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风土人情与《桃花源记》何其像

时间:2010-09-15 17:22:27      字体:  打印  播放


桃花盛开的竹溪美景


竹溪峡窄崖峭、河水波光如镜的美景

□文/图甘道义

目前全国有30多个地方宣称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原型所在地,其中最著名的有两处,一处是湖南桃源,一处是湖北竹山。但近年有学者指出,结合地缘关系、植物特点、风俗习惯等分析考虑,十堰地区竹溪县与《桃花源记》中的记载有着惊人的相似——

1600年前,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环境优美、安居乐业的人间天堂。那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原型究竟在哪里呢?千百年来,中外史学家和文学家一直在苦苦地寻找。目前,全国有30多个地方宣称自己拥有“世外桃源”的“版权”,其中最著名的有两处,一处是湖南桃源,一处是湖北竹山。

先说说湖南的桃源。

据《桃源县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湖南桃源地域属楚;秦属黔中郡;东汉属武陵郡;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临沅、沅南、汉寿三县合并为武陵县,隶属朗州。唐代及五代时期,今桃源县地域为武陵县的一部分。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转运使张咏建议设立桃源县。其理由是:其地有一风景秀丽、道观雄伟的胜地,此胜地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传颂于世而得名桃花源。由于张咏的建议,是年,桃源县设立,县治设于沅水北岸,即今桃源县漳江镇。至今,桃源县已有1047年历史。

再说说竹山是“世外桃源”的根据。

竹山县位于鄂西北,是古庸国所在地,境内水资源十分丰富。在县城的西南面有一条官渡河,发源于竹溪县桃源乡。该河流经竹溪县桃源乡、竹山县官渡镇、上庸镇后汇入堵河。在官渡河的上游,有一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地方,正如学者描述的那样:从官渡镇上游逆水而上,不久就看到一座孤山从河心突起,河水从幽远的峡谷深处流出来,令人神往,这不就是“林尽水源”吗?从山背后不足两米宽的山口一望,两边是数百米高的绝壁,抬头仰望,仅能见一线天光,这不正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的武陵峡吗?……

桃源县拥有其“名”,竹山县拥有其“实”,都说本县是“世外桃源”。但十堰境内有学者研究后得出另一种结论:竹溪县有很多地方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下面,笔者且不说竹山县,仅将竹溪县与湖南桃源相比较,就能说明这一“巧合”。

从地名起源看

《桃花源记》中载:“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人是哪里的人?《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东晋时期有个武陵郡,在今湖南省常德市,而在同一时期,汉中郡又有个武陵县,在今十堰市竹溪县。《清一统志》载:“武陵故城在竹溪县东”。据《十堰市建置沿革》载:“竹溪为汉代武陵县地,属汉中郡”。据新编《竹溪县地名志》载:“竹溪县因竹溪河得名,竹溪河因沿河长满了竹子而得名”。1949年以前,竹溪县城关镇沿用武陵镇、桃源乡名称多年。至于桃源乡名称的来历,有的说是当地盛产核桃,但更多的是说当地盛产桃子,直到现在,每逢大地回春,风和日丽,山野里生机勃勃,桃树缤纷的花朵争奇斗艳,将山野打扮得花枝招展,在春寒料峭的早春显得格外妖娆。溪水也荡漾着春波,奏出优美的乐曲,好像证实着此处就是桃花源。

相比之下,湖南武陵县是在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由临沅、沅南、汉寿三县合并成立的,其时间晚于陶渊明作《桃花源记》100多年。文中“武陵人”究竟是哪里的人,虽无从考证,但剖析后不难解释:一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说明捕鱼人离武陵郡不远。据史料记载,晋时,十堰地区的房陵、上庸、武陵、长利等县从汉中郡划出,分别划归南乡郡、新城郡、上庸郡和魏兴郡管辖,惟有武当县划归南阳郡管辖。魏晋时期纷争混乱,所以划分的郡县大小不一,前后或有重叠也不见怪。由此说明桃花源离郡县治所不远。二是当时的交通和信息闭塞。魏晋时期战争不断,很多文人雅士和看破红尘的官员喜欢隐居,过着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时南阳刘子骥也是一大隐士,当他得知捕鱼人说的“世外桃源”一事后,就欣然前往,却无功而返。

