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作者周光清,系十堰市郧阳中学驻竹溪县泉溪镇石板河村第一书记。
2016年3月,我被十堰市郧阳中学选派到竹溪县泉溪镇石板河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初来此地,一切茫然,陌生的环境,让我这个年过五十的教育工作者,什么都要从零开始。
当地老百姓说石板河是“八道梁、七条沟、一条河”,驻村后我深切的感受到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更深刻的感受到该村脱贫攻坚的难度。于是我就同驻村工作队长、队员协商决定先把全村农户走访一遍,摸摸底子,探探路,再一起会商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我同其他工作队员利用三个月的时间翻山越岭、下村入户,把全村的201户群众走访了个遍。从拉家常到听诉求,从寻问题到找办法,从问意愿到定规划,我们实打实的把贫困群众当成朋友,就这样把“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201户816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65户511人,是十堰市456个贫困村之一。截止2019年12月底全村低保户达到41户65人,特困供养对象29人,残疾人66人,交通不便、居住环境条件差需易地搬迁达113户343人。”这些基本情况了解的透透彻彻,掌握的清清楚楚。
在五年驻村工作期间,我积极与帮扶单位领导、当地党委政府及村“两委”汇报协商如何把扶贫工作开展好,认真钻研扶贫工作,积极宣传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找不足、解民意,充分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走访过程中,我感到村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地方方言重,交谈难度大,我不急躁,专心倾听。
在走访中,我了解到有不少地方还存在出门行路难的问题,于是我便积极向单位领导汇报,争取资金帮助全村维修索桥7座,新建索桥3座,大大解决了农户出门行路难的问题,有效促进了农户致富脱贫的内生动力。
袁宪成、聂宗国是村上两位年岁较高的老人,但两家儿女不愿意给他们买新农合医疗保险,还说父母身体很好,不需要吃药住院,买了也没用。我得知这一情况后,和村干部多次上门劝说讲道理,最终打消了儿女的思想顾虑,并同意为其父母购买新农合保险。按相关文件要求要本人去镇上采像开户,家人又提出老人年岁己高不能乘坐班车等问题,我就向其儿女保证用驻村车辆亲自陪同去镇上采像、填表,并把所有手续办好后顺利将老人送回到家中。
2019年5月,我被任命为石板河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一肩挑后,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和责任更重了,甚至有了懈怠的想法。单位领导发现后主动找我谈心,并鼓励我说单位就是我的后盾。我听了领导的谈话后,便打消了想法和顾虑,及时调整心态,树立了信心,鼓足了干劲,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积极多渠道争取产业项目,确保农户收入持续稳定。今年又为该村争取扶贫专项资金10万元用来稳定产业发展,使农户在不受疫情影响下确保产业有发展、收入有增收。
五年来,我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村两委班子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全面化解村内各类矛盾纠纷20余起,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越镇,实现了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
五年来,我始终做到用真心扶真贫,用真情解真困。我看到村上贫困户丰收的农作物还靠人背、推车拉的情况后,就积极向单位领导汇报,请求一辆帮助农户运送物资的车辆,领导们研究后,及时给村上捐赠了一台东风多利双排座皮卡车,大大解决了农户的劳苦。
五年来,我以落实“户户走到、扶贫作坊、安幼养老、强基固本”四项工作为重点,因地制宜谋划“兴产业、补短板、保稳定、促增收”。五年间共发展蔬菜大棚和露天蔬菜50亩,高山土豆150亩,烟叶165亩,食用菌10万棒,农村专业合作社2家,农户参社率达80%以上。
扶贫工作在路上,扶贫责任在心中。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扎扎实实工作在扶贫一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最后的胜利,积极谋划乡村振兴产业项目,使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向石板河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答卷。(来源:县驻村办)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