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第三只眼看平利之一:从“平利速度”,看他们的原生动力和后发之力是什么

时间:2017-02-20 17:35:22      字体:  打印  播放

开栏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学习平利县“科学合理的规划、统筹谋划的思维、不甘落后的精神、勤勉务实的作风、争创精品的意识、勇于创新的胆识”六种精神,在全县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按照县委宣传部的要求,县委机关杂志社组织开展了“第三只眼看平利”大型新闻采访活动,即日起,《今日竹溪》、竹溪新闻网、微竹溪推出“第三只眼看平利”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平利县城全景

 

竹溪新闻网讯 (记者唐 勇)平利,陕西省的一个边关县,也是省级贫困山区农业县,国土面积2647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与湖北竹溪一“垭”之隔。

就是这样一个山区小县,却有着众多“光环”:中国美丽乡村、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

不仅如此,“十二五”期间,平利县域经济更是发展迅猛,与“十一五”末相比,全县生产总值增长2.25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7306元、8929元,超过省、市平均水平,实现“五个翻番”目标,创造了“平利速度”。

“平利速度”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奥秘”?

初春时节,记者随采访组,跨过省界“关垭楚长城”,见证了“女娲故里”强劲的发展势头、探寻了“平利速度”的“动力源”。

 

咬定目标:打造“最美乡村”

【采访见闻】

一幢幢清新亮丽的徽派民居错落有致、一个个恬静优美的生态庭院如诗如画、一块块整齐划一的规模产业园生机盎然……恰似一幅水墨丹青画。

这就是平利县的龙头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

IMG_0021_副本

 

【内容解读】

2003年初,平利县委、县政府就确立了“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提出以建设“陕西最美乡村”为目标,打造安平路沿线百里生态经济长廊,建设新农村。

这一决策,使平利在新农村建设上走出了前瞻性一步。

自此,平利县按照这一蓝图,精心做好建设“最美乡村”这篇大文章。

经过几年努力,平利成为“陕西县域经济增长最快县”之一,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省的一面“旗帜”。

2006年,中央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后,平利县更坚定了建设最美乡村的信念,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到“十一五”末,全县40%以上的村基本达到新农村标准。

近几年来,随着乡村生态旅游的兴起,平利又做好生态休闲旅游文章,为“美丽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基本形成。

201607182347459497

 

龙头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到“中国最美乡村”,是平利咬定目标发展的一大“手笔”。目前,龙头村建成了生态茶园、农耕文化园、仿古特色产品展销一条街、登山步道、水上乐园等特色景点和乡村客栈、传统手工作坊、旅游产品门店等乡村休闲旅游配套设施,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旅游格局,并进入陕西旅游“百强榜”。

在2016年9月召开的平利县第十六次党代会上,平利县委再次提出“十三五”期间,平利要按照“生活美、生态美、产业美、城乡美、风尚美”五美内容,全面建设中国最美乡村。

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平利的美丽乡村明天一定会更美。

201607182341510168

 

【记者手记】

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做这件事。为了实现“中国最美乡村”这一目标,平利县以勇于创新的胆识、统筹谋划的思维,一幅蓝图绘到底、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从不懈怠,这就是“平利精神”。这种精神创造了“平利速度”。

 

规划先行:建设“生态城镇”

【采访见闻】

碧波万顷的绿茶产业园、古色古香的仿唐茶贸一条街、美轮美奂的田园风光……仿佛身处“世外桃源”。

这就是平利县的长安镇,被列入陕西百名省级重点镇,已先后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生态镇、国家级重点镇。

IMG_0629_副本

 

【内容解读】

长安镇,地处秦楚边关,是陕西安康的东南大门。

这里有国内最古老的战国楚长城遗址、高产茶园、十里集镇、徽派民居,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具特色的绿色资源,让这里到处充满诱人的魅力。

IMG_0626_副本

 

