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精准扶贫故事汇:四个书记一台“戏” ——天宝乡张家山村扶贫工作记略

时间:2017-07-20 17:18:12      字体:  打印  播放

编者按: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广大干部群众咬定目标、同心同德,积极投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战场”,涌现出了一大批扶贫脱贫先进典型。为进一步激发全县上下扶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今日竹溪》、竹溪新闻网、微竹溪即日起,特开设“精准扶贫故事汇”专栏,组织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报道脱贫攻坚典型,敬请关注,并欢迎踊跃投稿。


竹溪新闻网讯 (通讯员马莹莹)“政策优越五保老汉迁新居,干部关心四季平安度晚年,共产党好。”这是天宝乡张家山村五保老汉马正国乔迁新居时自撰的喜联。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张家山村这个民风淳朴,地域偏僻,以小农经济为主,风景秀丽的世外桃源,县委党校党总支书记程从军、天宝乡党委书记刘群、县委派驻张家山村第一书记王富礼、张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柯昌义四位书记和张家山村300群众,合力上演了一台攻坚脱贫的精彩大戏。

谋局:两个责任书记的握手

2014年深秋,全县拉开了精准扶贫工作大幕,县委党校迅速成立精准扶贫帮扶工作队,由党总支书记、常务副校长程从军带队奔赴天宝乡张家山村,与时任天宝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的刘群一起,经过一天的走访座谈、实地考察,两位书记对张家山村的精准扶贫工作规划当即形成共识,定下“以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以创业就业带动农民脱贫,以宜地搬迁改变农村面貌,以基础设施改善生活质量。”的规划蓝图,明确提出,精准扶贫产业先行。必须保证村有支柱产业、户有骨干项目。这次握手为张家山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搭起了架子,配齐了班子,划出了路线图,排出了时间表。

为把村有支柱产业、户有骨干项目落到实处,夯实全村脱贫的基础,天宝乡把张家山的茶园改造升级作为全村整体脱贫的长支柱产业主抓;同时,为提高群众短期收益,又为张家山村引入了天润农业这个战略合作伙伴,帮助村民发展蜂蜜、土猪和辣椒。采取订单生产,公司负责种子,肥料等前期投入,负责技术指导,产品按合同价收购。确保户有骨干项目,让群众长远有希望,短期有收益。

2015年12月,已履新乡党委书记的刘群从县委谈话会场冒雪直接赶到张家山,与先期赶到的程从军汇合,在大雪弥漫的张家山垭子上,两位责任书记的两双手又紧紧的握在了一起。把居住环境最集中、自然环境最美、地理环境最好、民俗风水最佳的地块作为安置点选址的标准成为他们的共识。他们冒雪走遍了全村的山山岭岭,走到茶场中央,程从军停了下来,前后左右仔细查看后,又与同行的村干部反复交谈。于是,他们心中最完美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选址,就这样坐落在了这美丽的茶场中央。望着这片开阔的茶园,程从军若有所思的说:“挪穷窝到是有着落了,挖穷根的路还长啊”,刘群会心一笑:“这也是我正在考虑的问题。我们一个初步的想法,在挪穷窝上,张家山起步最早,乡党委一定在规划、征地、拆迁以及施工等方面向张家山倾斜,我们不仅要给贫困户盖好房子,通水通电通网通路,还要加快产业建设,要新建文化广场和图书室,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但要让群众搬得进来,住的安心,还要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程从军连连点头:“你这个决心好哇,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安置点建成张家山名实相符的脱贫群众的幸福之家!”

2017年6月的张家山村,骄阳似火。经过3年的艰苦奋斗,天宝乡张家山村34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已全部乔迁新居;已完成1100亩茶园升级改造、新建茶园150亩,蜂蜜产业连续两年喜获丰收,养殖业初具规模;完成了全村的安全饮水工程;完成了农网改造;5公里旅游公路、村委会、农村书屋、文化广场建设也已进入尾期。张家山村精准脱贫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为巩固全村脱贫成果,逐步迈入小康,两位书记在村委会场院的树荫下坐了整整六个小时,与乡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和部分群众代表座谈,寻求张家山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座谈会后,形成了张家山村的小康之路规划:一是优化巩固传统茶叶产业,培育品牌,将传统产业做出新特色;二是发展以蜂蜜、黑猪、土鸡,黄牛为骨干的养殖业;三是引进企业,培强专业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四是依托天宝寨、竹溪最美茶园、天宝最美山村优势,打造集生态观光、田园休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南部山区最美乡村旅游景点。暮色苍茫中,雄伟的天宝寨下,最美的茶园里,两位书记的手再次紧紧的握在了一起,这紧握的两双手,正是为张家山村这副充满希望的未来画卷呐喊:张家山,加油!

