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酿造幸福生活——蜂农蔡永雄的创业故事

时间:2017-04-21 18:00:02      字体:  打印  播放

竹溪新闻网讯 (实习记者 郭元江)提起蜂蜜,人们就会联想到蜜蜂,却很少会有人想起象蜜蜂一样勤劳的养蜂人,他们常年与蜂为伍、与花为伴,把“苦日子”酿成“美生活”。日前,记者走进龙坝镇朱家坡村6组蔡永雄家,倾听一个“养蜂人”的“甜蜜故事”。

追蜂逐花不言悔

蔡永雄是土生土长的朱家坡村民,也是“养蜂世家”传人,他家从祖父辈开始驯养中华蜜蜂,迄今有近百年养蜂历史,不过真正把养蜂当成事业来做的,还是蔡永雄。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十二岁开始跟父亲学习养第一桶蜂,到现在已有三十多个年头,从毛头小伙到年近五旬,蔡永雄对蜜蜂的情感难以割舍。

IMG_8261

父亲去世后,蔡永雄把房子盖在了朱家坡的一处山脚下,屋后有树林,房前有田园,一条小河从门前流过,再放十几个蜂箱在四周,蔡氏中华蜜蜂养殖园就这样诞生了。蜜蜂是最勤劳的,一年四季,其中有三季都在酿蜜,油菜花、向日葵、桃花、杏花、李花,哪里花开的最艳,哪里就有成群结队的蜜蜂。

为了追赶蜜源,蔡永雄象蜜蜂一样“飞来飞去”、飘忽不定。春天,百花盛开,蜜蜂在田间地头飞舞,蔡永雄开始忙着分蜂,他挑着蜂箱,从这个山头跑到那个山头,从山下爬到山上,把一箱箱蜜蜂放在理想的位置;夏天,梅雨季节,蔡永雄对各个山头的蜂箱逐一检查,清扫蜂箱卫生,防止病虫害感染,保证蜂蜜质量;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他带着帮工上山割“蜜”,把收回到来的“蜂蜜”压榨、过滤为上好成品,等待出售;冬天,万物静寂,蔡永雄忙着给辛劳了一年的“蜜蜂”准备过冬粮食,用稻草、布絮为蜂箱“穿衣戴帽”,让“蜜蜂”温暖过冬,为来年采蜜养足精神。一年四季,风餐露宿,寒来暑往,追蜂逐花,蔡永雄从不言悔。

苦尽甘来甜如蜜

“蜂蜜从山上割回来,要在零上3到7摄氏度的环境下放置三个月,才能结晶”,说起蜂蜜,蔡永雄就象开了闸的水一样,滔滔不绝。

蔡永雄不光讲究养蜂技术,更注重“蜂蜜”质量,他结合自己多年的养蜂经验,把从书本和网上学来的知识,运用到“蜂蜜”的收割、压榨、过滤、储存、包装等各个环节,做到无添加、无污染、无杂质,保持纯天然、纯野生、纯绿色,他的土蜂蜜浓度高,纯度高,晶莹剔透、干净卫生,分为四个品种、四种味道,分别可卖到45元、65元、100元、130元一斤不等。每年的蜂蜜还没下山,就被顾客订购,不等到包装库存,人们就带着器皿上门来抢购蜂蜜,年年供不应求。  

IMG_8248

 

IMG_8278

每当蜂蜜下山,也是蔡永雄最幸福的的时刻,看到色如凝脂、透着花香的“蜂蜜”装进容器,尝一口大自然赐给人类的营养品,从嘴里到心里,满满都是甘甜的味道。付出总有回报,凭着对养蜂的热爱和勤学苦干,蔡永雄的“甜蜜事业”越做越大。他的蜂箱遍布县内各大山头,数量将近两百箱,是最初养蜂的二十倍,每年销售蜂种和“蜂蜜”的收入不低于五、六万元,年收入最高可达到10万元。今年春季,仅出售蜂种一项就为蔡永雄带来了近两万元收入。蔡永雄的日子越过越甜美,还在县城购置了房子,他的养蜂事业也让四里八乡的村民找到了创收门路。挪蜂桶、割“蜂蜜”、包蜂箱,蔡永雄的蜂箱放到哪里,哪里的百姓就有活儿干,人均日收入在100元到150元不等,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为谁欢喜为谁忧

养蜂三十年,蔡永雄收获了财富,更积累了经验,有关部门为他颁发“养蜂证”。蔡永雄把自己“养蜂”、割蜜的过程拍成视频、照片,再配上文字,发到网上,引来社会广泛关注。全国各地的“养蜂”专业户,纷纷通过电话、网络与他交流“养蜂”心得,蔡永雄总是乐于分享。

蔡永雄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蜂专家”后,一些“养蜂”企业主动聘请他为“客座讲师”,连湖北神农蜂语这样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派人邀约他培训员工。面对登门求教的“养蜂”爱好者,蔡永雄毫无保留。不仅如此,蔡永雄还接受农业专业合作社邀请,抽出时间前往全县各乡镇,为农民面对面讲解“养蜂”知识,手把手传授“养蜂”经验。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二十多天,蔡永雄为汇湾镇养蜂合作社的农户上了一堂课,教给他们如何分蜂、怎样提高蜂蜜产量。

IMG_8292

政府对蔡永雄“养蜂”给予大力支持,驻村扶贫工作队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并号召村民向他学习“养蜂”技术,争取早日脱贫致富。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养蜂”队伍,蔡永雄打心底感到高兴,发展“蜜蜂”养殖的信心更加坚定,他计划扩大“蜜蜂”养殖规模,采用新型“蜂蜜”包装技术,并借助网络平台把“农家土蜂蜜”推向全国。

“蜜蜂虽小,全身都是宝”,蔡永雄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蜜蜂”养殖,建议政府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各方面支持“蜂农”,特别是我县在“三廊”建设中可选用槐树等优良品种,适度扩大种植面积,为“蜜蜂”酿蜜提供蜜源、创造条件。他更愿意年青人跟着自己学习“蜜蜂”养殖,传承“蜜蜂”养殖技术和“养蜂人”精神,共同将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养蜂事业”发扬光大。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