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 > 正文

县中医院:悬壶济苍生

时间:2014-08-26 17:58:43      字体:  打印  播放

——竹溪县中医院跨越式发展系列报道之八

通讯员梁宏文李代辛
坚持中西医结合,“以名医发展名科,以名科铸就名院”,“三名”战略使医院实现了向一流医院的跨越,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领先品牌。
品牌是什么?品牌就是实力,品牌就是“标高”。医院品牌建设的基础是技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提升医疗服务的含金量,才能不断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才能抢占市场制高点。
县级中医院起步晚、底子薄,存在着管理滞后、科技含量低、医疗设备落后等不利因素,严重地阻碍了医院的发展。
该院以创新为手段,向技术要出路,大力发展过硬技术。良好的技术给医院带来了直接的高品质、高效率、高效果,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领先品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公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名医、名科建设,才能成就名院。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医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竞争,该院找准定位,以“名医、名科、名院”“三名”战略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强院,综合发展,突出特色”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和“科技促质量,服务创品牌,诚信立信誉,创新求发展”的经营理念,坚持中西医结合,以名医创名科,以名科创名院,使医院实现了成功走向一流品牌医院的跨越式发展。
(一)
所谓名医,是指在一个时期内,在一定区域有名气的医生,通常指医术高明的医生。
良好的继承与长期的临床实践是打造名医的重要条件。在该院,著名老中医黄骥、黄驯临证五十余载,起沉疴,愈顽疾,救人无数。三指脉诊辨病源,数味草药可回生,中医的神奇功效在二老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体现了为医者博及医源,精勤不倦,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名医风范。
生于1933年的黄骥出身于中医世家,世代行医,对各种疑难杂症,治验宏富,匠心独运,常能出奇制胜,拯危救急,力起沉疴。
例如,他对“七情”、“六淫”致人疾病的特征,根据山区湿寒重的特点,总结出“春天瘟病、夏天痢疾、秋天摆子(疟疾)、冬天感冒”的规律,把握季节性、地方性特点,因人、因时制宜,对症下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在青坪诊所时正遇麻疹流行,有的一家老少都染上此症,出现“无人请医,无人煎药”的窘境,他一把手电一个药包,对每一个大队巡诊,不分白天黑夜送医上门,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很快就遏制了麻疹的流行,至今辖区内的14个生产大队,许多人仍记忆犹新,念念不忘。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流行性脑膜炎是吞食人们生命的“杀手”。面对流脑,人们缺少经验,缺少预防和治疗的“灵丹妙药”,有时甚至挨家挨户患病,不少人为此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1965年春,黄骥正在三合诊所,为了阻止流行性脑膜炎的蔓延,他一连七天六夜没睡觉,一个队一个队地巡诊,一户一户地送方,送药。小坝子村凌家“六娃子”得了流脑,头天还坐在驾椅里嬉戏、玩耍,第二天就脸色灰暗,与众不同的是,他的体温不仅不高,还低了正常体温。黄骥打破常规用药,两付“回阳救逆汤”便挽救了稚嫩的生命。那几年,黄骥在哪里,哪里就没有因流脑后遗症造成的哑瘫残疾人。
在多年的从医实践中,黄骥注重“南病北鉴,北病南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县牧畜场工人徐锁高烧不退,每天“打摆子”,已“烧干了”,曾住院作疟疾、伤寒治疗,均不见效。当徐锁拄棍寻到黄骥时,毛发干枯已不成人样了。他细细把脉,仔细查看耳、鼻、舌等五官,详细询问发病前饮食情况。患者自述吃过死鹿肉引起了黄骥的注意。当即查看平素收集整理的疑难杂症资料,其中有一则是北方牧区因误食疫畜而传播的疾病叫“布鲁氏杆菌病”。他认定患者病症与此相同,随后对症下药,果然如汤泼雪,立竿见影,两付药后,患者扔掉了拐杖,半个月后痊愈。此病湖北无一例记载,竹溪更是第一例。《竹溪县志》对这一病例作了记载。
1992年秋,县保险公司退休职工杨某手捧画匾,将绘有八骏图的画匾献给黄骥,上书两行大字:“奇病三载觅神手,回春不忘黄医师。”1989年,她不幸患上间质性肺炎,痰积血瘀,呼吸困难,经多方诊治收效甚微,又到省一家医院诊治,仍不奏效,无奈返回家中,靠输氧度日,家人见她病情沉重,恐度不过花甲之年,便置下棺木寿衣,以备不测。绝望之中,杨某抱着一线希望找到黄骥。一些同行好心劝黄骥不要收治这样的病人,道理很简单,省里大医院都没治好的病,你能有多大把握?治好了,顺理成章,你是名医嘛!治不好,有损自己的名声。而黄骥却仔细研究了一张又一张病历资料,并对病人进行一段临床观察,决定采取由表及里、治病求本的方法,施以活血化痰之药,最终,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及中药疗法的独到优势,使患者从死亡线上重获生机。
百草都是药,民间有“单方一味,气煞名医”的说法。如红藤治阑尾炎,夏枯草治肺结核,鱼腥草、黄花苗可治肺脓肿,玉米须、车前草可治肾炎,野葡萄藤根可治疗骨髓炎等。贫困山区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仍在为温饱而奔波,看不起病,黄骥就让贫困的病人用单方或验方,自采中草药治疗疾病,想法设法为患者解除痛苦,这些遍布山野的中草药,竟然出人意料地治愈了许多大病难病。
