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闻网讯 (全媒体记者 宋云云)26日,中共竹溪县委十四届四次全体会议召开。
出席这次会议的县委委员37人,候补委员7人。
县委常委会主持会议。县委书记余世明代表县委常委会向全会报告2018年工作情况及县委2019年工作思路。县委副书记、县长柯尊勇报告《县人民政府关于2019年经济工作建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竹溪县委常委会2018年工作报告》、《中共竹溪县委2019年工作思路》、《县人民政府关于2019年经济工作建议》。
县委书记余世明代表县委常委会向全会报告工作
全会指出,2018年,县委常委会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实施“十大工程”,狠抓“十项改革”,奋勇拼博,克难奋进,全县呈现经济质效提高、生态环境优良、幸福指数提升、政治生态清明、社会大局和谐的良好局面,重点在以下八个方面取得了成效:
一是脱贫攻坚扎实有效。县委常委会始终聚焦提高脱贫质量,扎实开展“四个年活动”,突出抓好“五项重点工作”,整县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实现“十个到村到户”建设目标,1.9万人脱贫、28个重点贫困村出列、73个重点贫困村全部达到出列标准,易地搬迁任务基本完成。
二是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县委常委会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抓手,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发展的“头号工程”,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三是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县委常委会始终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在全面上谋划,在深化上着力,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工作,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为发展增添动力。
四是乡村振兴稳步实施。县委常委会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农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在县城以“六城联创”为抓手,改善城乡面貌,以实施“三乡工程”为纽带,促进城乡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五是民生福祉明显提升。县委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把各种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六是社会治理有力有效。县委常委会始终坚持协调各方凝聚力量,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努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七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县委常委会始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整治环境突出问题,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八是党的建设卓有成效。县委常委会始终把党建作为最大的主业主责主绩来抓,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党的建设卓有成效。
全会强调,2019年,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 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确保如期脱贫摘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强生态各项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加快建设“全省山区绿色发展示范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竹溪。
全会强调,2019年要力争实现“五大目标”:整县脱贫摘帽、经济质效提高、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和谐稳定、政治生态清明。聚焦“九个重点”:聚焦脱贫攻坚、聚焦高质量发展、聚焦六城联创、聚焦民生改善、聚焦环境质量提升、聚焦社会治理、聚焦改革创新、聚焦党建引领、聚焦从严治党。
全会强调,2019年要抓好十件大事:完成党政机构改革、完成西关街居民返迁、实现王家山隧道通车、建成花桥寺至关垭一级路、密云学校建成开学、妇幼保健院建成搬迁、鄂坪调水项目开工、十巫高速(竹溪段)立项、“国家园林县城”争创成功、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
全会强调,2019年经济工作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一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全面完成年度脱贫任务,突出产业扶贫增收、基础设施提升、政策落地落实、智志双扶主攻方向,完善决战机制。二是突出抓好项目招商。增加有效投资,推动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合作,优化营商环境。三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做强全域康养旅居业。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规划引领,加强基础配套,推进六城联创,建设美丽乡村。五是做好生态环保工作。坚持绿色发展,推进污染防治,改善人居环境。六是强化社会民生服务。强化服务供给,强化民生保障,强化社会治理。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