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调研组
“绿廊”自2014年实施以来,植树造林力度空前,绿化效果初步显现,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但我们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三廊”建设还存在着规划设计、苗木选择、权属关系、资金投入、技术保障、后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三廊”建设的效果和品位的提升。
一是苗木标准执行不一。苗木品种选择没有科学定位,缺乏统一的树木品种、苗木规格标准要求,没有严把种苗关、优质关和标准关,导致外购苗木渠道多、品种多、苗质差,良莠不齐,“水土不服”的问题比较严重。花了钱、出了力、流了汗、效果较差。有的地方引进的“小老头”枣树、桃树,成本高,栽不活,成了绿化地带的根根“黑桩”。
二是造林绿化品位不高。没有按照建森林景观的标准抓绿化,林木花草搭配不合理,缺乏层次感、观赏感和视角冲击力。同时,能够代表竹溪特色的珍稀苗木、特色树种被“冷落”一旁,造林绿化缺乏独有性、独特性、独创性。
三是造林绿化与培育产业结合不紧。有的乡镇过于偏重绿化,忽视了绿色产业发展,百姓见不到眼前经济效益,前栽后毁问题已经显现。
四是后期管理没有跟上。基层干部群众反映,“三廊”建设的后期管理不到位,技术指导跟不上,成活率、绿化率大打折扣。重建轻管、建管脱节的问题影响到了“三廊”的推进速度和绿化效果。如,核桃产业发展面临问题较大,群众反映强烈。为此,就加强“绿廊”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突出地方特色。在林种选择上,坚持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突出乡土树种,突出生物多样性,保证物种、基因、景观的多样性发展,实现乔、灌、草合理配置,尤其是要加大珙桐、红豆杉和小勾儿茶等珍稀树种的人工繁育、大田栽植、普及推广力度,扩大楠木、红豆杉、鹅掌楸、梭罗树等珍稀树种的栽植面积,形成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的金丝楠木区、红豆杉区、珙桐区等。要以346国道改建为契机,提早谋划,按照独特性、景观式、园林化的方式抓好道路绿化,提升绿化“颜值”,将国道沿线建成绿色的走廊、养眼的景廊。
二、要突出四季常绿。按照“四季有花、四季常绿、四季有景”的要求,切实抓好“高速路沿线植绿、荒山造绿、林地见缝插绿、庭院添绿、城镇增绿、沿途裸岩栽植爬山虎披绿”工作,推动“绿廊”由片绿向“全绿”转变,由季节性绿向四季常绿转变。要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态修复和“天窗”治理,确保无挖山采石的石场、无裸露岩体的乱石岗、无绿化空隙和绿化“天窗”、无有碍观瞻的坟墓,确保绿化到边到点无死角。
三、要突出富民增收。以打造全域景区为目标,坚持造绿与富民相统一,生态与经济相协调,以林为景,以林布景,以林造景,实现生态、景观、富民有机统一。一是认真抓好楠木、红豆杉等珍贵树种培育、驯化、推广工作,全力推进珍稀树种苗木产业化。要多培育绵源珍稀植物园、绿之恋生态绿化园等苗木基地,以此带动周边农民就地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茶叶等绿色产业,把茶叶做成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三是要把造林绿化与发展生态旅游业结合起来。城镇带片区建设要融入旅游元素,突出旅游内容,增强旅游功能,培养旅游名村,开发乡村旅游线路,带富一批群众。
四、要突出后期管理。“绿廊”栽的好、不如管的好。要围绕“绿廊”建设,建立和完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保障投入、技术、权责三到位,确保林木栽得上、能成活、保得住、不反弹。要鼓励民营企业、家庭农场主、造林大户和当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返租承包、转让租赁等形式参与造林绿化、产业建设,实行“包栽、包活、包管护”的一体化营林模式,推动造林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