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闻网讯 我所说的“老杨”,是汇湾镇青山村的贫困户杨习学。自县发改局派驻我到汇湾镇青山村担任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后,我就这样称呼他。老杨已经69岁了,满头白发,平常给我的印象就是安静慈祥。不过他安静的面容下却常有一颗“不安静”的心。
2017年青山村由二个单位帮扶调整为一个单位帮扶,这时老杨成了我的包保联系户。村干部告诉我,老杨从年轻时就有点游手好闲,平常不爱生产劳动但爱凑热闹,仗着有点小聪明给别家出个主意写个材料什么的。过去就因为给群访的人写上访材料出了名。
我想这样的“名人”,该怎么帮扶呢?那就改批评教育为潜移默化引导吧。我利用驻村的方便,经常到老杨家中坐坐,有时是带着任务走访,有时是路过聊聊,有时晚饭后到他家拉拉家常。真是不聊不知道,一聊吓一跳。老杨对镇村干部充满了不信任,对上级政策断章取义,总觉得自己这样的村民吃了大亏。
在与老杨拉家常时我通常是先听他说,再把他误解的政策解释给他听,好多时候都是将本村的例子说给他。有一次他向我报怨说村里低保不公平,我就对照我手机里的保存的低保名单一个一个给他说,谁家什么困难怎么评上的,直到他自己无话可说了为止。就这样通过耐心反复的做工作,周围的村民都说老杨变了,老杨也开始经常说“扶贫后村上变化大,享了党和国家的福了”。
“仓廪实而知礼节”,帮助老杨脱贫致富是我最重要的任务。老杨家4口人,老俩口务农,儿子在外务工,还有个孙子在上职校。一方面我积极帮老杨落实扶贫政策。我常跟老杨说只要符合政策就积极争取,政策上不符合的就不想不比。几年来我帮助老杨孙子杨先伟申报了“雨露计划”,落实了产业奖补政策。有一次因其儿子受伤还帮他申请了临时救助。老杨现在逢人就说现在的政策好啊,干部好啊。另一方面我对老杨家的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和落实。县发改局在这个村发展花椒产业,我给他做工作发展了11亩。今年生猪养殖难,我帮助他解决猪崽资金,将两只猪崽送到家。他儿子杨先伟今年职校毕业,我帮助他在县工业园区找到一份工作,月工资3000元。今年还帮助老杨在村上申请了保洁员公益性岗位,每年4000元。在今年的全员普查中对老杨家的收入预估已经有36000元,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000元。
在扶贫过程中,有很多老杨这样的贫困户,通过我们扶贫干部耐心劝导、解决困难、发展生产,贫困户困难解决了,生产稳定了,生活变好了,脱贫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来源:县驻村办)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