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正文

关于工农对接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0-09-06 08:42:34      字体:  打印  播放

彭新平

“工农对接”就是把工业的发展植根于农业资源之上,把农业的发展置于龙头企业的带动之下,从而形成以农促工、以工带农、工农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就农业抓农业、就工业抓工业较为突出。“田间与车间牵手、工业与农业对接”这个思路作为我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主线,是一个管长远、谋大局的路子,是深入民心、体察民意的思路,是工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现实需要。
我县有“中国黄莲之乡”、“中国魔芋之乡”、“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之盛名;生漆远销日本,中峰米曾是朝延贡品……但这些产品仅仅是初级产品、低级加工,离开了工业的后续支撑,犹如昙花一现、镜花水月,没能给我县农业发展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实现农业大发展,就必须走工农对接之路。笔者就农业部门如何实现工农对接谈几点看法。
“工农对接”的第一要务是“有序对接”
我县农业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区别于平原和丘陵地区,要面向市场抓调整,围绕资源搞开发,建好特色基地,抓好一村一品,搞好区域规划、抓优势产业,搞新型产业开发、探索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要不流于形式、不拘一格。抓农业,要紧紧围绕“工业生产的第一车间”,抓好特色农业生产。做到工厂加工什么,农业种什么;市场需求什么,农业种什么;什么增产、增效快,就种什么。打破传统农业抓粮油的圈子,站在管长远、顾大局的高度,加快工农对接的进程。基地作为公司与农户之间的桥梁,是农产品加工的“第一车间”,是工农对接的关键所在。为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需要,今年,农业部门已着力建设了8个“千万亩示范片”。即:千亩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示范片、千亩稻田小龙虾养殖示范片、千亩茶园养鸡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片、千亩黄姜种植示范片;万亩脱毒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带、万亩有机贡米核心种植示范带、万亩优质油菜板块基地示范带、万亩优质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带。通过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基地建设档次,实现稳粮增油提单产,为加工企业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实现工农的“有序对接”。
“工农对接”的重点是“优势对接”
工农对接,农业优势资源和潜力就被合理利用,农业强县之基、富民之源作用将日趋壮大。我县远离城市、无污染源,优越的生态条件和气候特点,适宜茶叶、魔芋、药材种植;“贡”字文化,是打造精品名牌的重要支撑点,利用这些传统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加强科技服务,将优势变强势,实现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
工农对接,农业部门要做好“八化”(种植科学化、规范化,品种优质化、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现代化,服务经常化、统一化)。进一步完善和制定农作物种植技术程序和规范,统一种植技术,实现产品优质化;选调优良杂交新品种、特色新品种,实现种植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产品品质;建设规模连片的产业示范基地,加速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农产品“第一加工车间”的产出率和产出效益;农技干部做到沉到基层、深入田间地头,为新、优、特农业技术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一条龙”式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加速农业由传统农业、地头农业向车间农业、市场农业、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转变。
“工农对接”的关键是“企业对接”
农产品加工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业基地,是农业与市场对接的重要一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可加工消化大量的农产品,实现农业的延伸增值,又可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目前,全县已形成了以华驰、云浩为龙头的医药加工产业企业;龙王垭和梅子贡茶、银松果汁、魔芋功能饮用酒等为龙头的饮品加工企业;以双竹魔芋面条、有机贡米为龙头的粮油加工;以顺溪、高山食品为龙头的豆菜类加工。这些加工企业的形成,使农产品加工从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从初级型向深加工转变、由大众型向品牌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但龙头企业的加工生产能力、产品层次和深度与现实需要仍存在较大的距离。今年,我县推行内引外联的方法,成功引进了魔芋物流公司、蚕丝加工企业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工业园区。这些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进,既深化了农产品加工层次,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又能为农民解决种时愁、管时忧、销时难的问题,为工农对接注入了新的内涵。
“工农对接”的亮点是“品牌对接”
品牌是无形资产。打造农产品品牌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产品增值的过程。品牌有利于拓展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近几年,我县先后培植了顺溪、龙峰茶、竹溪贡米等湖北省名牌产品,有20个农业特色产品分获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8家企业通过国家ISO质量体系认证。其中:“龙峰”茶、“竹溪贡米”获得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这些品牌的创立为我县特色产品进军大超市、对接大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市场大环境下,我们必须将那些待开发、已经开发而没形成品牌或品牌开发程度不深、没有产生影响的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要依赖现有的品牌,抓好精深加工,占有市场。
“工农对接”的效应是“高效对接”
工农对接的高效对接,就是要破“有市无场”和“有场无市”的瓶颈;就是要抓好一体化,从“农户发展带动—建基地扩规模—产品提档升级—龙头加工转化—农业发展增效”各个环节入手,巧打现代农业建设的“组合拳”,形成联合“舰队”,参与竞争。在农户发展带动环节,要通过提升农民科学种植水平,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在建基地扩规模环节,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种植大户等培植成工农对接的实施主体,通过项目支持、技术服务、设施配套,提升工农对接的力度和措施;在产品上档次环节上,要依靠农业科技支撑力量,与知名科研院校联合,大搞特色产品技术研究和开发,同时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生物防控病虫害、生态循环等农业技术,确保农产品高起点、高规格、高水平面市;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环节上,要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抓手,制定技术规程,并把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纳入农业的全过程,使农业摆脱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地位,搞好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生产,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销售初级产品创造的利润,还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带来的利润。把农业后续车间的利润返还到“第一车间”,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实现农业发展方式、增长方式、推进方式的大转变,为农业发展开辟通道,拓宽发展空间,实现工农对接最高层次的“高效对接”。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