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坪印象

时间:2010-08-25 09:54:08      字体:  打印  播放

摘自:秦楚网讯(十堰日报)通讯员夏劲松
享有“湖北省十大茶叶名镇”、“生姜之乡”、“竹溪粮仓”美誉的竹溪县水坪镇,素有“竹溪东部明珠”之称。2009年,在纳入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后,该镇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3至5年明显变化,5至7年大变化”的目标,以壮大产业、完善基础、改善民生、整治环境为突破口,扎实推进新农村试点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被授予“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十堰市先进乡镇”和“‘一统三分’战略示范镇”荣誉称号。
夏末初秋,走进竹溪县水坪镇,一幢幢蓝瓦白墙的农家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公路纵横交错,一块块泛着绿意的农田蕴藏着勃勃生机……所到之处,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里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农民们开心地说:“钱袋鼓了,房子新了,公路平了,风气正了。”
嬗变的奥秘何在?镇党委书记程从国一语道破天机:“借助全省新农村试点镇建设的东风,举全镇之力,加快推进了‘产业富镇、工业强镇、生态立镇、人才兴镇’战略,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一批试点镇项目的顺利实施,为水坪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二三四”绘蓝图
建设新农村,科学规划是龙头。该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新农村试点镇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一心、两园、三线、四区”的总体建设思路(“一心”即:集镇建设核心;“两园”即:前进有机茶生态园和塔二湾循环农业示范园;“三线”即:305省道、竹溪河道和谷竹高速公路三条轴线;“四区”即:建材化工生产加工区、有机茶生产加工区、畜牧养殖基地建设区和生态家园建设区)。根据这一发展定位,配套完善了《新农村试点镇建设总规》、《中心集镇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道路发展规划》、《农村水利发展规划》、《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和42个《村庄发展规划》。在制定规划时,坚持突出地方特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全县“十二五”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未来五年,该镇将以镇区为核心,以“三线”为纽带,以“两园四区”为载体,重点突出特色产业、工业经济、基础设施、村庄城镇和农村文明建设五大工程,着力打造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乡镇。
特色产业富群众
经济要发展,群众要富裕,产业发展是基础。近年来,水坪镇党委、政府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精心打出“茶叶”、“蔬菜”、“畜牧”三张牌,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全镇以前进茶场、塔二湾茶场为龙头,以25个村级茶场为基础的茶叶总面积达到2.6万亩,茶叶产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人均茶叶收入达1800元以上;培植500亩以上的蔬菜专业村12个,新建水坪街村生姜种苗基地100亩,在阎家坝、水坪街村发展生姜500亩,全镇蔬菜基地面积突破1万亩,菜农人均净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依托新科牧业、顺旺牧业等大型养殖企业,带动、培植了以黄龙、漫液为主的10个生猪养殖专业村,积极扶持星成牧业“双千工程”建设(1000头牛、1000只羊养殖基地),使全镇畜牧产业得到突破性发展;集中连片发展以柚子、蚕桑、二花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8000余亩。预计到2012年,全镇特色板块基地面积可达到7万亩。
如今,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00元,比3年前增加1120元,年人均增加373元,特色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全镇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300万元。
产业发展鼓起了农民腰包,记者走进一幢二层楼的前进村村民家,看到屋内窗明几净,沙发、宽屏液晶电视、太阳能等一应俱全。年近七旬的余大爷高兴地说:“前几年儿子要我搬进城里享福。现在,村里交通方便、空气新鲜,我觉得住在咱们村才是真正的享福哦,这里哪儿也不比城里差!”
