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改革 印记——看中国发展】购粮证的故事
1981年到了上海,我第一次领到了一本购粮证。其时,国家已经开始改革开放,展现了新的气象,但当时计划经济体制还没结束,仍必须用购粮证来保证居民的生活。当时,这本购粮证的功用已经不止购粮,还承担了其他日用品的发放,每个季度到粮管所领粮票时,除了粮票,还能领到其他花花绿绿的票证,如肉票、鱼票、鸡蛋票、豆制品票、火柴票、肥皂票、糖票、香烟票等等。每到年关,我总起几个大早,到菜场去买下这些物资,回乡过年时让家里人尝一些鲜。
我现在保存的这本购粮证,是80年代末期由当时的上海市粮食局统一换发的,原来那本频繁使用的购粮证已经破烂不堪,在换证时被回收了。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普遍家有余粮,纷纷将多余的粮食运进上海,在菜场的一角摆摊贩卖。其实农民进城贩卖,更看中的不是钱,而是城里人手里的各种票证,其中最欢迎的是香烟票,一张能够买几包香烟的烟票可以换到十个左右鸡蛋。今天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当时市场经济观念还没有普及,但这种“以物易票”的交易已经体现出了市场经济,实际上,它与几十年来改革开放进程是吻合的,这些小小的市场交易,隐藏了市场经济的萌芽,产生了对市场的推动作用。
随着市场物资越来越丰富,购粮证的作用也就渐渐丧失了。我家购粮证上的购粮记录,到了1992年1月戛然而止了。当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目标,上海的粮食供应系统也开始了改革。遍布街头的粮店纷纷转行,随着粮票的终结,原有的粮食供应体制随之瓦解,粮食局这个重要的行政机构也改为了粮油公司,进入了市场竞争之中。
改革带给我们的是美好的生活:今天我们再也不用为买粮而昼夜排队,也不需要再担心丢失了购粮证而饿肚子;市场上供应的粮食种类多样,为我们带来了很多选择。
十八大以来,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聚焦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也增加了。人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幸福中回想当年购粮证的种种,为自己见证了祖国越来越好而感到骄傲。(周俊生)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