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伟大出自于平凡,英雄来自于人民。仰望平民英雄浩瀚星辉,总有一种精神让人感动,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总有一些人值得敬仰。他们没有超人的披风、没有过人的天赋、没有天才般的超高智商,只有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只有平凡岗位的坚守担当、只有兢兢业业的无私奉献,这样的英雄就在我们身边。即日起,竹溪县融媒体中心将开设《寻找身边的平民英雄》专栏,把视角和笔触对准我们身边的“平凡”人物,讲述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挖掘一位位我们身边值得称赞的“平民英雄”,用他们的精神点亮我们不断奋进新征程的闪烁航标。
其人衣着朴素,走在人群中,看不出显眼的地方。翻开他的人生档案,也极平常,山里人,高中学历,半生时光围着自家几片山林转。人虽看不起眼,却没有虚度岁月,活出了人生的精彩。
这人,姓刘名友华,关坪人。
关坪,地处竹溪县桃源乡厚河村,方圆十余里,平均海拔越过千米,与山脚下的河川平地相比,春天来的晚,冬天落雪早,起起伏伏的山坳间,零星散落的住二三十户人家。通往山下的路,是条水泥硬化了的乡村路,站在对面远山上看,像一缕飘动的白云,又如一尾银蛇,在山间蜿蜒。
关坪人下趟山不容易,过去走一条羊肠小道,如今虽是公路了,但坐车也好,走路也好,一晃悠,仍需小半日。时至今天,山外人眼里,关坪仍是偏远闭塞。不过,在刘友华眼里,那是他儿时的天堂,一个让他眷恋,永远不愿离开的地方。
1981年,刘友华高中毕业,时逢农村巨变,改革开放像缕缕春风,拂过千山万水,不断吹到桃源,吹到高山之上的关坪。走进新时代,与刘友华一同上树掏鸟窝,一同上坡打猪草,一同上学读书的儿时伙伴,朝着“外面精彩的世界”,一个一个陆陆续续走出了关坪。刘友华没走,像老父亲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心在家务农,独走一条与童年伙伴不一样的人生之路。
刘友华在黄连地里劳动
刘友华不为潮流所动,安心守望家乡田园,主要源于一次大自然的馈赠。
山里人家,一年日常开销,主要靠山上出产之物变钱来维持,所以,耕种,采药,是山里人打小要学的生存本领。刘友华首次上山挖药草,是在读小学四年级时,由父亲带着上山找天麻。
天麻,是味中药,山里人都知道用天麻蒸鸡蛋吃,能治头晕头痛的病;饮用天麻泡的药酒,可防治风湿劳伤。天麻是味草本植物,与中国九大仙草中的灵芝、金钗齐名,一般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山林中,不长绿叶,三四月间开花。人们采挖天麻,都是趁花开时,花期一过,寻找就困难了。因此,在采药人眼里,天麻神出鬼没,人们又称之为“神草”。
父亲那次带刘友华找天麻,正是天麻花开时,地点就在园良坪。
仿生态野生天麻
园良坪,海拔1600多米,距刘友华家很近,站在家门口,仰头就可以望到。园良坪虽近在眼前,但要爬上去,就是大人也要走一二个时辰。
头一回上山挖药草,刘友华心里很激动,那天早晨他比父亲起得还早。父亲也醒得早,天刚蒙蒙亮就起了床,洗一把脸,拿上头天晚上母亲烙好的馍,就与刘友华动身出发了。
上园良坪的路,崎岖难走,刘友华因人小脚力不足,一路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尽管走得慢,由于动身走得早,当他们爬上园良坪,太阳才从东方的天际露出小半边脸。
头一次来到园良坪,刘友华很是惊奇,眼前他看到的是一道起伏徐缓的山梁,完全没有山下看到的高耸崴峨,踩在脚下的是黝黑的腐殖土,人走在上面,像是走在松软的棉花上,比走上山路要轻松许多。