这里要说明的是,当时武当县归南阳郡管辖,南阳郡与上庸郡相距不过100多公里。当时刘子骥是住在南阳郡府或是其管辖的哪个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从南阳郡到上庸郡比到湖南武陵郡要近好几百公里。试想,在当时,从河南南阳郡到湖南武陵郡之间往返一次,需要几个月的时间。那么刘子骥踏着渔夫所指的路线寻找桃花源,“处处志之”是否还残留有痕迹?我们不得而知。所以,南阳郡与上庸郡在空间距离上要远远比武陵郡近,获得“世外桃源”的信息快而多,因此,捕鱼人是上庸郡武陵县人比湖南武陵郡人更有说服力。换言之,捕鱼人是竹溪县或竹山县人的论据更足一些。
从地缘关系看

文中桃花源人说:“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那么桃花源人是哪里的人呢?

细究不难剖解:一是从“秦时乱”的特点看,是战乱而不是大战,也就是秦国远交近攻“蚕食运动”时期。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楚、秦、巴、庸是秦巴山区四支重要的军事政治力量,巴人有巴山山脉阻隔,有缓冲地带,只有庸国夹在楚国和秦国中间。当时,楚国和秦国都比较强大,楚国想称霸中原,视庸国为障碍,欲灭之而后快,故联秦、巴之师灭庸。灭庸后,秦国虽然也分得一点土地,但秦楚之间的缓冲地带随之消失,并直接产生对抗和冲突,从此,两国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拉锯战。为了防止秦国进犯,楚国从陕西旬阳县至湖北竹溪县建起了长达数百公里的长城防备秦国侵犯,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长城之一。在秦国和楚国的边界中,竹溪县关垭成为双方发生冲突的军事要塞。从关垭向西,是有“秦国江南”之称的安康地区。从关垭向东,是享有鄂西北“天府之国”之称的竹溪县,竹溪县物产丰富,又是屯兵纳粮的理想地方,秦国当然是垂涎三尺,屡屡侵犯,竹溪县常常是早晨被秦国占领,晚上又被楚国夺回来,所以竹溪县关垭一带也成了“朝秦暮楚”成语的出处,由此说明竹溪县是“秦时乱”的核心区之一。二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人数应该是众多。为什么呢?妻子,不单是指妻,也包括子女、父母、老人等家人。邑人,应当是指同村、同镇的人。400多年与世隔绝,人数少了怎么通婚?又怎么能保证优生优育呢?人少了怎么能保证社会化的生产合作?所以说人数应当是众多。当时交通不发达,社会不稳定,经济不富裕,逃难者“率妻子邑人”能从与秦之交界的地方翻山越岭近千公里逃到桃源县,这可能吗?现代有汽车、火车等先进的交通工具,一日能行千里尚且如此,古代以步代行,日不过百里,莫不如此?三是竹溪县南部山区是避难的好去处。翻过横亘在竹溪县城南海拔800多米的龙王垭山,就到了水美草丰、鱼米之乡的汇湾河(柿河)流域,当时陆路不畅,这里是躲避战争的理想之地。

从上述三点看,桃花源应该在武陵县,而不是武陵郡。

从植物分布看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喜欢田园生活,在他的房前屋后种有大量的桃、李、榆、柳、桑、竹等树木,在他现存的120多首诗中,有多处描写这些树木的。比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等等,可谓是对这些树情有独钟。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峡谷幽深、悬崖峭壁、绿树成荫、万物峥嵘的仙境。在惜墨如金的笔下,对桃花盛开的美景却泼墨如土。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对桑竹只用“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寥寥几个字一笔代过。他之所以重染桃树轻描桑竹,并不是不喜欢桑竹,而是通过桃花盛开的美景传达了两个信息:一个是春天已经到来,另一个就是此处风景如画,气候宜人,适合万物生长,否则,桃树的生长是不会如此茂盛的。

既然桃树生长得那么好,那么,桃源县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