首页 > 理论 > 正文

实施工农对接战略 着力发展农村经济

时间:2010-09-27 11:41:52      字体:  打印  播放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县委、县政府围绕“一统三分”战略要求,立足县情,高瞻远瞩的确立了“以农业促工业,以工业带农业,实现工业与农业对接、田间与车间对接、企业与市场对接、产业与项目对接”科学决策。从工作实际来看,实施工农对接是统筹城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就县河镇而言,如何抓好工农对接,我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充分认识县委提出“工农对接”的重大意义
(一)实施“工农对接”是贯彻落实市委“统筹城乡发展,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我县作为全市“一统三分”发展战略试点县,实施“工农对接”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打造百公里城镇示范带建设的有效载体,可以有效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二)实施“工农对接”是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工农对接”,能够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可以引导农民把山间、田间作为工业生产的第一车间,实现“田间与车间对接,统筹产业化经营,围绕增收抓产业、围绕产业办企业、围绕企业建基地,实现农村农产品的集约化经营、产业项目的规模发展。
(三)实施“工农对接”要在认识上高度统一,上下形成合力。“工农对接”发展战略的提出,有着深刻内涵,不能理解为喊口号、搞形式,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全市“一统三分”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全镇上下要提高认识,高度统一思想,在实施“工农对接”中身体力行、谏言献策。
二、立足镇情,科学谋划,以“工农对接”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围绕“工农对接”发展战略,我镇将以“茶叶、水电、矿石”三大产业为主导,以“畜牧、桑蚕、黄姜、示范园”三大项目为重点,以“务工、库区经济、商贸服务”三大优势资源为支点,积极探索新思路,谋求新出路,实现新发展。
(一)发展产业项目,实现工业与农业对接
合理调整产业发展格局——“提升一产、稳定二产、促进三产”,按照“高山黄姜低山茶,南种石榴北植桑;集约土地兴蔬菜,整合坡地栽木瓜;壮大企业以工强农,建好基地以农促工”的整体布局,全力打造“一园二带三区”(即:万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万亩茶叶产业带、万亩桑蚕黄姜种植带;旅游观光区、矿石开发区、畜牧养殖区)产业项目。
一是围绕产业与项目对接,全力打造万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县河镇万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依托,发展“50亩大棚茶、100亩大棚菜、1000亩软籽石榴、3000亩木瓜、5000亩有机茶园、万只山野鸡、20万袋食用菌”。并将建成占地1000平方米的迎宾广场、2000平方米具有文化品位的综合茶楼和“300模式”养猪场。
二是围绕车间与田间对接,着力壮大茶叶支柱产业。在巩固2.4万亩茶叶面积的基础上,实施改造老茶园2000亩,坚持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全力打响“县河”茶品牌。形成以305省道和水兵公路为主线的高标准万亩茶叶产业带,并依托镇中心茶场,着力培植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使年加工量达到700吨,收入7000万元,全力打造“茶叶大镇”、“茶叶强镇”,使茶叶产业真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三是围绕工业与农业对接,大力发展新产业。依托县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发展以红丰、先裕、富溪、花石沟、小田坝等北部高山区发展万亩桑蚕、黄姜种植带,其中桑蚕、黄姜各5000亩;以冯家湾电站和潘口电站库区为依托大力发展库区经济和休闲旅游业,发展仁家沟、明家祠、小田、龙堰库区农家乐,开发大路沟锣鼓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形成以库区为中心的旅游观光区。
四是围绕企业与市场对接,着力巩固传统养殖业。壮大以仁家沟、大路沟、塘溪沟为主的矿石(石灰石)开发区;以十堰欣雨置业和示范场万头种畜养殖基地为中心,重点发展20户“150”模式养殖户及200户以上养殖大户,形成示范场、大路沟、安家沟、明家湾、青山、柏树、丰香坝、募缘、塘溪沟、惠家沟牲猪养殖区,年出栏牲猪2万头。
(二)夯实发展基础,实现工业与农业对接