清晨的园良坪,凉风徐徐,一片静幽。在洒满晨光的山林中,父亲一边找天麻,一边给刘友华讲有关天麻的小常识,比如天麻长什么样的,天麻喜欢生长在什么地方,等等。
园良坪山林茫茫,父亲带着刘友华,跑遍了记忆中可能生长天麻的地方,渴了,他们就来到山涧边,掬几捧泉水喝;饿了,就吃母亲给他们做的烙馍。
那天或许运气好,父亲带刘友华不像是在山野上找天麻,倒像是走进自家菜园找菜,没走弯路,每到一地都有收获,到暮色回家时,二人竟找了满满一背篓。
上山找天麻,人虽很累,但收入不小,那天刘友华与父亲找回的天麻,晒干后背到供销社卖了六块多钱,不仅为他缴了书学费钱,还解决了家里大半年吃盐的钱。
自跟父亲上山找了一回天麻,刘友华对座座家乡的山,就另眼相看了。一到星期天,他就约二三位伙伴上山砍柴禾,顺手要找回一些稀奇古怪的植物,拿给父亲辨识。上山的回数多了,他发现山上值钱的不仅仅有天麻,还有开在山坡上的金银花,长在悬崖峭壁的金钗,生在高山之上的七叶一枝花,大人种在林下的黄连。
因有父亲的引路,没多长时日,刘友华就初步掌握了上山采药的技能。上初中后,一年的书学费,平时的零花钱,他都是靠自己上山采药草卖,不再伸手向大人要了。也就是在那时,他慢慢明白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知道了大人嘴里说的“靠山吃山”到底是怎么回事。
所以高中毕业后,当儿时伙伴出门找事做时,刘友华早已走在“靠山吃山”的路上,认定在家乡的土地上,有适合他走的路,有值得他守望和追求的梦想。高中毕业那年,刘友华才十七岁,一回家劳动,他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大目标,要拆老宅建新房。
刘友华家老屋,是三间干打垒的土房子,连父亲都不清楚是在哪位祖上建的,到刘友华这一代,已有百余年了。历经百年人间烟火,老宅室内屋外漆黑如墨,夜晚掌上灯,屋里依旧光亮暗弱。一到雨季,更是一家人遭罪的日子,屋外大下,屋里小下,雨下多久,一家人罪就要受多长,因此,拆旧房建新房,儿时就成了刘友华的梦想。
在农村有一种说法,建房要有三大堆:要一大堆木料、要一大堆粮食、要一大堆钱。大集体年月,人们嘴上说要建房,常常是心里一个念想而已,因为多数人在钱堆堆面前望而却步,少有人能翻过那座山。所以,当刘友华提出要盖房,老父亲就摇头,认为是细娃在说糊话。
对父亲的否定,刘友华没有申辨解释,二天旁晚日暮时,他就从屋后的山上扛回了一根木材,用无声的行动告诉老父亲,他儿子没有异想天开,说话是有分量的。
建房要木料,刘友华自己动手上山砍,不到两年时间,他就用他那还很细嫩的肩膀,从山上扛回了建房要用的全部木料。建房要粮食,他就在自留地里打主意,少种蔬菜,多种杂粮,一年下来,家里粮仓总要多出了二三百斤。
农家人建房最难的是备钱,刘友华找钱的路子主要在山上,他一有时间就往山上跑,春天摘金银花、找天麻;夏天采香菇、摘木耳;秋天捡板栗、摘洋桃。总之,山上四季都有物产让刘友华变现,因此,一年到头源源不断有钱进他的衣兜。
刘友华花了三年的功夫,备足了建房所需的“三大堆”,在他二十一岁那年,终于亲手拆了百年老宅,建起了一栋三间带厦的新房,让儿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住上了新房,年迈的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村子里的大人夸刘友华有出息,说他小小年纪就盖起了房,人不简单。对于刘友华来说,建起了新房,让他进一步激发了兴家立业之情,对未来有了更深更远的思考。
1982年,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刘友华从中嗅到了春天的气息,比父辈更明白改革的意义,打那时他就养成了听广播的习惯,注意从广播和报纸上,去打探生活的先机。
