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影作业准备完毕,请指挥部申请空域!”
“空域申请获批准,时限两分钟,作业!”
“嘭……”一声巨响,增雨火箭弹拖着亮眼的火焰冲天而起,直入云霄。片刻之后,原本淅淅沥沥的小雨雨势逐渐增大,小小的雨滴串成了密集的雨帘,浇湿了干燥的地面,浸润了干渴的泥土,路边水渠里汇聚的雨水潺潺,人影作业的同事们终于松了一口气,略显疲惫的脸庞上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这次作业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和目前的旱情啊!”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现场,也是我入职县气象局的第八天。作为一个基层的气象新人,需要对气象工作全方位了解,无论任何岗位、任何工作都有必要进行学习。当局领导安排我跟随人影作业的同事去作业现场观摩学习时,我欣然应许,心中还带着一丝新鲜、好奇。
在与同事的交流中,我了解到竹溪县自7月份以来持续高温少雨,截止目前8月份的降水量更是可能突破历年最少降雨量的极值,旱情十分严峻。省市气象局,县委、政府对抗旱形势十分关注,今年的人影作业压力和强度也胜过往年同期。局里针对这样的情况进一步加强了作业部署,所有的人影作业人员均处于24小时待命的状态,为的就是抓住有利时机增加降雨,缓和旱情。我有幸能参与其中,见证了如何才能追得上云,播得下雨。
人影作业强度大需要非凡身体
我跟随的人影作业分队主要在城关镇及周边进行移动作业,通常是接到气象台的作业指令并立刻准备增雨弹药、赶赴合适的作业地点,调整火箭架方位、弹道检测、上弹、连接点火线路、原地待命,要求动作规范、行动迅速。炮弹重、炮架沉,一连串的作业动作下来,几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也免不了汗流浃背。若是遇到泥泞的场地,那种脚底打滑,手上无力的感觉不知道有多么“酸爽”。但是无论怎样,都必须咬着牙使出全身的气力,因为合适的作业时机总是稍纵即逝,绝对不能耽搁分秒时间。
人人都有脾气,带来降雨的云层也有脾气,而且还怪癖的很!她的踪迹总是很难琢磨,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又偏北;移动的速度也是忽快忽慢,要么半晌不动,要么突然而至。基于云层这傲娇的性子,要抓住人工增雨的有利时机,往往需要牢牢把握住整个天气过程,这就意味着一次人影作业的时间跨度往往很长,通宵达旦的工作也是常有的事儿。作业期间睡不好一个完整的觉,这对人影作业的同事们来说再正常不过了。
雨水淋湿了衣裳,黄泥溅满了裤腿,这都算不上什么。尽管每次作业同事们总是互相招呼着注意安全,但为了做好人影作业的现场准备工作,磕着头、碰着脚、擦伤皮也算得上是家常便饭,“这些都是小事儿,算不得要紧,贴上个创可贴,咱们继续干!”就是这股劲儿,就是这样一副“钢铁之躯”。
作业环境因素多需要非凡智慧
研究卫星云图、关注雷达回波、研判天气形势、预测云层路径,做好这些工作是人影增雨是否有成效的前提。云层含水量、云层高度厚度、地面风力条件等等是人影作业的基础条件。但大气系统十分复杂,天气现象变化迅速,要抓住有利的增雨时机除了阅读众多的检测数据、图像,也需要气象业务人员依据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进行大胆的预判。
如果说人影作业的现场人员拼的是腿脚的速度,那么在气象台的分析指挥人员拼的就是脑速了。每一次人影作业,局领导和气象台的负责人都聚在四屏电脑桌前,综合前期的预判和当前的情势深入会商,确定好作业的具体位置、方向、拟发射火箭弹数量等等,大脑要跑赢云层才能作出正确及时的指挥。
当现场作业完毕后,局领导还要马上召集气象台业务人员和人影作业人员对每一次的增雨作业进行效果分析,反思总结,并且立即开始对下一次的天气过程加紧研判,部署接下来的人影作业安排。一次作业指挥过程下来,每个人都眉头紧蹙,不是因为紧张和疲惫,而是因为需要思考的东西太多。这一幕使得我这个气象新人不禁感叹:“那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那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他们的头脑太神奇了!”持续的关注、不停的思考、准确的判断、冷静的指挥,这不就是眼见为实的“最强大脑”吗?
