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竹溪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时至今日,遗留下来的古迹也很多,如古村落、古宗祠、古城墙、古寨、古街、古桥、古井、古树等等。
历经沧海桑田,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历史特色的古迹,或隐于古村幽落不为世人所见,或藏于深山密林轻易难寻,或默默无闻任凭日出日落......这些历史文化古迹所散发的神秘的魅力,像磁石般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为此,县委机关杂志社组织记者实地探寻、深入挖掘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并从即日起,在《今日竹溪》、竹溪新闻网、微竹溪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推出专题系列报道,敬请关注。今日推出《探寻竹溪古文化》系列之十一:竹溪“活化石”——向坝民歌。
竹溪新闻网讯:向坝民歌源远流长。向坝人从生下来,第一支歌就是接生婆唱的“接生歌”“洗三歌”;再接下来是“抓周歌”(周岁生日歌);成人之后要以对歌形式找对象,婚嫁典礼有迎亲歌、送亲歌、哭嫁歌、闹房歌等;人到中年过生日有祝寿歌;死时有长达三天三夜的“丧鼓歌”送终。总之,从出生但死亡,都与民歌为伴,成为千年约定之俗。
向坝民歌靠口头相传,没有固定的乐谱,只有相对稳定的曲调,歌词通俗易懂,生动具体,形象化,口语化,音乐语言朴实简洁,歌词、曲调、演唱形式极为简单,易学易唱易传播,极具地方特色。主要有山歌、田歌、情歌、薅草锣鼓、船工号子、竹溪花鼓、竹溪丧鼓等表现形式。其民歌词意和曲调既有川、渝麻辣味,又具秦楚酸甜感。
作为山地民歌,向坝民歌带着鲜明地域文化特征。向坝民歌演唱形式,大多以山歌、情歌对唱为主,并以青年男女的口吻歌唱,用以表达颇具流传性歌谣的思想内涵。歌谣的思想内涵大多以艳、贤、谐、怨为主格调,用以表达不同人物思想情感和不同人物鲜明个性。向坝民歌之辣,首推“艳歌”,向坝男人的“赞妹”歌和向坝女人的“想郎”歌,无不体现闭塞中男女的寂寞排遣,诸如《探郎歌》、《探妹歌》、《十爱姐》、《十爱幺妹》、《五更情歌》、《露水夫妻不久长》等情歌,皆是向坝民歌中广为传唱的代表作。很显然向坝民歌就是“下里巴人”现实生活的情感宣泄。此外,向坝民歌包罗万象,上山有打杵歌,下田有薅秧歌,居家过日子有多不胜数的小调。向坝民歌不仅自娱自乐,而且还是做人处世、谈情说爱的启蒙教材。这里的每一首歌都是一幅恬静古朴令人浮想联翩的风俗画。
因向坝山高地远,自然环境恶劣。于是喊山歌、哼小调便成为向坝人消除孤独寂寞排遣艰苦劳作间的自娱,并在漫长岁月里,生长成了一种风俗和传统。大山的阻隔和封闭,虽不利于文化的交流,而却有利于文化的积淀及整合与发育。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