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正文

推进工农对接要抓好五个环节

时间:2010-09-06 08:44:11      字体:  打印  播放

李章新

推进工农对接可以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的分散性、无序性、间断性、盲目性、被动性、低效性的问题。如何推进工农对接?笔者认为应抓好五个关键环节。
一、坚持以扶强壮大龙头企业为突破口
实践证明,龙头强则产业强,企业壮则链条长。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我县工业发展正逐步走向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发展道路,梅子贡茶食品、顺溪豆制品、云浩药业等农特产品加工企业,正是依托资源不断发展壮大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农互动”发展模式,为全面推进工农“无缝对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要建立新型工业体系。从我县实际出发,要着力构建三大新型工业体系,即依托茶叶资源,建立有机绿茶、乌龙茶、茶食品等系列产品加工体系;依托优质农产品资源,建立果汁原浆、即食饮品、保健食品、豆制品等绿色食品加工体系;依托丰富的药材资源,建立双稀、沃氏氧化物、二酮等系列化工药材加工体系。
二是强化品牌体系建设。围绕“创一个名牌,兴一个企业,带一个行业,活一方经济”的目标,创名牌、树形象、兴产业。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千家万户,策划名牌,打造名牌,依托龙王垭茶业集团、创艺化工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培育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关联度的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扩大竹溪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三是开展企业间的大联合。目前我县现有的64家规模以上的企业,犹如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在市场的风浪中蹒跚学步。企业间应开展强强联合或强弱联合,促成高科技与原始加工的联合,着力培养本行业的“狼头”和“蜂王”。
四是开展农企大融合。目前,我县龙头企业规模小、效益低、带动能力弱,还没有形成“公司+基地+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大多数农户游离在产业链条之外,调整产业结构跟着感觉走。推进工农对接,龙头企业要敢作为、善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通过建立合同农业、契约农业、股份农业,把企业与农业紧密连接起来,共同参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共同分享产业产生的效益。
五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模不大、素质不高是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突出表现。要引导企业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变目前多数企业家族式夫妻厂、父子厂、兄弟厂、姊妹厂的经营管理状况,促进企业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促升级,以升级促做大,以做大促发展。
二、坚持以新建特色产业基地为切入点
基地建设是工农对接的基础。实现田间与车间“无缝对接”,就是要坚持“车间加工需要什么、山间田间就种植什么”。按照“南特北茶、适度兼抓”的产业发展思路,结合产企对接发展产业板块基地100万亩,为龙头企业提供可靠的原料保障。抓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应注重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抓全面与抓示范的关系。在主抓特色产业大乡(镇)、产业新村的同时,县、乡两级要围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品牌农业、观光农业、有机农业,着力建成县河生态农业示范园、水坪循环农业示范园、城关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中峰产企对接品牌农业示范园、蒋家堰多功能农业示范园、鄂坪观光农业示范园,使之成为具有竹溪特色、在全省叫得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农业示范园。
二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对经实践检验符合竹溪发展实际、农民种植积极性高、相对收益较好的产业要发扬光大,对新上的项目要充分论证,切忌一哄而起。
三是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农业产业受自然制约的因素比较重,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必须在建设产业基础上下功夫,从长计议,扎实推进,从而保证产业稳步发展。
四是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产业建设有时间周期,不可能朝发夕至,立竿见影。只要符合竹溪实际、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增加财力的产业,就要一抓到底。
三、坚持以专业合作社建设为连接点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于2005年,到2009年底,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家。当前我县的专业合作组织和市场中介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运作不规范等问题,很难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此,要把专业合作社建设摆上工农对接的重要议事和办事日程,通过示范社建设,做大做强一批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带动农户多、社会效益好、分配机制清、民主管理好的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凡是对农民有利,对搞活流通有利,守法经营,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不管是本地还是外地的,都应一视同仁,给予平等的“国民待遇”。
四、坚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结合点
目前,工业园区已初步成为我县农产品加工中心和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已有湖北名牌产品5个,湖北省著名商标2个,共取得省级以上专利权30项(次),被国家发改委、中国产业集群研究院授予“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园区”称号。目前应尽快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对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品牌开发、科技服务、政策保障、激励机制予以明确规定,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坚持“依托农业办企业、牵手农民办工业、工农对接兴产业”。实施大招商,开发大项目,引进大企业,培育大品牌,使工业园区成为农民、农业、工业、市场相互融合和对接的结合部。
五、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点
项目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动力源”和“助推器”。推进工农对接,必须把项目作为主要支撑,紧紧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把生产性、财源性项目作为重点,下大力气争取大项目。围绕水电、矿产、医药化工、生态旅游等产业,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精心谋划和开发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在项目实施上,坚持实行“项目集聚、资金捆绑、力量集中、各计其功”的办法,将项目、资金统筹用于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发挥项目、资金集聚效应。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