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天池垭林场位于县城东南部,地处龙王垭山脉东南麓,与汇湾乡、鄂坪乡、龙王垭茶场、双竹林场接壤,全场经营总面积3.32万亩。近年来,林场紧紧围绕“生态文明林场”建设布局,坚持造林绿化与森林管护并举、绿色产业与生态旅游发展并重的思路,促使绿水青山孕育成生态宝库。
坚持造管并举,增强生态实力
近年来,该林场以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和“绿满竹溪”行动为契机,坚持“造管并举”的方针,逐步增强林场生态实力。对28100亩天然林资源进行全方位管护,实施公益林建设38000亩,完成封山育林10800亩,人工补植造林1500亩,使林相结构得到充分改善,林分质量逐步提高。通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实施坡耕地退耕造林1729亩,完成退耕还林配套工程荒山造林1526亩。大力实施低效林改造,对部分低产低效林、残次林采取抚育间伐、更新树种、嫁接等方式进行改造,建成核桃、板栗、娑罗等高效经济林基地2000亩,杉木、楸树、刺槐等速生丰产林基地3000亩,提高了林地产出率。抓好中幼林抚育管理,对5000亩新造林实行3-5年跟踪抚育,促使幼林郁闭成林。完成红叶石楠、红豆杉等珍稀树种育苗60余亩,实行河旁、路旁及庭院绿化栽植1万余株。截止目前,林场活立木蓄积量16.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5.8%,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15公里林道绿化美化建设已初见成效,实现了生态提升和资源增长的“双赢”目标。
内外同心协力,管好生态宝地
2018年,林场通过国有林场改革被确定为Ⅱ类公益型事业单位。根据“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这一功能定位,林场坚定不移地把森林资源保护当作主责,尽心尽力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一方面加强对职工及林农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使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成为共识,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严格推行林长制,落实管护责任。同时,加大森林质量提升、护林队伍建设及森林资源监测等方面资金的投入力度,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其次,推行“全面封山禁伐、严厉打击盗伐、严防森林火灾”等举措,完善以购买服务为主的生态管护机制,聘用2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生态护林员并实施绩效工资管理,划定管护区域对森林资源进行日常巡查管护,严防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发生。此举不仅增加了贫困户的务工收入,还为引导林农自觉保护好森林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权责明确、保障有力、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管护机制,森林资源安全得到有效保护。近二十余年来,林场无一起乱砍滥伐及森林火灾事故发生,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发展绿色产业,挖掘生态财富
国有林场改革启动以来,天池垭林场不断加快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同步双赢之路。先后在海拔约1000米左右的石门沟,因地制宜发展高山有机茶园300余亩,且采用绿色病虫防治方式,应用先进制茶工艺生产出的“桂园春”系列高山有机茶,一直深受县内外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年产成品茶达300公斤,年创收近30余万元。在做优高山有机茶产业的同时,林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探索适合林农增收的绿色产业。今年计划种植百合45亩、葛根35亩,发展林下养鸡1000只、养猪150头、养蜂100箱,预计林农人平增收达1000余元。同时,积极响应全县脱贫攻坚的号召,采取“扶贫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发展香菇产业。目前,已建设食用菌大棚30个,2019年计划种植食用菌20万棒,将带动20户贫困林农户平增收5000元以上,确保实现“稳得住、不返贫”的战略目标。
盘活森林旅游,共享生态收益
天池垭林场紧邻偏头山、黄花沟及龙王垭景区,且本身拥有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林场把握发展机遇,依托龙王垭茶旅融合,启动集森林游憩、生态餐饮、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满天星”3A级旅游景区建设项目。截止目前,已完成7公里林中游步道、观景平台、景区大门土地平整等建设任务,预计到2020年项目竣工可投入运营,将吸引更多市民到林场休闲观光。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提升林场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增加林场生态旅游收入,带动林农脱贫致富,其发展势头将越来越好。
深化改革抢先机,致力创新站前列。如今,林场正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绿水青山正蝶变为林农脱贫致富建设小康社会的“金山银山”。下一步,天池垭林场全体干部职工将心怀绿色梦想,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培育,积极发展绿色优势产业,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奋力谱写林场改革发展的新篇章。(张茂雄 谭福军)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