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愚公移山——金铜岭工业园区山地整理项目再创“竹溪速度”

时间:2011-07-25 08:56:48      字体:  打印  播放

记者孙 敏


县委书记余春存等领导到项目施工一线视察


金铜岭山地整理项目常务副指挥长程良民与搬迁群众交谈


山地整理施工现场


房屋拆迁


搬迁群众

削峰填谷,打破招商引资无巢可栖的瓶颈;挖山填沟,解开城市发展没有空间的死结;连片开发,掀起各类企业竞相入驻的热潮——金铜岭工业园区山地整理项目演绎了现代版“愚公移山”。
人定胜天,奇迹靠人创造,“竹溪速度”再遇精心谋划。金铜岭工业园区山地整理项目自7月4日正式启动,截至7月15日,短短十二天内,动迁61户房屋、迁移177人,完成1500亩征地,移迁397座棺坟,修建3.7公里作业通道和移民搬迁通道,进场各类机械103台套、施工人员450人,开挖回填土石方43万方,平整土地107亩。
金铜岭工业园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面积3570亩,平整施工后,可形成水平投影3071亩,边坡230亩,需开挖土石方1290万方,回填1640万方,项目预计投资2.7亿元。整个区域规划分为中、东、西三区,首期开工为西区,规划面积1182亩,施工结束后,可形成水平投影1062亩,需开挖土石方约400万方,回填530万方。

缜密的谋划是前提

古人讲“谋定而后动”。意思是说,在做事之前,就先谋划好过程,准确把握好行动步骤、方法。有人曾调侃道:“千难万难,征拆最难”。但是实践证明,只要公正、公平、公开把握拆迁政策,真心帮助被拆迁户,热心关爱弱势群体,细心处理工作细节,定会赢得拆迁对象爽快签约,主动配合搬迁安置。
金铜岭工业园山地整理项目实施也是“不打无准备的仗”。在征地拆迁前,指挥部就做了补偿标准的制定、政策的宣讲、实物调查摸底等大量基础性工作。征地拆迁,既是国事也是家事,要事事办实,件件办好,人人称心,家家满意,确非易事。然而在金铜岭工业园区山地整理工作中,征地拆迁已成了“难事不难”,其奥秘就在于坚持“群众工作群众做”。
工作组一方面在调查摸底、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安置补偿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通过召开村民会,推选出陈道仲、陈道福、夏永友、陈道华、陈道荣等人脉好、地缘熟、亲缘近的群众代表上门做群众工作,这些人威信高,说话有分量,老百姓都乐意搬迁。
好谋略、好决策换来了项目工作的顺利推进。金铜岭五组村民郭元生,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儿媳妇身有残疾,一家人辛辛苦苦、积积攒攒终于在不久前盖起了一栋二层楼房,却不料也在此次的拆迁范围内。为支持项目建设,纵然心中千般不舍,但郭元生还是二话没说,第一个在拆迁协议上签了字。只是回想起当初肩挑背驼盖新房的情景,郭元生就潸然泪下。郭元生本以为屋后的几百棵棕树、中药材和养殖的几箱蜜蜂也在补偿范围之内,不料,经核实却不符合标准,为帮助解决郭元生的困难,工作人员几番周折,帮其联系了中药材和蜂蜜的销售渠道。“搞这个事(金铜岭山地整理项目)是好事,尽管我享受不到,但是子孙后代都能托这个福,何乐而不为呢。”金铜岭四组的吴志秀今年59岁,两个女儿都已嫁到外地。为响应金铜岭山地整理项目,她主动搬迁。由于家里就她一个人,缺乏劳力,工作组主动请缨帮她搬家。
对拆迁户来讲,拆迁挪地都是些与切身利益紧密攸关的大事。在征地拆迁过程中,政策尺度如何把握,群众情绪如何照顾,国家利益如何维护,具体操作往往难以拿捏。但是工作组始终坚持“拆迁一视同仁、政策一竿到底”,充分相信群众,也欢迎群众监督干部工作,对核查数据有异议的,随时复查,做到了“一碗水”端平。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工作组正是靠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高度责任感和满腔热情,把老百姓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厚爱百姓、善待百姓,为整个项目工作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