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峡谷幽深,花木葱茏,古庸文化的发祥地,养生休闲的绝世秘境。竹溪生产的“高锶、弱碱、软水”VOSS水端上了世界的“餐桌”,从此,竹溪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竹溪水,‘走’世界”有奖征文活动公告发布以来,各界人士踊跃投稿,今天带大家欣赏熊远拓带来的《抬水》。
抬水
熊远拓
“带一个梦,我走进竹溪水,感悟你的浪漫,你神奇的美……”,随着动人的旋律,把我的思绪带到了三十年前,想起了小时候经常听妈妈唠叨但又听不太明白的一句话:“吃水跟吃油一样的”,想起了天天抬水的那段难忘岁月。
抬水是一个技术活。自打读小学起,每天放学回家放下书包第一件事,就是和弟弟一起抬水。先找一只木水桶,再找一根扁担,把扁担从桶耳子中间穿过去,然后一人一头,抬着桶沿着那段陡峭的黄泥路,来到小河边。舀满水后,又一前一后,双手扶在桶耳子上,一起配合着,小心翼翼往家走。抬水的路又远又陡,黄泥路格外滑,稍有不慎,就会摔个“嘴啃泥”,那水桶是木头做的,搞不好就成了“四川货”,所以每次抬水前,总要先把头伸进水桶里,看看是不是透光。
抬水也是一个力气活。跟我们一样抬水的,也有我们的同学,但主力还是靠大人挑。大人挑水很带劲:有的人双手或单手挽着扁担钩走着,生怕洒出一滴水;有的人一手扶着肩上的扁担,甩开另一只胳膊一路小跑,扁担两头一颤一颤的,水就跟着洒了出来,把路弄得湿漉漉的;更有一些奇人任凭一根扁担搁在肩上,双手笼在袖中,嘴里叼支烟,不紧不慢地向前走,竟滴水不洒。
河里的水干净是干净,但是要想吃到更好的水,还是要多一些努力。要是哪家偶尔要打豆腐、做甜酒、泡酸菜,就要起个大早,披星戴月走过几里山路翻过一个山梁,去挑当天没人动过的山泉水。
就这样,抬着抬着,我从小学读完初中,直到远离家乡,去城里读师范。
师范毕业后,我又回来到生我养我的村小教书。村小建在山顶上,吃水十分困难,要到离学校几百米远的一个小池塘里去挑。让我感动的是,学校的水缸总是会被一些热爱劳动,又喜欢听我讲故事的学生偷偷地装满。
老是抬水总不是个事,吃上放心省事的自来水,一直是村子里的每一个人的夙愿。
好事终于来了。国家支持,县上争取,能人呼吁,乡亲动手,借着农村安全饮水东风,终于吃了上自来水。
水从几里外的山里引来的。山上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从半山腰的石缝里,流出一股清泉,一年四季不断流。买材料、建水窖、铺管道、安龙头,大家的干劲十足,经过几轮改进,终于将安全、卫生、洁净的山泉水引到了全村的每家每户。昔日挑水用的扁担钩、水桶成了家家户户的收藏品,挂在不起眼的墙头上,成了大家心中的一抹记忆。
过上不用挑水的好日子,大家的闲工夫就多了起来。但是忙惯了的竹溪人一刻也闲不下来。
酒厂开起来了,养猪场建起来了。一拔又一拔乡亲们敢放心的扔下妻儿老小的到大城市打工挣钱了。留下在家的更是没闲着,一些农家巧妇就着好水,在家里做米酒、腌泡菜。做的多了,这些本属山里的味道,也相继随着打工队伍,悄然走进了城市。
一些见过世面的本地老板瞄准了这个发财的好机会,他们组织一些泡菜能手带着技术来到大城市,准备大干一场。可刚刚开始就发现了一个怪事,在外地泡酸菜,青菜是一样的青菜、坛子是一样的坛子、方法是一样的方法,就是泡不出在竹溪做的味来。稍有不慎,还会弄个坛子敞了风——坏了菜。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该不是水吧?酿黄酒、泡酸菜、霉腐乳,哪个事离得开水?竹溪水这么神,可是水又不能抬走,不是想到哪儿就到哪儿的呀。
谁说不能?
举世闻名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动工了,竹溪是核心水源区,竹溪水能自己跑到首都北京了,真没想到我们天天吃的水竟然是“贡品”。
既然是贡品,就要保护好。近十几年,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学习,竹溪人的一切活动都自觉为保护优质水源让路。从山上,到地下,从池塘,到河流,年年在治理,处处在保护。退耕还林、工厂关停、污水处理、绿满竹溪,一系列举措让河水容颜大变。如今,总有人喜欢漫步在一年四季绿叶长青的河堤上,时不时可见野鸭起舞、水鸟嬉戏。“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美景在竹溪随可见,如果换作是你,说不定会有一种想下河一游的冲动。
一江清水向北流,京津吃水不再愁。但是愁住了当地人,竹溪风景如画的乡村如何实现产业兴旺?满眼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如何让贫困户的口袋快点鼓起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竹溪水好,就要做好水文章。一幅新时代“抬水图”已在竹溪这片大地上演。领导带头,全员上阵。书记亲自带领专家四处爬山找水源。钱不够,招商引资。路不好,打隧道修。电不够,建电站发。当地群众更是拍手称快,主动让出老宅支持水厂建设。开山劈石,机器轰鸣,经过几年的努力,在世外桃源蕴藏了一万二千多年的矿泉水,终于装进了贴着最适合她的国际商标“VOSS”横空出世。
刚刚上市几个月时间,VOSS芙丝饮用天然矿泉水就带着竹溪的厚望相继被大家“抬”到了武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全国多个城市,进了高档酒店超市,摆到了G20国际会议桌上,还飘洋过海走到了世界各地。这一运就是几万里,她带去了竹溪水具备有的富锶、低钠、弱碱独特的品质和纯净、清冽的口感,也带去了竹溪人对绿色发展的浓浓眷恋。
窗外忽然响起了似曾相识的新歌:“竹溪的水故乡水,竹溪汇流长江北,故乡有茶山,故乡有好水……”是啊,改革开放40年,随着党的好政策,“贵如油”的竹溪水,也悄然发生着华丽的蝶变。勤劳,让竹溪人不再抬水;奉献,让竹溪人不忘护水;智慧,让竹溪人不懈运水。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敢闯敢干的竹溪人将会团结更多力量,以芙丝水为龙头,坚持开发资源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沿着正确的方向,决不做井里打水往河里倒——胡折腾的事,奋力打造百亿级水产业。相信到那时,美丽神奇的竹溪大地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懂得感恩的竹溪人一定会收获更多的幸福感。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