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香平
丰富的山水资源,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造就了我县生物的多样性,也赢得了“绿色基因库”的美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优势及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竹房城镇带建设等战略的实施,为我县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创造绿色叠加效益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竹溪,一个充满山水诗意的名字,也为全县发展生态经济埋下了伏笔。
我县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东屏荆襄,西控川陕,南连渝蜀,北枕汉水,在中国版图上正处于自然“国心”位置。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明显,森林植被保持原生态,水源、空气、土壤优良,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孕育了诸多珍稀物种。鸡爪黄连、大木漆被冠以“国字”号,魔芋微粉被东南亚称为“东方魔粉”,茶叶和猕猴桃产品均获国际金奖,贡米、贡茶、贡木闻名遐迩,珙桐、红豆杉、小勾儿茶、陕西羽叶报春等珍稀濒危植物“芳踪”频现,1300余种药材植物主要指标多优于国家药典,被我国植物学泰斗吴征隘院士誉为“绿色基因宝库”。
如何把这一优势打造成经济优势?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县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以建设“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为目标,全力打造“生态竹溪、能源竹溪、人文竹溪、宜居竹溪”。
为何要打造“中国绿谷”?县委书记余春存说:“打造‘中国绿谷’,既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竹溪的出路所在。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的现实,注定了我们必须走生态强县之路。”
什么是“中国绿谷”?就是要围绕绿色抓产业,依托产业兴工业,着力建设“千里林海,万里绿谷”,创造绿色叠加效益。县长余世明道出了“中国绿谷”的内涵。
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是我县现实的选择,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县是汉江最大支流堵河的源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多年来,围绕“大生态”的战略构架,打生态牌,走特色路。紧紧抓住退耕还林政策机遇,按照适林适特的原则,大打退耕还林牌,“退”出了生态效益,“退”出了绿色产业。全县3310平方公里的版土面积,拥有森林面积11.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8.6%,植被覆盖率达82%,活立木蓄积量达1547万立方米,先后荣获“全国林业百佳县”和“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是全国名优绿茶出口基地和生态有机茶示范基地,获得了“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中国茶叶之乡”的美名;是“中国魔芋之乡”,全省魔芋产业核心种植区;竹溪贡米荣获中国(武汉)第四届农业博览会“金奖农产品”称号。
境内有与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相提并论的“古盐道”;有历经2600多年沧桑的文化遗产战国楚长城遗址;有我国中部地区切割最深的峡谷——十八里长峡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华地中区仅次于神农架的北亚热带原始森林群落之一。特殊的区位,良好的植被,在秦巴山树起了一道天然绿色屏障,堪称“华中绿肺”、“天然氧吧”。
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竹房城镇带建设等战略的实施,为我县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谷竹高速等高等级公路的通车,为我县跨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西部控股、武汉人福药业等一批公司入驻我县投资兴业,为我县实施“工农对接”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国家政策的支持、一批“绿色”企业的入驻等,为我县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外部环境的支持。
围绕“规划建设与管理并重、造林护绿与发展并行”的思路,打造绿色经济,实现“工农对接”
去年2月,我县正式启动了打造“中国绿谷”工程,成立了“中国绿谷”工程指挥部,突出以建设“千里林海,万里绿谷”为目标,以村庄绿色化、河道林带化、城镇公园化、山区林海化为建设标准,全力推进“中国绿谷”建设。
今年3月,正值春植春造的大好时节,县“四家”领导带领县直机关干部、共青团员、武警官兵等1000多人,到城关镇牛头水库义务植树,并将造林绿化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领导带头义务植树造林,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县10万多干部群众抢抓时机,挖窝植树,浇水保苗,掀起了春季义务造林绿化高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现场调研、督办;县人大、县政协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一线视察、调研,研究造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通过示范先行、典型引路,今春,全县共完成植树造林6万亩,重点产业示范基地2500亩、荒山治理示范基地1000亩、景观竹林示范基地1000亩,建设高标准义务植树示范基地16个。在竹房城镇带竹溪片区生态治理上,按照“路边樟、地边竹、河边柳、门前花、地中茶、坡上果、山上林、林中草、沿途岩石爬山虎”的思路,集中精力抓好305省道沿线道路、集镇、村庄、庭院、河滩、山体的造林绿化,共栽植竹子、香樟、柳树、紫薇、金叶女贞、月季等各类苗木800多万株,实现了常年有花、四季常青的目标。