近年来,平利县以把长安镇建设成为县域副中心镇为目标,倾注人力、物力、财力,着力建设产业特色鲜明、城镇功能完善、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的全国美丽乡村示范镇,把长安镇打造成边关一颗璀璨的“明珠”。

规划先行。长安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修编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总体空间布局为“一轴、两带、两大门户、三大片区”。“一轴”即308省道茶乡风情游赏轴,“两带”石牛河茶史文化水景带、长安河茶园风貌体验带,“两大门户”即西入口(主)、东入口(次),“三大片区”即西部茶文化观光区、中部茶养生休闲区和东部茶乡俗体验区。

IMG_6299_副本

 

谋定后动。长安镇严格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集镇融入大自然,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之美,努力把长安镇打造成为“茶旅融合的新平台、美丽乡村的新亮点、城乡一体的新示范”。围绕建设国家4A级茶乡风情旅游景区和茶文化博览园的目标定位,坚定不移地走茶旅融合发展之路,坚持把茶园当做景点建设、把长安当作大景区建设,充分发掘茶文化和三产服务配套,按照“吃有特色、住有档次、行有保障、游有路线、购有产品、娱有去处”的要求,培育市场主体,丰富文化内涵,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升特色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快核心景区建设进度,分期完成西部茶文化观光区、中部茶养生休闲区和东部茶乡俗体验区三大片区建设。

IMG_0601_副本

 

在项目整合上,平利县对长安镇倾注人力、物力、财力,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安排各类项目,整合各类资金,建立捆绑使用机制,集中火力攻重点,形成强大建设合力。

规划造就了美丽的生态城镇。如今,长安镇已成为西北第一茶镇、陕西旅游名镇、县域副中心镇。

与此同时,平利县按照“长安模式”,加快老县、八仙等集镇建设步伐,一批特色更加鲜明、功能日趋完善的生态城镇“拔地而起”。

“着眼统筹协调,打造精美县城,建设特色小镇,塑造魅力小村,改善基础条件,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未来五年,平利又将这样做。

IMG_0633_副本

 

【记者手记】

“无规划不建设、先规划后建设”。这是记者在平利县采访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平利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们坚持做到规划为先、谋定后动,在实施中,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不因某个因素而变化,始终按照这一要求严格落实。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长安镇就是最好的例证。

 

精准服务:创办“社区工厂”

【采访见闻】

工厂建在社区,下楼上班、上楼回家,每用收入3000多元……家门口的工厂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这就是平利的药妇沟社区,“社区工厂”让“下山上楼”的移民解决了就近就业问题,这种模式在全省推广。

IMG_6327_副本

 

【内容解读】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移民搬迁安置是重点。

平利县是移民搬迁安置的重点县,2011年被列入陕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

自2011年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以来,平利县已建设集中安置区130多个,转移搬迁群众4万多人。

如何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平利县率先在全省探索出了一条以就业推进移民搬迁和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实施“社区+工厂”的搬迁模式,这就是“社区工厂”。

IMG_6326_副本

 

为了让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平利县在移民搬迁安置之初,就制定了“一城十镇百村百社百工厂”,在集中安置点规划建设时,就预留“社区工厂”用地指标,把门面房作为社区工厂厂房,群众经过专业培训就地转为工厂工人。

“社区工厂”必须有工厂。平利在鼓励支持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创办企业的同时,紧盯东南沿海一些产业向内陆转移的机遇,瞄准电子元器件加工等产业进行招商引资,把适合当地发展、无污染、劳动密集型企业引进来。

目前,全县已组建社区创业就业孵化基地一个,创办各类社区工厂电子元件、手套、棉鞋等加工厂30多家,共吸纳就业3000余人,先后帮助2500多户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有效解决了稳得住、能致富的问题。

“社区工厂”不仅是精准脱贫的好“路子”,而且成为平利的又一个“品牌”。

IMG_6348_副本

 

【记者手记】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在于精准服务。平利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把精准服务作为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把工厂建在家门口,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不仅解决了增收问题,还有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需要探索“社区工厂”这类“模式”。

(注:部分照片来源网络)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