谋心:一个第一书记的执着

“别人我谁也不找,我就要找王书记给我评评理……”一位妇女的声音打断了正在参加座谈会的王富礼书记,只见步履蹒跚的曹先国带着哭腔道:“王书记,我就信你,你来给我评评理”。在嘈杂的人群中细听之下,才明白原来是两口子吵架闹到要离婚的地步,是来找王书记调解来了。这样的事,在张家山已不止一次两次了。昨天,张家猪不见了,今天,李家结婚请支客,抑或盖房上梁、老人下葬,村民们都会来找王书记商议和帮忙。

2015年7月,被任命为天宝乡张家山村第一书记的王富礼,虽年过而立,但才出学堂门就进学堂门的他,还是一个白面书生,操着外地口音,没有丁点儿农村工作经验。当他怀着忐忑的心来到张家山村报到时,村里并没有热闹的场面,反而是说啥的都有。“党校的?那么年轻,不会是来个练嘴的吧?”,“一个白面书生,懂啥哩?”听到议论,王富礼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抓住一切机会向乡村干部学习,利用一切场合向群众请教。他说,要知山中事,须问山中人,要想当好张家山的第一书记,首先就要把自个儿变成地地道道的张家山人。只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群众肯定会接纳我,于是,迎着怀疑的目光,他踏遍了全村每个角落,与村干部一起,吃农家饭,说农家话,问农家事儿。因户制宜,讲政策,拉家常,剖穷根,找出路。得知谁家有困难,不论大事小事,都会主动去想办法、出主意为群众排忧解难。3年来,全村94户村民,没有一户没有留下了他那忙碌的身影。他的将心比心慢慢地改变了村民对他的看法。他也获得了全村群众的认可和尊重。

结合天宝乡制定的“十个到村到户”工作方案及张家山脱贫规划,工作队对照产业发展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社会公共项目、社会保障项目等内容,明确责任到人,制定时间结点,精准扶贫工作一直在路上。

一次,王富礼在陪同技术人员给养蜂大户刘美成及其他蜂农做技术指导时,被蜜蜂蛰了,考虑到蜂农们都很忙,聚在一起不容易,顶着肿得像“馒头”的脑袋,坚持为蜂农们做完全程指导。而村民陈才堂也跑了上十里山路为他讨来土单方儿疗伤。从聊天里得知陈才堂夫妇近期闹了点小别扭后后,又不顾头痛主动找上门做思想工作,他家是组合家庭,一家3口,可妻子曹先国户口还没有迁过来,这次精准扶贫中锁定贫困人口只能算2人,安置点建房只能按2人50平方。姑娘已经大了,50平米的房子住不开。再加上两口子没有算账,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项目,一时感到前途无望,闹一段时间后,妻子就有了离婚的打算。知道这个情况后,王富礼同他们一家一起制定了产业规划,合理安排了务农分工,当天王富礼又带伤和村干部一起将这一情况向乡党委做了专题汇报。后经王富礼多方联系,为陈才堂一家安排了18只蜂桶,又牵线让他家买了3条小牛犊。解决他家安置房问题也到了乡党委的大力支持,房屋按3人75平米统一设计建设,他们自己承担25平米的建设费用。如此一来,原来危机重重的一个家庭,得以破镜重圆,今年又喜迁新居,日子越来越红火。

根据“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易地搬迁原则,王富礼与乡村干部一起认真摸清底子,仔细核查情况,逐户征求意见,反复宣传政策。贫困户卢传贵一直抱着守土重迁的老观念,天天念叨“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王富礼五上其门,帮他分析他的生活现状、产业现状、发展现状。又对搬与不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还请他的亲戚朋友做工作,精诚所至,卢传贵终于终于放弃了固执想法,同意搬迁。2017年3月,卢传贵顺利搬进了易地搬迁新居。卢传贵远在异乡的侄儿卢家山还专程给工作队打来电话并一再表示感谢帮扶人细心呵护、感谢工作队的热情服务!话语中全是满满的真情流露。

当我们在宽趟明亮的新居再见到卢传贵时,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连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王书记。截至2017年5月,全村28户宜地扶贫搬迁户全部搬入了新居。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王富礼坚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心做事,用情感人。但是在原则上,却牢牢守住底线。村民张耀海以村文化广场施工损坏他家房屋为由,提出无理要求,王富礼和乡村干部一起,在雨中整整做了6个小时的工作仍然无效情况下,果断向乡党委汇报,建议采取法律途径解决,决不让歪风邪气玷污张家山淳朴的社会风气。

三年来,王富礼坚持用心做事,用情感人,把工作当事业,把群众当亲人。经过走访、调查、召开村民大会,通过民主评议,最终确定48户147人贫困对象,实现扶贫对象精准;根据不同的致贫原因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做到村有产业,户又项目,实现脱贫措施精准。