重点突出“一线一心”,即以305省道为主线,建设城乡一体化生态景观示范片;以县城为中心,建设省级边贸山水园林城。打造“一轴两带”,即以汇湾河为中轴,打造南部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带和北部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产业带。构建“一圈三翼”,即以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鄂坪库区和偏头山森林公园三个生态景区为扇翼支点,构建县域文化旅游圈,对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一主四区”,即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森林食品培育区、汉江流域速生丰产林培育区、秦巴山区木本油料林发展区、鄂西北生态质能源开发区等。
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兴林与富民之间的关系。结合退耕还林,到2011年底,全县茶叶面积达到20万亩,发展以杜仲、黄柏、金银花为主的木本药材基地10万亩,初步形成了以南部山区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带。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核桃、油茶、柚子、蚕桑等林特产业,全县已建设优质薄壳核桃基地10万亩、油茶基地2万亩、柚子基地1万亩、蚕桑基地5000亩。
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将森林、林木、林地、林权管理贯穿于林业建设始终。构建以管理、执法、服务三大职能为主体的林业管理新体制,建立健全了森林防火应急队伍、病虫害防治服务机构、林业科技推广应用网络和林业案件打击处理机制。与此同时,坚持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突出抓好森林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加大偏头山森林公园、关垭子楚长城、鄂坪水上公园、采皇木摩崖石刻、十八里长峡等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和推介力度,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造林绿化水平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基本实现了“人栽树、树蓄水、水发电”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全县水电站总装机已达到33万千瓦,2011年实现收入3.1亿元,实现税收5100万元。
“农头”企业发展强劲,龙王垭茶业公司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先后有13家企业跻身省市重点龙头企业行列,14个农产品荣获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6个农产品成为湖北省名牌产品,11家企业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一系列农产品从国内热销走向国际畅销,工农联盟占领了生态产业“制高点”,生态经济发展风生水起,势头强劲,基本实现了我县提出的“车间与田间‘联姻’,田间与车间‘握手’”的工农对接发展思路。
绿色带动项目建设,“农头”企业带动经济发展,“绿色经济”构建了我县生态经济的“支撑”
秀美的青山绿水,形成了我县独具魅力的“山水名片”,为我县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打好了基础。生态有机绿茶、茶食品、魔芋食品、豆制品、柴火腊肉等绿色有机产品走俏国内外市场,风头正劲。
今年3月,以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为主的44个项目已上报。去年9月,龙王垭茶业公司、顺溪豆制品公司和梅子垭茶业公司在第七届中国湖北产学研项目洽谈会上,分别与华农大、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签订了绿色产品开发,为我县“农头”企业再注活力。
在绿色项目建设带动生态经济发展中,现代农业开发、森林公园开发、油茶基地建设、观光农业园、龙王垭生态园、绿色产品加工园等10多个生态项目投资近20亿元。以秦岭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为主的生态林业项目、以沼气和风水发电为近20亿元。以秦岭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为主的生态林业项目、以沼气和风水发电为主的生态能源项目、以对接鄂西北生态游旅圈为主的生态旅游项目、以水土保护和石漠化综合整治为主的生态治理项目、以燃气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为主的生物能源项目的建设,全面构建了我县发展生态经济的“绿色支撑”。
以工业园区科技含量提升工程为抓手,发展高新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先后选择了创艺皂素、华驰医药、云浩药业等10家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目标,开展“产、学、研”联合,确保产品及时更新换代、梯级开发。
以建设油茶、核桃、畜牧草食、魔芋药材、有机茶园各20万亩的“百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推进县河生态农业、水坪有机绿茶、城关设施蔬菜、中峰品牌农业、蒋家堰多功能农业、龙坝生态观光、鄂坪库区养殖和“两垭”生态产业的“八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按照“整合、加快、创新、有序”的原则,发展壮大以新型能源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生物医药和矿产建材业为主的四大工业体系。全力打造“省级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园区”,着力建设“一区八园”,即建设工业园区,黄姜皂素产业园、地道中药材产业园、有机茶业产业园、粮特休闲食品产业园、板石建材产业园、低碳林特生物能源产业园、魔芋产业园和鄂西北物流仓储服务产业园。构建南北走向旅游经济带,着力打造鄂渝陕毗邻地区综合性现代物流服务中心和商贸服务中心,加速提升现代服务业,稳步推进我县跨越式发展。
在资源开发上,有序发展矿产建材业,重点开发煤炭、板石、石灰石和瓦沧古生物大理石,稳步开发铁矿、铅锌矿等矿产资源,形成节能、环保的矿产建材产业集群。
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发展,绿色文章没有止境。我县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是现实的选择,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绿色的竹溪,今天很美!明天的竹溪,天会更蓝,水会更绿,人们的生活会更加富裕!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