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部门职能 推进经济跨越发展
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为竹溪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县发改局作为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服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圆满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将对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3日,县发改局局长马礼运接受记者的专访,着重就怎样发挥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话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当前,全县上下开展“优化发展软环境”的讨论,请您谈谈发改部门在“优化发展软环境”上要做哪些工作?
马礼运: 发改局是政府的综合协调部门,担负着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安排,政策信息研究、服务产业建设、争取项目投资、加强项目管理等职责。在优化发展软环境中,发改局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全力做好项目工作,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动力。
其一,要抓主业,攻项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的60个重点上争项目,事关全县未来经济架构和后劲的积蓄。发改局要敢于担当,挑起项目争取工作的大梁。一方面要主攻独立上争项目,重点在生态建设、市政建设和扶贫开发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全年到位项目资金较2011年上涨15%左右;另一方面要加大统筹、协调、配合力度,及时将政策信息、项目审核信息传达给项目单位,指导项目上争单位因势而变,调整部署,提高项目命中率,力争全年到位资金超过上年总水平。
其二,要大服务,促重点。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原动力。围绕会议确定的60个重点建设项目,发改局服务工作力求做到 “一快二准三严”,即项目资金审查批复快,凡是通知到位的项目,按照发改、财政、项目单位三方协定,迅速转批文件,筹集下拨资金,促进项目迅速开工;项目开工前期资料指导准确,资金投放选时准确;手续审查严格,工程质量要求严格,项目竣工验收标准严格。
其三,要提内质,增活力。今年是“十二五”规划时期承上启下关键年,全县发展改革任务繁重而艰巨。我们将实施“333”工程,提升工作效率。在思想解放上做到“三前”,即在转变观念上走在前,在转变职能上走在前,在丰富发改举措上走在前。在作风建设上达到“三新”,即方式新,少审批,多服务;做法新,多协调,助合力;原则新,讲纪律,树形象。努力提高“三种能力”,即统筹全局的谋划能力,发改难题的办事能力,依法办事的行政能力。
记者:今年是我县重大项目建设年,请您谈谈发改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推进和服务于这项活动?
马礼运:按照全省重大项目年建设活动的整体部署,我县今年安排了60个项目与重点建设。发改局按照职责重点做好项目的策划、准备、调度等推进工作,为了顺利实现工作目标,出台四项措施强力推进。
一是强化领导,优化队伍。成立以行政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项目工作的领导、项目办负责人为成员的“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推进领导小组,组成以农业、国土、投资、社发、工交财贸、项目办等专业科室的中层干部为骨干的工作专班,并根据建设任务制定了领导责任制和工作人员的目标任务,要求工作专班集中精力、集中时间专心致志地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二是拟定方案,迅速启动。根据县委、县政府确定的60个重点建设项目,认真分析各个项目具备的开工条件和后续资金保障程度,及时排出项目开工序列,并协商相关部门和项目单位,以碰头会形式交换意见、交流信息,为一批项目快速启动铺平道路。
三是展开调研,反馈信息。2月中旬以来,先后组建3个专班与政府项目检查小组一道,对上年度项目竣工情况、跨年度项目续建情况、今年就开工项目开工准备情况进行全面摸排,掌握了底子,理清了头绪。对重点、热点问题及时向县委、县政府上交了书面报告,并综合分析今年国家批复项目资金趋势,提出了合理化上争工作建议。
四是健全机制,激发活力。将重大项目建设作为今年发改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党员干部十件实事围绕项目建设承诺,基层党建、文明创建、社会建设、工青妇等各种活动,都要围绕重点项目建设抓服务,考核干部年度工作绩效以项目建设效果为参照。
记者: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请您谈谈发改部门如何服务促进竹溪跨越发展?
马礼运:我们围绕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开展了前期大调研。
一是研究区域位置,定准规划主题。在十堰市周边省市范围中,唯竹溪毗邻一省一市,地缘优势较十堰其他县市区更加优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产业布局和结构、国家促进中西部发展的政策差别、发展软硬环境差异等都必须了然在胸。调研组将课题标准化、数据化、条理化,逐一调查了解,以期形成考据真实、推断科学的研究报告,为下一步编制县级区域规划确定主题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研究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找准工作切入点。近年来,国家已先后将十堰市确定为汉江生态经济建设区、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区等。发改部门应在规划编修中将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总体规划、生态经济带总体规划等融汇进去,让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登上国家政策平台。
三是研究国家投资导向,策划县域发展项目支撑。重点研究国家对交通、水利、能源、生态、扶贫、民生等领域的投资走向,研究储备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项目,努力拓展县域发展空间和夯实经济基础,推进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力争站到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前沿。
四是研究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关系,健全促进发展机制。区域大发展需要思想大解放。深入调查研究经济发展中的体制与制度障碍,找准行政审批、项目核准、投资准入放得不开,降得不低的地方,形成国家、地方、民间全方位参与的发展格局。
记者:就服务经济软环境建设,请问作为发改部门,下一步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促进软环境建设?
马礼运:我们将明确三大重点,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软环境建设。一是拓宽投资渠道,促进投资多元化。在坚持上争项目、上争资金力度不减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都要砍掉社会资金进入的门槛,允许社会资本自由进退。研究制定民间资本融通的办法,改变项目建设投资单一的格局,力争实现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由产业投资替补,市场性房地产投资不足由政府保障性住房投资替补,国资政策性投资不足由民间投资替补的新局面,努力实现2012年投资目标。
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超速发展潜力。在继续培植扶强水电、茶叶“二大产业支柱”,医药化工、矿产、建材烟叶、畜牧“四大传统产业项目”的同时,鼓励引导发展旅游、新型能源、节能环保建材、生态食品加工等新型产业,通过对上争取政策和争项目,支持市场主体开拓新领域,开发新产品,提高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促进长期发展。政策、土地、资金、人力是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要用市场的、改革的、开放的、发展的办法作为破解发展要素制约的重要举措。在政策利用方面,不断优化中长期发展规划,让更多的规划进入国家投资栏目,以期得到国家长期政策性资金投入。在资金保障方面,一方面争大项目,使国家扶持资金不断增长;一方面用市场的办法解决融资难问题,提高民间资金在县域经济社会建设中的投资比重。在土地资源方面,要争取国家下拨指标,坚持“占补平衡”方针,研究制定地方性土地开发利用的奖励办法,开发整治闲置、废弃土地,为项目建设拓宽场面。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