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正文

建设生态水利 服务绿色崛起

时间:2013-10-14 08:56:37      字体:  打印  播放

洪永福

《今日竹溪》10月14日讯:市委、市政府授予我县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大旗,水利部门应紧紧围绕“绿色崛起”战略部署,坚持以生态水利建设为引领,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和切入点,大力推进水生态修复等工作,努力为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为子孙后代留下山青、水净、河畅、岸绿的美好家园。
一、以项目兴水为主线,做好水文章
服务绿色崛起,建设生态水利,必须要有项目做支撑,围绕项目这条主线,我们重点做好四篇文章。
超前对接一批项目。认真研究中央、省、市新的治水方略和投资方向,不断补充完善规划,调整项目争取重点,与 “绿色崛起”建设对接,不遗余力地抓好水资源配置、水资源保护、高效节水、水土保持、水生态修复等一批项目的规划编制和申报工作。
大力争跑一批项目。积极抢抓省水利厅对口帮扶和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对口帮扶的机遇,争取一批生态水利建设项目。努力将汉江上游水利现代化、河塘整治试点、水资源配置、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丹治”工程、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等重点项目挤进计划笼子,并争取一批项目早日落户竹溪。
包装储备一批项目。结合《竹溪县“十二五”水利综合规划》、《秦巴山区竹溪县水利扶贫规划》、《竹溪县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竹溪县城市供水中长期规划》、《竹溪县抗旱应急规划》和《竹溪县灌溉发展总体规划》等,将规模化节水示范、北部平坝灌区、新水源工程、山洪沟治理等项目精心包装储备,不断增强水利发展后劲。
统筹推进一批项目。充分借助各部门的支持,努力将水利项目与发改、财政、农业、林业、国土、扶贫等各相近项目进行有效地统筹整合与对接,形成推进大水利建设和生态水利建设的合力。
二、以建管并举为主题,治理水环境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加强水环境治理,是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的客观要求,也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坚持人水和谐,科学发展。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坚持保护为主,防治结合。规范各类涉水生产建设活动,落实各项监管措施,强化监督监测,着力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治理为主向自然保护恢复为主转变。
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科学谋划水生态文明建设布局,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坚持依法行政,多措并举。坚持一龙管水、多龙治水,主动建立水务与环保、城建、公安等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切实加强对防治水源污染、水土流失、维护河流健康的综合治理,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类水事违法行为;以加快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示范县为契机,健全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完善水资源管理长效机制,强化水资源管理责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以建大水利为主调,实施水工程
围绕“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建设目标,我们要因地制宜地实施好六大水利工程。
抓紧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大流域为骨干、小流域为单元,坚持与生态造林、农业开发相结合,大力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认真组织实施“丹治”项目和坡耕地整治,力争到2020年前要新建5万亩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化、设施配套化的水保林特基地,与林业部门、乡镇紧密配合,全方位涵养和保护水源。
实施生态水系工程建设。以保护水生态、改善水环境、营造水系林、建设水景观、弘扬水文化为目标,采取截、蓄、导、用等综合治理措施,着力开展水资源配置、新建鸳鸯池水库、竹溪河水源地保护、标湖(鄂坪水库)、龙湖(竹溪河水库)风景区建设,实施生态补水,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味。
加快重点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城联创”的要求,率先在县城中心、集镇连片、人口密集、水污染严重的地方,开展竹溪河流域综合整治和重点河道综合整治试点工程,实施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橡胶坝建设、造林绿化、河塘联通等,着力恢复河道蓄水功能,改善水环境。
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农村供水管理办法》,着力解决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积极发展集中供水和分散供水工程,不断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不断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努力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着力节水型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小农水重点县、高效节水示范、农发灌区等项目的实施,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启动涉电项目工程建设。加大小水电代燃料、农村电气化、增效扩容项目争取力度,利用涉电项目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的作用,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以绿色崛起为主旗,弘扬水文化
抓宣传,形成“爱水护水”的思想共识。营造水环境,当以建设水文化为灵魂。要统筹行业上下,协调内外各方,深入开展“爱水护水”六进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工地。以水利实践为载体,充分发挥水利部门简报、网站、报纸等多种媒介作用,形成报道强势,增强整体效应,实行水文化全覆盖。
抓督办,形成“人水和谐”的长效机制。首先,要严格行政许可制度,严把水利工程入门关,切实保障河、库水生态健康;第二、要规范各类工程档案管理和审计财务管理制度,分类整理,装订成册,完善中期绩效考评资料,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第三、要把水利文化宣传工作纳入水利工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形成推动和促进水文化宣传工作的长效机制;第四、不断深化水利基础设施管护机制改革,实现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四个一”,即每一个工程一份管护档案、一份管护协议、一个管护主体、一套管护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管护体制不顺、产权归属不明、建管用脱节、责权利分离等问题,确保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良性、高效运行。(作者单位:竹溪县水务局)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