田土到户第二年,刘友华就做了件开先河的事,率先在自家山林中种了10亩黄连,成为关坪首家药材种植大户。此后,他又种了云木香、川乌、独活、大黄、白芨,川芎,由药材种植大户变成了专业户。靠种药材,靠采山货卖,刘友华支持三个妹妹读完了高中,个人也顺利完成了取妻成家生子的任务。
靠山吃饭,刘友华“吃”出了名声,成了种药材的专业户,成了乡村致富的带头人,为此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刘友华有名望了,就成了关坪人眼里的人物,同村同院的人都向他学习,一逢采药季节,也都往山上跑。于是山高林大的园良坪,就不在有往日的宁静,茫茫山林中时常有了采药人的声影。
成了村里致富带头人,刘友华为此骄傲了好多年,自认为给乡亲们领了一个好头。不过在五十岁生日那天,他彻底否定了这种看法。
2013年3月20日,是刘友华五十岁生日,那天依旧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屋外山花盛开,春光烂熳,屋内依旧亲朋满座,贵客盈门;生日宴席,也亦如往年,满桌佳肴,都是自己喜欢吃的。尽管如此,因这一年少了上山收获天麻的快乐,刘友华就觉得五十岁生日过得索然无味。
2013年天麻花开时,刘友华像往年一样,上园良坪找天麻,一连跑了好几天,没见一朵天麻花。那个春天一窝天麻都没挖到,刘友华像到手的东西被人抢走了一样,心里空荡荡的,感到无比的失落。
其实对于眼前发生的事,刘友华早在几年前就有预判,自从上山挖天麻的人多起来后,他就感到上山找天麻一年比一年找的少,觉得长此下去,山上的天麻总有一天会被人挖光的。为此,早在2011年,刘友华就开始摸索仿生态野生天麻栽培,想通过人力改变山上天麻年年见少的现状。想到这一点,他当时还有一些得意,自认为思维超前,自己在未雨绸缪。但让他没有料到的是,仅时隔两年,自己稍晚一步,在园良坪连天麻影子都找不到了。
刘友华五十岁生日,是在失落而又痛苦的心情中度过的。但当失落的情绪平静之后,他又振作起来了,又开始思想往后要走的路。一想到以后,屋后的园良坪又浮现在他的眼前。山里人吃饭总离不开山。想到靠山吃饭,他首先想到的还是生长在山上的天麻。那么多人上山挖天麻,图的还不是野生天麻品质比家生的好,卖的价钱比家生的贵。
想到这里,刘友华心里豁然开朗,浑身又充满了激情。他暗暗给自己鼓劲,决心要把从前搞的野生天麻栽培试验继续搞下去。
搞仿生态野生天麻栽培,做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一切都要靠个人的拓荒探索。刘友华打开书柜,找出早年买的《天麻人工栽培技术》一书,又细心研读,想在书中找点思路。
通过书本学习,刘友华大脑里有了蜜环菌这个概念,知道了天麻生长是靠蜜环菌输送营养。根据书中的启示,刘友华在心里推论,既然天麻靠蜜环菌生长,想必山上生长天麻的土壤里就少不了蜜环菌。
为了印证自己的推论,刘友华亲自上山,在曾经生长天麻的地方,仔仔细细地寻找蜜环菌。果然,没费多少功夫,在长过天麻的土壤中,他找到了蜜环菌。看到了像雪花一样的蜜环菌,刘友华像小孩子过年一样高兴,小心翼翼的从土壤中取样品带回家。到了夜晚,他又把带回家的样品拿出来,放在暗室里仔仔细细的看。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黑暗中的蜜环菌,像夏夜中的萤火虫,会发出微弱的萤光。
刘友华搞仿生态野生天麻栽培,初心并非想当个什么发明家,只是想让山上的野生天麻多起来,栽培方法基本上走的是人工栽培天麻的路子,结果一连两年试验都失败了,仅种子就花费了十余万元。
试验失败,刘友华在经济上蒙受了不小的损失,但他的心没有动摇,他认为通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是有的,只是自己暂时还没有找到。
