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精准扶贫故事汇:罗汉垭的“绿色银行”

时间:2017-06-30 16:05:12      字体:  打印  播放

编者按: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广大干部群众咬定目标、同心同德,积极投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战场”,涌现出了一大批扶贫脱贫先进典型。为进一步激发全县上下扶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今日竹溪》、竹溪新闻网、微竹溪即日起,特开设“精准扶贫故事汇”专栏,组织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报道扶贫攻坚典型,敬请关注,并欢迎踊跃投稿。

记者:郭元江

沿鄂坪水库大坝南行,山路十八弯,在海拔近千米的地方,就是罗汉垭村。因为山高路远、基础差,罗汉垭曾是全乡有名的贫困村,如今通过精准扶贫政策引领,罗汉垭村大力发展致富产业,村民幸福感越来越强。

支书当上“理事长”

余修斌是罗汉垭村支书,五年前,他带领村民谋划脱贫,兴建苗圃450亩,种植黄姜1000多亩,尽管大家从中得到了实惠,但黄姜产业遭遇瓶颈,未成气候,部分村民损失不小。正当村民一筹莫展之时,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了,罗汉垭人一下子看见希望。余修斌又开始筹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让乡亲们抱团取暖、共同致富,但资金存在困难。得知余修斌的想法,鄂坪乡党委政府连夜商讨,一致决定:由乡里挤出资金支持罗汉垭村发展产业,加快整村脱贫。

很快,余修斌将村里部分土地流转,成立“异景林”专业合作社,专门种植林木、果树和种苗,自己出任理事长,并鼓励村民以土地等各种形式入股,让村民成为股东。

农户甩掉“贫困帽”

罗汉垭村张政奎,一家四口,原来住在山顶上,妻子有严重气管炎,两个孩子在上学,因为家庭困难,被村里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的扶贫安置点建成后,张政奎作为首批搬迁户,住进了100平米的安置房。为了帮助他家脱贫,余修斌在专业合作社为他安排岗位,和村民一起对苗木基地进行管护。张政奎常年在合作社干活,妻子在家养猪、喂鸡,日子越过越红火,2016年全家人平可支配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为最早告别贫困的村民。

“照这样干,今年除开全家吃喝,还能存钱!”,盘算2017年家庭收入,54岁的张政奎脸上洋溢着幸福。

山村放飞“幸福歌”

在县、乡两级政府支持下,罗汉垭村投资300万元,流转土地1500亩,通过粮果间作、林下套种、荒山造林,共发展苗木1000亩,栽植车厘子300亩、山东冬枣100亩、日本甜柿100亩,满山遍野的果树苗木,就象金光闪闪的“绿色银行”,绽放出增收脱贫的希望。同时,还硬化1750米的产业路,修成了1300米的作业道,一幅村在水边、人在景中、林在山上、路在园间的山水画卷,与毗邻的黄花沟遥相呼应,构成美丽乡村游节点。望着山头的树林,余修斌说:“如果不是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也实现不了带领村民产业脱贫的梦想!”

如今,“异景林”专业合作社,已吸纳150名村民成为社员,带动全村70%以上农户就近务工和发展产业,其中34户贫困户即将脱贫或正在脱贫。田园山野,罗汉垭人一边劳作,一边唱着幸福的歌儿……。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