打造实力工业园
工业园区既是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平台,也是破解土地制约的必要之举。竹溪县水坪镇工业基础条件优越,境内有工业园区、瑞诚水泥厂等县属工业集群。从2007年开始,该镇就把建设竹溪县“第二工业园”作为工业强镇的重中之重提上议事日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效益招商、高标准管理,全面构建以县工业园区为龙头、金铜岭和胡柳树两个特色工业小区为骨干的工业发展网络,全镇工业经济呈强劲发展态势。今年,竹溪县政府大手笔规划,在水坪镇金铜岭村储备工业用地1000亩,必将为该镇实现工业经济腾飞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目前,全镇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1家,今年前两季度,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5.2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工业总产值13.5亿元,同比增长49.8%,实现税收1400万元,同比增长55.1%。随着瑞祥花炮厂、合泰建材、良才建材等一批骨干企业的逐步壮大,该镇已初步形成了以有机绿茶加工、花炮生产、新型建材、化工生产为主的四大工业体系,形成了极具活力的“第二工业园”,该镇也因此成为竹溪县名副其实的工业强镇。
建设楚天明星镇
日前,笔者在水坪集镇文化广场建设现场看到,工人正在紧张铺设彩色地面砖。据了解,国庆节前夕该广场即可投入使用,将成为集镇居民休闲、集会、娱乐、运动的好去处。此外,投资3500万元、日处理污水能力达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已获得立项批准,阎坝大道、水杜大道已完成规划设计,随着这些重点项目的快速推进,该镇集镇建设将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近年来,水坪镇紧紧抓住全省新农村试点镇建设机遇和窗口优势,把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升集镇功能作为城镇建设主要任务,重点抓好“四街一场”(水坪新街、水坪老街、阎坝一条街、漫液一条街,中心集贸市场)建设,形成了以水坪街为轴心、自秋木垭至康家岭“一线穿珠”的十里长街。
为不断提高集镇建设水平,该镇依托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集镇总规,重点建设集镇核心区,主要覆盖水坪街、阎家坝、前进、洞子沟、杜家沟5个村。投资500余万元,对集镇道路进行加宽,通过改造下水道、铺设彩面砖、架设路灯、栽植街道风景绿化树,把305省道和“白竹”路5个村“y”型集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成立了专门的环卫队伍,配备了垃圾车、垃圾池等环卫设施,实行“门前三包”制度,有效改善了集镇环境,促进了市场繁荣,提升了对外形象,集镇规模由2006年的1.2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一个宽敞、明亮、洁净、文明的楚天明星城镇展示在竹溪东方。
美化魅力新村庄
“蓝瓦、白墙、红窗,冬暖夏凉,住着舒畅。”这是该镇阎家坝村农民对实施新农村建设的由衷赞美。今年以来,该镇以片区改造为抓手,加大农房改造力度,投入400余万元,改造房屋545户,硬化道场98个,维修硬化断头路2.5公里,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在水坪镇洞子沟村,笔者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漂亮的农村新居里,村民王大妈将沼气灶的开关轻轻一扭,蓝色的火苗立即欢快地跳动起来。“过去院子里到处堆满了秸秆和柴火,自从建起了沼气池,房前屋后干净多了。”王大妈说,这些都得益于该镇的清洁乡村工程,不仅改善了镇村形象,更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近年来,该镇完成“一建三改”420户,硬化通村公路180公里,新建大型人畜饮水工程5处,人畜安全饮水覆盖率达75%。
该镇以争创全省环境优美乡镇为契机,把百里长廊建设作为村庄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加大了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力度,按照“楼房坡屋顶、道场硬化、花园绿化”的统一模式,在省道沿线11个村完成坡屋顶改造658户,平房改造613户,杂房、厕所改造120户,道场硬化573户,安装花栏521户8900米,木栅栏维修5000余米,墙面喷漆1.5万平方米,新建垃圾池87个、中转站6个、垃圾填埋场1个。前进村、金铜铃村先后被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同时,结合谷竹高速公路拆迁,该镇积极探索“迁村腾地”新举措,规划建立集中居住点,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设住宅美化、道路硬化、周边绿化、环境净化的现代居住示范小区,形成了以小区为特色的村庄布局。目前,全镇形成集中居住30户以上的中心村庄120个。
培育文明新农民
该镇在抓基础建设的同时,把乡风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完善了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逐步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大力开展“文明村”、“文明单位”和“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移风易俗,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陈规陋习进一步改变,农民精神面貌有了明显变化,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全镇80%以上的村党组织达到“五好”目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率达到98%。
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培育出了一大批新型农民。如今,主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