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5日,人民广场举行创模十万人签名活动。市委书记周霁、市长张维国在环保局长冯安龙的陪同下参观创模图片展。(孙建云/图)
2013年6月5日,第42个世界环境日。十堰人民广场上,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十万人签名活动盛大举行。
生态、绿色、环保、创模……这些仿佛带着山野之风、自然之美的温情词汇,近些年来高频出现,成为“十堰热词”。
一场保卫碧水蓝天、保卫清流北上的持久战役,席卷十堰2.4万平方公里的秀美山河。
绿色崛起之路
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是十堰伟大、光荣的历史担当。“十堰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经济社会发展要着眼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从“十五”开始,十堰市就确立“生态立市”战略,生态环保始终是十堰发展的关键词。
市委书记周霁说,十堰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生态资源是十堰最大的资源,生态优势是十堰最大的比较优势。作为核心水源区和重要生态功能承载区,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一项重大历史使命。
十堰按照国家生态功能示范区规划要求,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关键性工程,扎实推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库区生态隔离带建设,大力开展生态治理工程,防治水土流失,将2400多万亩青山变成涵养水源的绿色宝库和华中地区的生态屏障,切实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安全,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近年来,一批批污染严重的矿产企业被停产整顿,一些重大项目被限批,多个污染严重的拟建项目被拒批。实践证明,高标准的生态保护带来环境优化,环境优化提升城市魅力,成就投资洼地、催生经济高地,一些产能落后的项目相继淘汰,一家家企业主动创新科技、扩能升级,生态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作用日益显现。
“绿色GDP”让十堰尝到了甜头,巧借南水北调之力,十堰立足山水优势,把绿色发展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源和新支撑点,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让绿色成为了发展的主色调。
外修生态,内修人文
一座现代化生态城市,只有秀美绝伦的城市景色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城文明人的优雅举止,这才能与大自然瑰丽纷呈的风光交相辉映。
“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是十堰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是市委、市政府对十堰市情和十堰特色深刻把握和思考之后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对“生态立市”战略的丰富和发展。生态是“形”,人文是“神”,塑形与塑魂并举能使十堰全面提升形象。外修生态,意在保护好这里的大山大水,建设美丽十堰。内修人文,意在建设和谐十堰、幸福十堰,让十堰既有深刻的理性光辉,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
“外修”落于现实工作,就是搞好生态建设,下决心治理污染,修复生态;加大核心水源区水质的保护;保护山体,创造优良的居住环境;注重城市,特别是背街小巷的绿化、美化。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同时,十堰环境质量稳定提高:汉江干流十堰段、丹江口水库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Ⅱ类标准,是汉江干流水质最好河段;全市1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十堰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以上天数保持在90%以上;声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3%,生态环境的各项指标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优良。2012年,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我市从前几年的中上游水平一举跃居全省第一,一个山清水秀、天蓝气爽、生态宜居的美丽十堰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内修”落实在现实中,就是要强化人文支撑,提升十堰软实力。以党政干部作风的大转变引领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以公民素质大提高带动城市文明水平大提升,深入开展创模、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
创模改变城市
创模是一个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平台,也是十堰按“三国两区一基地”要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应有内容,更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创模也是落实好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最好载体之一,是提升城市生态功能、文化品位、市政配套的好抓手。十堰需要通过创模,实现“以城建聚产业、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养事业、以经营城市反哺城市公益”的目标。
市委书记周霁指出,十堰市持之以恒创建“三城”,共建生态文明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市民的要求,与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坚持过程比结果重要,在创建过程当中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切实保护好山体、水体和清新空气,使百姓幸福,使十堰生态文明和社会人文素养得到综合提升。把建设全国文明示范区和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坚持不懈地节能减排、调整结构,实现转型、绿色发展。要加大对山体水体的治理,解决好城市环保问题,解决好农业农村点源面源污染问题,共同参与植树造林,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创建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单位,让人人共享生态文明成果。
创模不是做给别人看,是自己要做的事,是做自己的事,创模就是改善民生,创模是创卫的延伸,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与创卫相比,创模涉及的范围更大更广,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需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
十堰创模,受益最大的是市民,“创模”是十堰这座城市和广大市民的现实需要。在创模指标中,水、气、声、渣是重点,而这些恰好又是近年来市民投诉的热点。据市环保部门统计,2012年全市环保热线12369以及其他途径的信访接待量近4000人(次)。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建设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自然生态环境,创模无疑成了最好的抓手。
对十堰来说,创模拥有诸多优势。十堰最大的优势在山水,潜力在自然,希望在生态。创模中,十堰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水则水。充分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十堰的山水资源,建设“蓝天、碧水、绿地、宁静、洁净”的宜人宜居生态城。
为发挥优势,十堰创模还紧紧与南水北调水源保护、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十堰生态滨江新区建设、城市文化建设、改善民生等相结合,在秦巴文化背景下,打出3大品牌——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凸显生态文明。
低到尘埃里,才能开出花来。生态环保无小事,只要每个市民都自觉增强环保意识,做一个文明人;每个企业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实现清洁生产,通过全市上下不懈努力,十堰一定能建设成为宜人宜居生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