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教育局:建国60周年竹溪教育事业巡礼

时间:2009-09-12 21:01:57      字体:  打印  播放

跨越
——建国60周年竹溪教育巡礼

竹溪,鄂西北边陲一个秀美的山区小县,自古以来就有重教兴学的传统。今天,全县拥有中小学校241所,在校学生5万多人。传承历史的兴学之风,建国以来,竹溪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兴教之歌,实现了竹溪教育的历史性跨越。

一个追求: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
竹溪教育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而壮大。建国初期,竹溪建立了10所县立完全小学,原县中更名为县一中,并恢复招生,全县教育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可喜局面。
改革开放后,竹溪教育迅速步入正轨,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全县教育用了25年时间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用了近6年的时间完成了“四迁”,实现了全县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这个阶段,全县上下坚持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荣,师以爱教为乐,全县人民省吃俭用聚钱财,勒紧裤带办教育,不仅在全省、全国打造了一个“普九”先进县的品牌,也为穷县办大教育创立了一个样板,竖起了一面旗帜,受到了各级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1997年,竹溪提前三年实现“普九”目标,成为全省山区“普九”工作的一面旗帜,1998年,全省山区“普九”工作现场会在竹溪召开。2005年,全县“普九”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复查验收。
2005年后,根据公平教育和均衡教育的发展要求,竹溪县委、县政府又及时确立了“扬长补短、全面发展”的教育发展思路。坚持扬“普九”之长,努力弥补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的短腿。大力实施整体迁建县特校、县幼儿园、县一中、县职教中心“四迁”工程,促进全县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2005年,自筹资金200多万元,新建特校,满足了残疾儿童的上学需求。2006年,借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机遇,及时启动了县直机关幼儿园整体迁建工程。去年,幼儿园正式开园招生,社会反响良好。2006年底,县委、县政府决定自加压力,举全县之力整体迁建县一中。经过科学规划,紧张施工,历经22个月,一所崭新的现代化一中屹立在竹溪人面前,几代人迁建一中的梦想终成现实。2008年,县委、县政府又决定整合县域职教资源,组建县职业教育集团,启动了县职教中心整体迁建工程。
以“四迁”为主的一系列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从根本上弥补了全县教育门类不足,优化了教育结构,提高了教育服务功能,使竹溪教育由“普九”一枝独秀阔步迈入了五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一个理念:让每个孩子上好学
教育要先行,后勤是保障。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舒心的环境,提供更加安全的场所,全县围绕让学生住得舒心、吃得安心、行得放心,在县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乡村划拨蔬菜基地,从根本上解决了师生吃新鲜蔬菜问题,让贫困山区的寄宿学生彻底告别了吃“咸菜”的悠久历史。通过县政府补贴,为学生集中购买乘车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南部山区学生乘车难问题。通过政府统筹,部门联动,集中解决各学校饮水难问题,保证了全县师生的饮水安全。到2008年底,全县学生彻底告别了住破旧房、喝自来水、就露天餐、吃酸咸菜、洗冷水脸、走泥巴路以及夜间出楼上厕所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县师生就餐难、饮水难、吃菜难、乘车难等问题。2009年5月,全市学校后勤保障与管理工作现场会在竹溪召开,市教育局领导和兄弟县市对竹溪后勤管理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与此同时,全县学校紧紧围绕打造平安校园目标,扎实开展安全教育,不断完善安全制度,强化安全责任,使学校安全工作不断规范,为竹溪教育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目标:让每个孩子都学得好
竹溪是贫困山区县,发展教育显性的是投入问题,隐性的是教师问题。教师是教育成果的创造者。而竹溪县贫民穷,交通落后,长期存在着优秀教师引进难,稳定难的问题。随着高中每年小步伐扩招,每年新增教师和补缺流失的教师,都要从初中选拔,初中不足,再从小学选拔,层层拔高使用教师,造成层层教师饥荒和层层存在大量实际教学不胜任的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让每个孩子都学得好,县教育局坚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抢抓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机遇,大力引进本科毕业生。几年来,已累计引进大学生300多名。由于在全省引进工作出色,我县曾两度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先进典型,两次在全省资教大会上作典型发言。竹溪已成为全省资教教师向往的地方。另一方面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从2007年开始,在全县教师中开展了以学习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履行基本职责为主要内容的“三基”活动,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原则,加强教师培训,统一规范教师的行为,取得了显著效果。2008年,竹溪高考在全市综合考评中跨入第三名,市教育局给县政府发了喜报,对县教育局给予通报表彰。2009年,全县中考成绩稳步提升,高考再创新高,竹溪上线1646人,上线率为97%,净增301人,增幅为18.3%。同时,素质教育成果显著,今年上半年,在中华文学基金会举办的金叶杯“‘我爱这土地’——献给建国60周年”主题征文比赛中,全国62名学生获奖,竹溪占8名,比赛共设特等奖2名,竹溪县占1名。5月30日,获奖师生在北京参加了颁奖盛典,获奖学生实验中学黄柚木、中峰中心学校陈岚还与国家著名科学家、作家、艺术家等同台演出。

一个环境:让教育优先发展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各方的关注和支持。回顾竹溪的兴教之旅,竹溪教育的发展得益于历届县“四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多年以来,竹溪各级党政领导全心全意办教育,不遗余力支持教育。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加快中小学校舍建设步伐的决定》等一系列指令性文件,县“四家”领导定期召开联席会,专题研究教育工作。针对学生饮水不安全、水源无保障的实际,连续两年,县政府将学校饮水问题列入政府“十件实事”。针对学生无新鲜蔬菜、经常吃咸菜的实际,县政府出台了溪政办[2004]8号《关于做好我县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学生蔬菜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县积极为学校划拨蔬菜基地,现在全县60多所寄宿制学校有了蔬菜基地,2万多名学生告别了咸菜。针对学生无安全车可乘的问题,自2008年起,县政府决定每年由县财政补助资金30多万元,对鄂坪以里10个乡镇的学生乘车给予补贴,使2万多名学生往返学校乘上了安全车。
县委、县政府坚持实施党政一把手抓教育负总责制度,把教育工作纳入党政干部任期目标考核,严格落实“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实行了“三优三保二禁”的措施,即在教育投入上预算优先、拨付优先、追加优先;保教师工资、保学校运转、保重点工程建设;禁止任何单位和部门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禁止以任何理由对学校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县委书记贺盛有在学校调研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县直各部门,要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抓实抓好。县长余春存到任五个月,先后10余次深入到实验小学、实验中学、县一中等学校,现场办公,解决学校困难。县人大、县政协坚持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放在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突出位置,针对全县教育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每年组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学校调研,征询意见,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特别在迁建县一中过程中,县人大、县政协从选址、规划设计到资金筹措、工程建设全程参与,不仅审方案、提建议,而且派出大员直接参与工程组织指挥,协调督办。与此同时,县发改、财政、房管、土地、公安、人事、文化、卫生、城建、工商等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确保教育全面稳定发展。
回眸历史,竹溪教育事业已经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遥想明天,更加美好的前景等待我们去描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竹溪教育将立足新起点、锁定新目标、把握新机遇,把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师素质、强化工作作风等作为重点,逐项抓好落实,以此带动全县教育事业在新一轮激烈竞争中提升位次、提高水平。
60年的励精图治,60年的艰苦奋斗,竹溪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竹溪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今后,竹溪教育将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高举爱心与责任,强力打造和谐教育、均衡教育,努力推动全县教育实现新的跨越!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