一是围绕企业建基地,农业实现产业化。围绕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广阔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将“第一车间”搬到田间地头。目前我镇基本形成了茶叶以镇中心茶场为龙头,养殖以十堰欣雨置业和示范场万头种畜养殖基地为中心,矿产以县百万吨水泥场为依托,工业以电站为龙头,特色种植以县工业园为对接的工农对接。支柱产业茶叶基地达2.4万亩,可采摘面积达2万亩,茶农2500多户,年创收6000多万元;以十堰欣雨置业和示范场万头种畜养殖基地为中心的养殖业迅速发展,全镇已发展牛、羊、土鸡、鹅等养殖大户60余户;县百万吨水泥厂的投产加快了我镇的矿产业发展,目前有业主5家,年产值达40万吨,创税收80万元;冯家湾电站已于今年6月下闸蓄水,形成库区近百万平方米的湖面,库区内的马蹄寨、金鱼岛风景优美,周边又有千亩茶园基地和3000亩的木瓜基地,相邻的大路沟锣鼓洞战斗遗址为发展库区旅游、红色旅游、水上农家乐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全镇将通过“大户带农户,农户带村组,村组带一村,一村带多村,多村促全镇”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二是着力培植龙头企业,确保企业与产业对接。进一步落实和争取各项扶持政策,认真解决好企业在融资、品牌、原料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镇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带动产业发展。做好品牌文章实现产业与品牌对接,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是创造良好环境,确保生产与服务的对接。在信贷、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通过定项目、建基地、上规模,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构建特色产业发展平台;围绕优势资源,通过招商引资、重组、联合等多种方式,扶持壮大矿产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协助企业办示范基地,引导农户建基地;开辟绿色通道,在资金上扶持,在技术上帮助,在物资上倾斜,努力营造农业抓产业、产业抓工业的大氛围。
三、关于推进“工农对接”的建议
一是加大茶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第一,要把茶叶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做到一手抓发展,集中连片上规模;一手抓改造,抓好管理上档次,真正做到“把茶园当地种,把茶叶当粮管”。第二,要加大投入,积极培植龙头企业。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资源、人力、市场等重要条件重组茶叶资源,以技术利益为纽带,以大带小,以强带弱,按照“自愿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联合开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让老百姓从茶叶产业中得到实惠。第三,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从而真正将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全力打造“县河”茶品牌。
二是建立项目支持机制。实行“项目集聚、资金捆绑、突出重点”的办法,将项目、资金统筹用于优势产业、新发展的优势企业。明确涉农项目资金的统一调配主体,根据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涉农项目资金投入渠道、使用方向、投入年限等。特别要突出对涉农企业的支持,在享受优惠政策、项目支持、银行贷款上给予倾斜。要多方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能力强的骨干企业,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本土企业家队伍。
三是建立发展激励机制。一是实施以奖代补,激励产业发展。加大产业建设特色乡镇、特色村、专业大户奖励力度,采取政策性补贴、财政扶贫贴息贷款、以奖代补、项目倾斜等办法,推进优势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如我镇今年就出台了关于产业基地建设的奖励措施,发展产业基地500亩至1000亩的,奖励村集体3万元,基地在1000亩以上的奖励5万元。二是扶持龙头企业品牌产品开发。凡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应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
四是让企业融入产业建设。比如,黄姜产业发展因市场和污染问题在发展上一波三折,姜农打击较大,相关的企业能不能在发展黄姜基地上先行给予农户种子和肥料投入,再签定保护收购协议,发展“定单农业”,让农户吃上“定心丸”,实现企业与基地对接,以产业发展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支撑产业发展。
五是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实现工农对接必须破解科技人才匮乏的现实问题。要从企业管理、研发产品、开拓市场、创新品牌等各个方面招揽和培养人才。要充分发挥乡镇干部这一主要人力资源,让他们当工农对接的规划员、宣传员、引导员、组织员、实施者。要立足于当地,加快培养本土人才。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产业化科技人才以及农民工创业技能培训,让本土“土专家”变“专家”,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专业特长,让他们成为“领头雁”。
六是制定优惠政策招才引智。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农对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新跨越最有效的方法,完全符合竹溪实际,解决了未来经济发展如何干、怎么干的问题。当前和今后最迫切最关键的任务是,围绕这一重大决策,细化目标,强化措施,明确职责,真抓实干,把理论成果尽快转化为实践结果,努力实现竹溪经济的新跨越。(洪涛)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