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调研组
近年来,我县以“三廊”建设为突破口,全区域规划,超常规推进,取得明显成效,正逐步成为城乡统筹、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的成功典范,正逐步成为推进生态与经济共赢的竹溪模板,正逐步成为引领竹溪绿色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是符合竹溪地域县情,找到了建设“全省山区绿色发展示范县”的示范路径。在“三廊”建设中,我们依托资源禀赋,立足生态兴经济,围绕绿色抓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进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全县共识,节能降耗低碳环保观念深入人心,自然节俭、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城乡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我县荣获“2016年度全市综合目标考核第三名”佳绩,受到市委、市政府通报表彰,这是我县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然结果。
二是符合竹溪发展实际,搭建了“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重要载体。“三廊”建设是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战略的有效方法,是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在建设中,我县坚持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人文提升,既全域布景,厚植绿色,又注重文化,凸显特色;既统筹谋划、通盘考虑,又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既注重片区改造,建设美丽乡村,又注重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既考虑营造生态景观,推进全域旅游,又考虑促进经济增长,人民群众增收。通过三年来的建设,初步实现了“绿化提质、产业升级、生态优美、农民受益”目标,竹溪的对外形象和发展内涵得到全面提升。
三是引领竹溪提质进位,打造了“绿满荆楚”的行动标杆。在“三廊”沿线植绿、补绿、造绿,3年来共植树造林3万亩,以实际行动推进了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通道绿化等生态工程在我县的实施。通过持之以恒地抓好植树造林,造景部绿,逐步实现了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林地森林化、城镇园林化,“四季常绿、绿色城乡”成为竹溪的鲜明特色,提升了绿色竹溪的视觉层次,丰富了“绿满竹溪”行动的内容,使竹溪在推进“绿满十堰”“绿满荆楚”行动中率先发力、走在前列。如今的竹溪,树更茂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天更蓝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多了,广大群众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更高了。我县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彭寿高、胡值朝分别荣获“全国绿化奖章”和“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称号。
四是成就竹溪主打产业,提供了富民强县的绿色红利。“三廊”建设中,我县结合精准扶贫政策,因地制宜抓好茶叶、核桃、魔芋、药材等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基地总规模达80万亩以上,已见效面积50万亩以上,绿色红利逐步显现,大批农民通过发展绿色产业走上致富路。以本土农特产品为原料的生态美食——竹溪蒸盆荣获“湖北菜王”等多项荣誉,成功走进央视,被端上我国南极科考队员的餐桌。“三廊”沿线乡镇把开发资源、打造景点、加强宣传与推进全域旅游相结合,全域旅游势头强劲。同时,良好的生态也蓄积了产业发展的后劲,吸引大批客商来溪投资兴业。跨国集团华彬集团投资8.7亿元在桃源乡开发高端矿泉水项目,预计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后年可生产30万吨矿泉水,二期达产100万吨后,年产值近百亿元,创税可达8亿元。
虽然“三廊”沿线乡镇主动性、积极性很高,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涌现出很多典型事迹、先进经验和成功范例,但经过3年来的建设,“三廊”建设中仍存在认识不够、档次不高、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呼声仍有一定的差距。“三廊”建设来不得半点马虎,丝毫不可徘徊犹豫,不抓则退,不建则毁,提档升级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毫不动摇,要在增进共识上提档升级。“三廊”建设高度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大决策,是落实“绿满竹溪”的重要抓手,是实施精准脱贫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城乡统筹的科学路径。全县上下要充分认识这一战略决策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三廊”的决策部署上来,把信心和决心凝聚到“三廊”提档升级上来,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到“三廊”建设上来,推动“三廊”建设向纵深推进,全力打造“三廊”升级版。
第二、毫不松懈,要在品位质量上提档升级。要进一步提高标准、提高品位、提升内涵,严把规划,紧密结合精准扶贫、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城镇化建设等政策,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真正发挥“全省山区绿色发展示范县”的示范作用。
第三、毫不迟疑,要在产业发展上提档升级。“三廊”建设要坚持与做大做强产业相结合,集中项目,整合资金,加强引导,形成合力,倾斜到“三廊”区域产业上,充分发挥项目资金集聚效应,推进我县特色有机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迅速壮大,深度融合,让农民在“三廊”建设中分享生态成果,真正把“三廊”建设成生态唯美之廊、产业集聚之廊、富民增收之廊。
第四、毫不放缓,要在富民增收上提档升级。要将“三廊”建设与深化农村供给侧改革结合起来,让农民真正成为建设和受益的主体,在“三廊”建设中增加收入,得到实惠,享受福利,让“三廊”真正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钱袋子”,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台柱子”,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好路子”。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