追云逐雨变数多需要非凡耐心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这句古语用来形容人影作业人员最为恰当不过了。“静”要沉得下心思,耐得住寂寞,为了掌握有利的增雨时机,人影作业提前部署是关键。但捉摸不定的云层有时似乎知道有人在等着,故意放慢前行的脚步,又或调转方向飘忽,似左还右,着实让等云的气象人焦灼万分。在气象台的明确指令送达之前,耐心的等待也是人影作业中的一部分。试想,在凌晨时分浓重的夜色里,在光秃秃的山坡上,在蚊虫不断的骚扰下,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更有整夜的守候却又不得不无功而返的时候,这得有多大的耐心呀!
漫长的“静”为的就是刹那的“动”。指令一来,全体作业人员动作就像满弓上的离弦之箭,行动迅捷、不乱分寸、协调有序,在最短的时间里调整好作业方位,做好发射准备。初次参与其中的我,明显有些跟不上节奏的感觉,这样的职业素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这令我惊叹的作业节奏背后就是无数次的操作,无数次的等待。
这样的“静”与“动”贯穿在整个人影作业的过程中,既体现在作业现场,也体现在指挥中心;这样的“静”与“动”以每一个增雨有利时机为中心,反复更替、周而复始;这样的“静”与“动”蓄积着无穷力量,释放出无尽可能;这样的“静”与“动”之间的非凡耐心为的就是向天问雨,湿润大地。
服务社会体谅少需要非凡胸襟
“天那么旱,你们不是可以人工降雨吗?怎么不作为?”“老天爷下雨把县城周边下了个遍,偏偏就是县城不下,气象局可以实施人工降雨呀!”
类似这样的质问在旱情严重的时期常常会出现,甚至在我还未进入气象局工作时,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在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之后,我才明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是需要一定基础条件的。例如人工增雨,水汽含量、云层厚度、风力风向等无一不是作业环境与时机的关键前提。即便当今的人类科技已经很发达,但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的力量依旧渺小,人影增雨作业更多讲究的是顺势而为。
谈到群众百姓对人影工作的误解,局领导曾语重心长的对我说:“群众有这样的质疑是正常的。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也日益增长,虽然有些质疑声咋听起来会觉得委屈,但是仔细想想,这也是群众、社会对我们气象工作的要求和期望。我们要想一想,有哪些工作没做好,有哪些工作可以做得更好,让群众满意才是我们气象人追求的目的。”
面对质疑,身边的一些同事也坦言曾觉得不解与委屈。无数次泥水中前行,无数次彻夜不眠,无数次紧张研判……这些都是旁人无法看见,也无法体会的。但是人影工作者并不气馁更不言弃,他们关注的是持续高温造成的城市影响,关心的是严重干旱带来的生产生活危害;他们在意的是人们夏日雨后的一丝凉意,在乎的是稻田禾苗渴望的那一捧久旱甘霖。
要肩负起追云播雨的使命,除了具备非凡的身体、非凡的智慧、非凡的耐心,同样少不了像海一样广阔的非凡胸襟。这么些个“非凡”并非天赋,而是后天练就的。这群“追云播雨”者其实就是平凡的普通人,他们会累,会受伤,会喜悦,会沮丧;但向老天爷要雨的差事要求他们必须不平凡,在平凡人生中造就不平凡的事业,靠的就是工作中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不怕苦不怕累、甘于奉献。
我知道,以上只不过是气象新人所观察到的冰山一角,气象人身上有更多的闪光点等着我去发现,等着我去学习。但毫无疑问,我将像我的同事和前辈一样去成就“非凡”,我为能成为气象队伍中的一员感到骄傲和自豪!(县气象局 陈涛)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