黄骥突出的专业成就,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86年,竹溪县中医院成立,县委、县政府任命黄骥为县中医院院长。黄骥接任后,以发展为己任,白手起家,以饱满的热情、不畏艰难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全力拓展中医药业务,为振兴竹溪中医事业书写了不朽的篇章。199210月,黄骥获竹溪县第一批国务院特殊津贴。
黄驯生于1937年,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医50余年,擅长内科、杂病,学验俱丰,医德双修。自1950年始,在自家中药店铺“复元堂”当学徒兼司药,19581960年在竹溪县卫生学校学习中医专业,19601962年师从于我省著名中医颜少丹先生侍诊两年,深得真传,嗣后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医疗工作,先后在竹溪县中峰、县河、蒋家堰等镇卫生院工作。他具有丰富的临床实验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善于运用中西医结合技术治疗肝病、胃病和内外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年接诊病人15000余人次,深得广大患者好评。
传统医学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黄驯老先生对传统医学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虽出身于中医世家,父亲、岳父、大哥和弟弟都是省内知名中医专家,但却没有门户之见,主张中西结合,博采众家之长。60年代他和西医同道们合作用针刺麻醉的方法做妇产科手术获得成功,充分显示了传统医学的优秀技术。
他医德医风高尚,一切以患者的利益为重,尽可能减轻病人的负担,经常利用自己丰富的医药知识和精湛的医术,指导贫困的病人自采中草药用单方治疗疾病,想方设法为患者解除痛苦,深受川、陕、鄂、渝周边地区患者喜爱。
黄驯老先生遵古而不泥古,他说:“现代化的诊疗可称是中医学的延伸,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诊断手段为我传统医学服务,才能发展中医。”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临床中不仅要熟悉病理、药理,还要潜心研究各类不同性质患者的心理活动,应用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精心地辩证论治。对待患者,在采用科学诊治的上,辅以语言疏导,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医患之间的感情和合作,才能更好的提高疗效,造福于患者。2002510日,黄驯被省卫生厅授予“湖北省知名中医”称号。
主任医师贺茂华擅长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和疑难杂病的诊疗,临床经验丰富,特别是在风湿病、痛风病、肝胆病、脾胃病、哮喘病、心脏病、癫痫病的治疗上具有独到之处。在国家和省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个人年平均接诊病人近万人次,治愈好转率达98%以上。曾先后被授予“湖北省中医药工作先进个人”、“十堰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十堰市卫生系统十星级共产党员”、“十堰市名中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优秀党代表”等荣誉称号,并担任湖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医医院管理协会理事、十堰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抗癌学会常务理事、竹溪县中医药学会会长等职务。
副院长、主任医师郑传华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20129月,郑传华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组织的选拔考试,成功入选培养对象。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湖北省共确定20人,郑传华是此次十堰市唯一入选者。郑传华还是十堰市中医学会、十堰市中西结合学会理事,十堰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十堰市医院评审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国家法医司法鉴定人,竹溪县名中医。他从事中西结合临床工作20余年,中西医理论基本功扎实,临床技术精湛,在治疗内、儿、妇科常见病、部分疑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病、胃病、肾病、不孕不育症、脱发等疾病尤为擅长,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
他们的专业成就成为竹溪中医事业快速发展的“火车头”,激励和引领着全院医务工作者奋力拼搏、冲刺未来。
为了使传统中医后继有人,他们毫不保留,大力扶持青年中医人才成长,要求他们不仅仅传承其一方一术,一招一法,更要求其理解、体会这些招法的理论依据,在临床上深刻体会感悟,从疗效中析意求理,借助现代医疗进行诊疗,提炼规律,找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见解、观点、学术思想,使年轻的中医人最大限度地继承学习其独到之处。
在他们身上,锲而不舍、潜心探索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使人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中医非凡、神奇的功效。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