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扶贫故事 | 一位女医生的扶贫情结

时间:2020-07-14 09:16:25      字体:  打印  播放

竹溪新闻网讯    “甘姐,我今天发工资了,太谢谢你了。”“甘医生,可是谢谢你帮了我一个大忙,要不然我还要从十堰连夜赶回来,还不知道咋办。”“姐姐,我常年不在家,真的很感谢你替我关心我妈妈,比我这个当儿子的还强些,有你在,我才能安心在外头打工挣钱,脱贫致富呢!”“女儿,你又来了啊,上次给我买的膏药好管用哦,我现在上下楼梯腿疼的好多了。”这种暖意融融的对话也是常常在耳畔响起。

“甘姐”“甘医生”“姐姐”“女儿”……在我帮扶的贫困户口中,他们对我有好多种称呼。无论哪一种称呼,听起来都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悦耳。

如果你问我:“你是谁?你在哪儿?他们为啥跟你那么亲?”我会自豪的告诉你,其实,我只是县人民医院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帮扶干部,在兵营镇麻湾村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做着再平凡不过的小事,但却收获着浓浓的亲情,结下了深深的麻湾情结。

微信图片_20200611084043

我是2017年5月接下秦少奎、陈东和李自莲3户贫困户结对帮扶任务的。刚开始我真的是一头雾水,对精准扶贫工作到底要干什么一知半解、对扶贫政策一窍不通、对包保户家中情况一概不知,咋开始工作?从哪儿入手?不管白天黑夜,我只要一静下来,满脑子都是这些问题。

说实话,这是我上班20余年来,最没有头绪的工作。但是愁归愁,帮扶工作还是要进行下去,为此我沉下心认真学习掌握扶贫政策,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利用每次进村入户的机会,深入贫困户家中,与他们交心谈心,了解家庭现状,力所能及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宣传相关政策,鼓励贫困对象自力更生,发家致富,争取早日脱贫。入户次数多了,我的笔记也写了厚厚一大本,对相关政策以及帮扶对象家中的情况也早已烂熟于心。

2018年7月,在跟秦少奎妻子小黄聊天时,了解到他们家五口人,一个老人,两个学生,自己无业,就靠秦少奎一个人在外务工挣钱,养活一家老小。当我问到家中生活开销情况时,看着小黄一脸忧郁的神情,我当时内心真的是五味杂陈。我问她:“你咋不在家附近找个事儿做分担一下呢?”小黄说:“我学历不高,又要照顾两个孩子上学,对于学历要求高、不能按时下班的工作我都不能干,难呐!”“那你想上班不?”她说“想”。

微信图片_202006110840432

就是这一个“想”字,我闷了大约一分钟后,果断地告诉她:“好,只要你想干,姐来帮你想办法。”回到单位我查询了很多招聘启事,托了很多熟人朋友打听,又亲自找到贤内助家政公司的姚主管说明情况,恳请帮助。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周折,终于给小黄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在我们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当护工,负责收送标本,工作时间灵活,工作内容简单有规律,收入还挺有保障。当小黄拿到第一个月薪水时激动地给我打电话连声说:“谢谢甘姐”,就是这一声简单的谢谢,让我品尝到了扶贫攻坚工作中的第一滴甘露,更坚定了我在扶贫路上的步伐。

2019年12月的一个晚上,我接到一个电话,一看是包保户陈东打来的,一听陈东急促的声音,就知道一定有特殊的事情。原来是他的妈妈病情加重连夜转到太和医院抢救,因走的急,啥手续都没办,到了上级医院无法报销,情急之下首先想到找我。我一听是这种情况,连忙安慰他说:“别着急,办手续的事就交给我吧,我会最快时间弄好带给你的。”

第二天一清早,寒风凛冽,我怕走路耽误时间,扫了辆小黄车,迎着嗖嗖的冷风,一路飞驰,手冻僵了,耳朵吹疼了,全然不顾,跑医院、跑医保局、跑行政审批局,来来回回两个多小时,终于办好了转诊手续,托可靠的人带到十堰太和医院交给了陈东。电话那端,陈东声音哽咽,连声感激。那一刻我仿佛沐浴在冬日的暖阳里,连风都是热的,一直暖到了心里。是啊,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句感谢,更重要的是包保户对我的沉甸甸的信赖!

我包保的李自莲阿姨快60岁了,丈夫于2016年去世,只有一个儿子常年在外务工,她患有腰腿疼痛的毛病,狠的时候走路都有困难。在我帮扶的这几年中,我多次自掏腰包为她购买药品,并指导用法和注意事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她日常护理及防止复发的要点,协助她办理慢病手续。知道她腿脚不好,买东西不方便,每次入户之前都会打电话询问需不需要捎带什么东西,有时候从县城给她带些包子、馒头、苹果、桔子等等一些食物,调整一下胃口。时间长了就和她建立起了浓浓的亲情,每次看我带东西来,她都会嚷嚷:“要不得,要不得,以后可不准花钱了,你自己两个娃儿也要钱花,你要是再为我花钱,我真的要生气了。”

微信图片_202006110840435

有一次入户宣传政策,核算收入,待我忙完刚要起身出门,李阿姨一把拽住我的胳膊,神秘兮兮的说:“等一会儿,我有个东西要交给你,攒了好久了。”说完转身进到屋里从柜子里拿出一包大约有两斤重的南瓜子,不由分说往我背包里塞。我急得捏着背包口往出走,李阿姨抓着我的背包不放,我俩就这样僵持了好久,我一再解释说:“阿姨,我不能要您的东西,您这些南瓜子不知要多少个南瓜才攒得起来,我在县城买起来很方便,你吃了,我还高兴些,再说我要是收了这些,就违规了,你忍心看我受处罚吗?”看我执意不要,李阿姨使出了“杀手锏”,语气坚定地说:“女儿,我也没得别的啥好东西给你,你要是嫌东西不好,看不中,你就不要,要是哪个为这处罚你,我去找他要道理,哪个说只能你操心我,不能我表示点心意呢,我又不是个口袋,只收不出,做人这点礼数我还是晓得。”看着她急得通红的脸,摸着她拽着背包的粗糙的手,我不忍拒绝,思绪稍作停留,然后果断的说:“好,要得,我拿着。”李阿姨这才露出会心的微笑送我出门,一直走到路的拐弯处我一回头,还看到她在屋檐下朝我挥手,那一刻我的眼睛里又像揉进了沙子,模糊的看不清脚下的路。

其实,在我们县人民医院的扶贫队伍中,像我这样的帮扶干部还有很多,我只是他们中的一份子,所作的事情也只是平凡而普通的。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扶贫过程中真的是不甚枚举。

在麻湾村开展精准扶贫的这几年中,我们亲眼见证了麻湾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年以后再回首,这些扶贫岁月里的点点滴滴,将会是我们一生中难忘的记忆,因为这里有我们的汗水,有我们的脚印,有我们浓浓的麻湾情结!(故事作者甘琼娥  系县人民医院在兵营镇麻湾村的帮扶干部 )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