五十岁生日后,刘友华迎来了人生好时光,国家精准扶贫东风劲吹关坪,有乡领导走进了他的家,与他聊农事,说柴米油盐酱醋茶;有驻村包户干部走进了他的家,与他结亲戚,牵手拉家常,一同破解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乡领导的关怀,驻村帮扶干部的鼓舞,让刘友华在探索仿生态野生天麻栽培的路上,信心更足了,步子更坚实了,思维更活跃了,他的探索终于一步步摆脱了习惯思维束缚,大胆围绕“野”字做文章,围绕“野生”寻找突破口。
在探索仿生态野生天麻栽培上,刘友华是极能下功夫和吃苦的。为方便做事,他在园良坪建了两间房子,一到天麻要开花时,就从山下搬到山上,吃住在园良坪。为了寻找野生天麻种子,他独自一人,走遍了园良坪方圆百里的山山岭岭。为了窥探野生天麻有性繁殖的秘密,他一连三年在天麻要花开时,日夜守在天麻花旁,作零距离观察。
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午后,几缕灿烂的阳光从林子树冠的枝叶间筛落下来,正好照在林下几株天麻花上。有了阳光,林下显得格外明媚,接着又飞来了几只小蜜蜂。小蜜蜂像群到野外的孩子,在林子里东跑西窜,到处飞。过了好一阵子,或许是飞疲倦了,或许是为天麻的艳丽和芳香所吸引,小蜜蜂们开始绕着天麻花飞,飞着飞着,像捉迷藏一样,一个一个钻进天麻花里去了。
小蜜蜂午后阳光下的表现,让守候在天麻花旁的刘友华全过程看到了。从小蜜蜂光顾天麻花中,刘友华得到了重大启示,在此后三年里,通过对比实验,他成功掌握了野生天麻有性繁殖技术,仿生态野生天麻栽培取得了成功。此技术于2017年申请了国家专利,刘友华成为中国高仿生态野生天麻栽种第一拓荒人,他在家乡的土地上实现了仿生态种植野生天麻的梦想。
刘友华以种药材为业,他不仅成功掌握了仿生态野生天麻栽培技术,他还对其他药材种植也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摸索总结,他发现药材品种不同,对土质和阳光也各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川芎,它适合在海拔600米以下的低山生长,大黄则适合生长在高山。黄连喜寒,适合种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高山上。通过试验,黄连一年中除冬季下雪天,其余时间都可以栽种。
移栽的黄连
刘友华不畏艰难,勇攀种植技术高峰,通过数年努力,他终于窥探到了天麻、黄连等药材的生长奥秘,破解了种植技术上的难题,让他多年的守望,结出了累累硕果。如今他已拥有高仿生态野生天麻种植基地30亩,林下种植黄连80亩,发展梭椤树经济林150亩,另外在自家房前屋后还种植了小药材,他每年在种植上都有不菲的收入。
今年盛夏的一天,我们扶贫工作队再次拜访了刘友华。我们又说到了天麻,从野生天麻种植,说到了“两山”理论。
一说到靠山吃饭的话题,刘友华就有话说了。记得当时他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这世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想靠山吃饭,还要你能善待眼前的山,善待脚下的地,还要能做好手中的事,只有做到了这些,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靠山吃饭方能靠得住。”
刘友华关于“靠山吃饭”句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从他家返回的路上,我一直在细细体会他说的话,平实而又意味深长,也只有经历了的人,才能说出那样的“平民金句”。(作者系竹溪县农业农村局驻桃源帮扶干部:敖景余)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