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闻网讯 酷暑,沐浴着的毛毛细雨,走进竹溪县天宝乡小桂村绿竹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基地,一座座依山而建的鸡棚在雨雾笼罩下若隐若现,既是合作社负责人,又养殖工人的龚世军正投喂玉米粒,清扫鸡舍,一群群土鸡在宽阔的空地上觅食、嬉戏。
“这两年土鸡的市场行情好,一只公鸡养殖半年就能出售,纯利润在30元左右。”提起养鸡的效益,龚世军一脸兴奋。
现年33岁的龚世军,是小桂村二组村民。初中毕业就与老乡一起到广东、苏州等地的电子厂务工。打工七年,却没攒下多少钱。
2012年,龚世军惦念家中年迈父母,揣着2万元积蓄回乡发展养羊。从20头发展到100头,可因山场资源不足,不适宜大规模养羊。后转产,养殖鸵鸟。山沟里湿气大,三养殖鸵鸟也失败而告终,积攒多年的务工工资全部亏空。
2014年,龚世军全家被拿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帮扶干部和贴息贷款的帮助下,龚世军开展发展养鸡。不懂养鸡技术,就通过手机、网络、图书学习。没有养殖场,就地取材,在山上砍来毛竹,搭建鸡舍,编织养鸡场围栏。
“从最初养殖芦花鸡、绿壳乌骨鸡,到现在锁定本地土鸡,都是在市场中探索出来的。”回忆养鸡经历,龚世军用了“煞费苦心,抢抓‘鸡’遇”来概括。
万事开头难。“一个人打理养殖场,每天只有等天黑了,鸡进笼了,将养殖场检查安顿好,才骑车送货进城。”创业之苦,让龚世军说话的声音几进哽咽。“一般都是晚上八九点从家里将鸡只宰杀好,骑车两三个小时到达竹溪县城,再将其送至客户家中,休息一两小时,凌晨一两点又惦记着家里的鸡,没人照顾,又骑着摩托车返回。”
就这样,他经过两年努力,摩托车骑报废了两辆,养鸡名气总算渐长,有了一些固定的客户,鸡得销路已打开。“喝山泉水,吃纯玉米的土鸡,肉质鲜美,供不应求。”目前,他添置1辆三轮车,1辆四轮车,风里雨里送货拉粮再也不用那么苦。
“家有百万,带毛的不算。”2015年夏,养殖场400只母鸡,一夜之间全部死光。为弄清死亡原因,他将死鸡送到十堰进行尸体解剖,最终弄明白因食用大量霉变玉米,黄曲霉毒导致鸡死亡。自此以后,他对喂鸡的食物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将原来依托本地购买玉米变为从外地购买。
“发展养殖,控制风险很关键。”在发展养殖过程中,龚世军不断地学习研究,及时做好鸡的防疫,以提高成活率。“网上药物虽然便宜,但还不靠谱。”曾经龚世军为降低养殖成本,通过网购鸡药,但药品质量难以保证,也曾付出“血”代价。自此以后,龚世军对鸡用药,鸡饲料,都是定点采购,专选质量好的,起作用的。
“孵”出新变化。2017年前,龚世军养殖的鸡苗大都到外地购买,或在周边养殖场购买,但购进的鸡苗,品种不一,且总有一般“适应期”。留足种鸡蛋,购进孵化设备。“可电压不稳,孵化温度达不到,高价购进的2000多只种鸡蛋,全部损失。”驻村工作队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协调当地供电部门新增一台变压器,对老旧线路提档升级改造。龚世军介绍,目前电压稳定,每批次的孵化率能达到90%以上,而且每个月电费也降低了。“与以往比至少每月要省200多元钱。”
“‘小米’‘多多’上,抓鸡去。”龚世军一声令下,两条胖嘟嘟的牧羊犬“闻令而动”,只听到“咯嗒嗒”一阵鸡叫,两只鸡被叼了回来。与龚世军交谈时,他的电话响个不停,本村村民邓兴国家中来客,需购买两只土鸡。集镇上农家乐急需五只土鸡。“小米”“多多”是龚世军养殖场的得力干将,帮忙抓鸡、赶走老鹰,野猫等伤害鸡群的动物。近些年,如此送货上门,龚世军也是乐此不疲。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前年龚世军发起并牵头注册绿竹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20多户贫困户一起依靠土鸡发展致富。三组因残因病建档立卡对象万方银,一家3口人,加入合作社后,无投入代养土鸡100只,当年增收2000多元。去年一下子将规模扩大一倍。
“准备大干一场。”一起同行的小桂村后备干部邓宜宏说。今年龚世军又投资十万元,建设600平米的砖木结构鸡舍;投资4万元建立体式脱温室。
屋后刚刚整理的5亩土地,全部栽上了桑树和杜仲树苗,绿意盎然。龚世军说,“用鸡粪种植桑叶、杜仲、青草,让鸡吃,循环利用,提高产值,增加附加值。”
据悉,龚世军去年共出售土鸡3000只,平均每只在90元;销售脱温鸡苗1万只,一般15元一只。今年龚世军已出售脱温鸡苗2万余只,当前存栏土鸡2000多只,预计今年收入将突破50万元。(郭军 吴荣平)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