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扶贫新途径 狠抓经济办实事
——记县教育局驻丰溪镇普岭村工作队队员彭元胜
编者按:“七一”即将来临,为了纪念建党97周年,《今日竹溪》、竹溪新闻网、微竹溪、云上竹溪等今日起,特开设“党员在扶贫一线”、“党旗飘扬”、“党员风采”等栏目,报道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党员和先进党组织,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助力全面小康。
(通讯员 溪组宣)彭元胜,中共党员,一级教师,县教育局驻普岭村工作队员。
走进丰溪镇普岭村,就像一头跌进了大山里,近处是山,远处是山,满眼都是山。“说他是岭不是岭,上去一山又一山”,就是普岭村的写照。这里山大人稀,由原楠溪沟村和普子岭村合并而成。这里,四面环山,仅有一条通村水泥公路穿境而过,牛车、肩抗、背驮,是群众生产生活的必须选择。恶劣的环境与无奈的贫穷,多少年里如影随形,纠缠着普岭村。
普岭村有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01户,615人。其中贫困户98户271人,村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
2016年以来,彭元胜作为精准扶贫扶贫工作队员驻普岭村开展扶贫工作。在局领导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驻村工作队及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普岭村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理思路深情绘蓝图
“晴天白苍苍,雨天水汪汪”。面对普岭这片贫瘠的土地,面对普岭600多干群满怀希望的目光,2016年2月,县教育局主要负责人带领扶贫工作队来到普岭村,沿着崎岖、悠长、陡峭的山路徒步到最偏远的四组,一路上,不断叮嘱工作队一定要给群众更多支持和帮助,帮助群众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
如何帮助普岭村整村出列,农民富有,村级体收入能够达标,他感到压力不小。
驻村后,他和乡亲们共同探讨脱贫致富和长远发展大计,协调落实扶贫开发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制作成工作名片,亲自送到群众家中,帮扶干部在联系卡上也签上自己的联系电话。小小的卡片方便了群众找到自己的帮扶人,也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此后的两个多月,工作队坚持入户走访,实地调查,详细了解全村贫困现状,制定全村减贫脱贫详细规划。逐步明确了要把发展富民产业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帮助有意愿、有条件的群众争取惠农贷款,鼓励和支持发展烟叶等特色产业,拓宽群众致富门路;重视发展教育,保障孩子们能够接受良好教育,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同时也让村里的劳动力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精力发展生产、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早日脱贫致富。
“不脱贫不脱钩,不达小康不撤兵”。彭元胜和其他工作队员一头扎进乡村,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调查了解农民现状,及时掌握农民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理清扶贫工作思路,制定详实的扶贫工作计划。在工作重点上,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通过交流学习现身说法,组织村干部到先进村参观学习,帮助干群换脑子、理路子、出点子,从而激发干群致力致富的内在活力;在资金投向上,坚持效益优行、择优扶持,不搞“天女撒花”,无论是主导产业还是一般产业,不论是社会事业项目,还是经济发展项目,只要当地干群自身有积极性,项目有效益,有市场的,就尽力帮扶;按照总体规划三年达小康的目标,将扶贫工作重点放在为民解困办实事上。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多次论证后,认为要让普岭人民彻底摆脱贫困,必须采取强根固本的方法,决定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工程、绿色产业、畜牧养殖、资源生态、科技文化工程来构筑普岭村通道路、经济的主骨架,开创普岭村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
办实事情暖百姓心
村内经济实体生猪养殖户邓平安,想建设规范化猪场,苦于没有任何经验途径。彭元胜与驻村第一书记龙启胜联系了县农经局、县畜牧局通过接洽,畜牧局推广站第二个星期就带上设计图纸实地踏勘,现场指导,猪场选址、规范设计、远景规划、建设建议等一气呵成。3个月后,邓平安的“150”模式猪场投入使用,同时为其操办合作社的规划办公设备的添置,制度牌的制作等等。2017年11月邓平安注册的竹溪县淼品源林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社员分红同时举行。
向先进一家四口人家住普岭村南溪沟,房屋十分破烂,交通极为不便,想发展产业苦于无路,2016年,他与包户干部方明敏多次到家宣传政策让其贷款发展种植业,可是他们一是怕找不好路子二是怕贷款到时还不起。无奈之下只好让其发展传统的养殖业,2017年再次上门宣传政策一时安置房已经建起可以随时搬家,山上的空地闲置可以发展魔芋,其子向绪军也有这个想法,这样一拍即合,在他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到银行贷款5万元,向其朋友借款5万元发展40亩魔芋。
毛大国一家4人,儿子在外务工由于缺技术工资不高,自己想发展又没有实力。2017年刚好县劳动就业局送培下乡,彭元胜在走访中听说毛大国有这个愿望,于是就通知毛大国妻子陈道桂参加培训。培训后很有收获,2017年养殖500多只鸡、5头猪。
“要发挥各自优势,全方位地帮扶群众。”在工作中彭元胜发动干部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各自人脉,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定要让群众感受到 “真扶贫,扶真贫”。
“我活了60多岁,真是从来没想到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能用上这么方便的自来水,能走上这么平整的水泥路……这样的日子做梦都没梦到过!我们真心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教育局同志的关怀。”村民王开知说起村里的变化,又是高兴又是感慨。
亲情家庭全放下,精准帮扶比天大
2016年,教育局领导找到彭元胜,让他参与到精准扶贫,当时还以为就是下去支援工作队,就一口答应了。没有想到一干就是两年。
本来家庭中父母年岁已高,最主要的是身体不好,父亲在老家照看老奶奶,母亲在家照看孩子,说起对家的责任,他真是愧疚。2017年9月,他的父亲在医院检查时突然晕倒,当时他正在村上走访农户,听到这一消息心急如焚,驻村第一书记龙启胜让他出城看一下,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下午,彭元胜又回到村里。
孩子生病半夜发高烧,作为孩子的爸爸没在身边;孩子开家长会,其他家长按时参会,他却不能,儿子感到很失落……但是普岭村老百姓能经常看到他深入农户的身影,在大雨天气深入贫困户查看灾情,在大雪冰冻天气深入农户宣讲政策。
按照驻村要求,驻村每月达到20天以上,他有时连续一个月没回家。儿子的不理解、父母的责备,这一切让他只有选择沉默。为了百姓能如期脱贫,他无怨无悔。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