三年多的坚守、努力,村里民富了、路宽了,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王富礼脸晒黑了,心也大了,全村48户贫困户都装在了他的心里;口音变了,心也近了,一口的乡音,也让张家山人真正把他当自家人了:有事儿,找王书记。

谋实:一个村支书的坚守

“茶苗都栽完了吧?趁着今天下雨……”躺在病床上的老书记醒来第一句话,就询问茶苗栽种情况。

“老书记您可醒了,茶园的事您就别再管了,刚才您都累倒在茶园里了。”茶农们连忙说道。

这是年过六旬仍坚守岗位30余年的张家山村老村支部书记柯昌义。为解决一组8户贫困户的产业单一问题,结合精准扶贫产业到户的发展规划,在张家山垭子新建茶园135亩,采取连片种植、统一管理、分户经营、集体统销的发展模式,确保这8户贫困户经济得到长效增长,永久脱贫。为保证茶园建设质量,保证茶苗存活率,柯书记冒着大雨为茶农做示范,手把手的教挖茶道、载茶苗,因连续作业、疲惫不堪,晕倒在茶园建设现场。30多年来,他亲手把这个茶园从100余亩发展到现在1300亩的规模。从翩翩少年到苍髯老者,一年又一年,茶园的扩建、茶园的管护、茶园的升级改造,无不承载着这位山里汉子的满腔希望。

在张家山我们还了解到,在贫困户精准识别和易地搬迁对象确定过程中,这位已然耳顺之年的老书记却原则坚挺。村民柏自荣更因未被纳入贫困户找到柯书记家里指责他,但柯书记始终坚持你且骂之,我且听之,态度上不发火,但在政策原则上没有商量的余地。在扶贫对象审查中,他坚持严格把关、严格程序、广泛民主、精准识别,符合条件该进的一个都不落下,不符合政策不该进的不管是谁一个都不能进。在大数据核查中,经过调查走访、民主评议、公示上墙等程序,张家山48户147人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管理范畴,未出现一例违规现象。

为全村安全饮水项目寻找水源,60多岁的老书记,和几个20来岁的小伙子一起,在观音山上找了3天,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泉眼,为张家山引来了清冽甘甜的山泉水。在挖出山泉眼的瞬间,累瘫了老书记露出了孩子搬的笑容。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老书记60多岁高龄,硬是把产业规划、户建项目、移民搬迁、基础建设、档案建设一项一项的落到了实处。2017年6月11日,柯书记又一次来到胡杨秋家里,与其就征用土地建设村文化广场补偿问题进行再次协商。这已是他一周内第5次来到胡家。胡杨秋始终以“征多少赔多少,且赔偿地的坡度平整度都要和以前一样”为由拒绝征地。因多次协商未果,其他村干部都早已放弃劝说,试图更改文化广场设计,让文化广场缺去一角。但柯书记仍不厌其烦的做思想工作,并多次找到他的两个儿子一起劝说,依旧毫无改善。最终,柯书记决定无偿用自家的菜园作为补偿,为胡杨秋修建一条从文化广场通往他家的道路。胡杨秋最终被柯书记的大公无私精神所感动,最终同意了这一协议。文化广场得以顺利施工。

多年来,柯书记舍小家为大家的品质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这也是所有扶贫项目在村里进展得如此顺利的原因。村民们知道,只要是老书记同意了的事,肯定是对百姓有益的事,只要老书记开口,村民们都会相信他,支持他,甚至和他一样,为扶贫项目贡献出自家的田地。他们知道,这些热情的付出一定会有更丰厚的回报,这是一个深深扎根在农村、一心为民的老书记的人格丰碑。张家山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听柯书记的”。

三年来,四位书记在张家山把村民当亲人,把工作当事业,在精准扶贫这个大舞台上,带领全体村民唱出一曲轰轰烈烈精准扶贫的发展大戏,喜迎丰硕成果。三年共完成茶园升级改造1300亩,新建茶园135亩,修建茶叶作业道7000多米,安装杀虫灯60余盏;联系天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村民提供蜂桶220桶,培训养蜂技术人员20余人,发展10桶以上的养蜂大户8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户101人;完成从猫子沟至张家山的安全饮水工程,铺设管道12余公里,从根本上解决了全村的安全饮水问题,同时解决了茶园喷灌等问题;实施农网改造,换铝线为绝缘线10公里;村党员群众活动中心、农村书屋、村文化广场、天宝寨旅游公路、达院水泥路等工程也已全面铺开,金融扶持贷款已全面敞开,教育保障、医疗保险、特困救助等项目也已全部落实到人,落实“十个到村到户”项目规划正在稳步推进。

今天的张家山,遥对苍茫观音山,背靠雄浑天宝寨,坐拥1300亩最美茶园,茶园正中是一栋栋别墅组成的移民安置点,俨然是一个集生态观光、旅游探幽、茶乡动感体验和度假休闲为一体的天然大观园。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