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安西 通讯员孟正圣)竹溪“毛家窑”土陶是开在秦巴大地上的一朵民间手工技艺之花,其细腻的风格、古朴典雅的造型、精湛的陶艺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毛家窑”陶器、陶艺传承有230年的历史,享誉川陕鄂,是秦巴山区的驰名品牌,它创造和传承了独特的土陶文化。这一品牌是如何炼成的,它有多大的文化价值,毛家窑在我们生活中还能走多远?我们不由得追问毛家窑的前世今生?
成型的坛子
问土:为何千里觅陶土?
竹溪西北的老阴山山脉,逶迤向东而来,龙坝镇到廖家岭一带,就像一只巨大的簸箕,竹溪河贯穿其中。这些地方由于河水的冲击,积淀了大量的陶土,为土陶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特别是龙家坝、吴坝、大扒和瓦楼沟村,贮存了大量陶土。表层30厘米以下,有3米或6米深的土层,都是优质陶土,总量大约有几亿立方米。但是当年的竹溪人并不知道这是宝贵的资源。只到清朝乾隆年间,这方沉睡的陶土才揭开神秘的面纱。
话说湖南宝庆府地皮冲这个地方,有出生于制陶世家的毛朝富、毛朝和兄弟二人,因家大口渴,相约出外谋生。从湖南武岗到湖北武汉,沿汉江逆流而上,经堵水,循竹溪河而来,一直到龙坝,才驻足不前。原来他们各握着一把泥土如获至宝。长江、汉江、堵河两岸,崇山峻岭,没有发现土肉很厚的丘陵平川。为什么要循江河而觅,因为只有经过江河的淘洗,形成的冲积土层才有可能有优质陶土。他们手中握着的正是梦寐以求、寻觅千里的优质陶土啊。
于是他们在仙人寨,即现在的大扒村龙坪安营扎寨,兴建起竹溪第一座坡式龙窑(我国传统陶瓷窑炉的一种形式,多建在坡地上,呈长条形,依山坡而建,由下自上,如龙似蛇,故名),烧制缸、坛、罐、盆、碗等陶器,很快打开销路,十分走俏。
赚到第一桶金后,为了便于扩大生产, 毛氏兄弟又携家眷,迁移到龙家坝村,建立新的陶窑工场。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毛家窑”。到了清朝后期,毛家窑有两口大窑,毛姓几十户,一百多号人从事制陶生产。
从此,毛氏兄弟及后代以烧窑制陶为主业,世代相传,在龙坝龙家坝村长期定居,从事陶器生产230多年,打造出广为流传的“毛家窑”陶器知名品牌。从清初到当代,“毛家窑”三个字,既是一个地名,也是龙坝陶器的“金字招牌”,成为鄂西北独树一帜的特产。
据“毛家窑”第十代传人毛远山说,“毛家窑”的陶器,之所以能成为金字招牌,关键是“土”好。龙家坝村、大扒村,特别是翁家梁子和塘湾梁子盛产优质黄土和红土,这是十分难得的上好陶土。细腻,含沙少,黏性强。黄土沙性有轻有重。红土,也叫猪肝土,密度大,黏性好。根据黄土的沙性轻重,与红土按一定比例适当调整搭配,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优质陶土。
竹溪的酸辣口味,已进入竹溪人的遗传基因。人们对土陶还是有需求的,市场上也有卖的,但是泡出来的酸菜没有“毛家窑”的好。“毛家窑”的酸菜坛子泡出的酸辣子金黄亮色,质地脆硬,入口酸辣,而且还蕴含微甜,生津开胃。这是为什么呢?毛远山说,现在外面卖的坛子,光洁度好,但密封性较差,密度不够,关键还是陶土不好。言语间洋溢着对“毛家窑”陶土的自信与骄傲。
问陶:金字招牌从何来?
“毛家窑”的土陶器形规范,陶质细腻,圆滑光洁,表现手法细腻,工艺精湛。其土陶产品畅销十堰五县一市,远销河南淅川、陕南地区、重庆巫溪、四川成都乃至东北等地,“毛家窑”是家喻户晓的金字招牌。
记得小时候,随便在哪条路上,都可以看到挑窑货罐卖的人。瓦罐窑一条街,并不是生产窑货,而是家家户户都卖窑货。什么碗碟、酒壶汤钵,什么盆罐、坛子,要有尽有,琳琅满目。还有西关街一条街,除了日用百杂之外,主要还是窑货。这些窑货都出自龙坝“毛家窑”。
竹溪菜以“酸辣”为突出风味,与其最重要、最常用的酸菜,尤其是酸辣椒有关。竹溪酸菜,之所以无法在异地如法“泡”制,除水土之外,更与竹溪酸菜独特制作方法有关。其重要秘诀就是要采用龙坝镇“毛家窑”的酸菜坛子。在竹溪的人家厨房里,哪家没有三五个酸菜坛子呢?竹溪口味与菜系的培育与发展,可以说离不开“毛家窑”的土陶制品。这么好的陶器,它独特的陶艺在哪呢?
笔者近日专门走访了“毛家窑”第十代传人毛远山。他给我们梳理了如下制陶工艺。
选土制泥。选取细腻、吸水性强的黏土,将土块砸碎,筛去杂质,配上水泡浆,踩、揉,并在作坊的阴凉处发酵一周,使其充分氧化。
拉坯。将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上,工匠双脚转动驱动轮,凭借轮盘的转动,坯泥在轮盘上快速旋转。工匠用手采用提拉的方式使之成型。用这种轮盘拉制的器皿坯胎限于圆型物品,一般底厚口薄,多见于碗、盘、罐、壶、缸、盆等。
上釉:把晾干的胎坯用毛刷清去浮土,然后将釉料加水调成糊状,在器物胎坯上浇淋一层釉即可。
装窑烧制。把上釉的胎坯彻底晾干,按规律装入窑中,相互要有间隙,装好窑后封好窑顶部,将备好的灌木、干柴点燃开始烧制。首先小火烧1小时左右,窑壁变白,然后开始加大火候,烧1~1.5小时,观察口可看到窑内胎坯开始由橘红——橘黄红——陶釉发亮透明即可停火。封死窑的全部通气口,焖到第二天开通风口散热,凉后可将完美的陶器取出,名曰“出窑”。
其中原生态的制釉工艺最为独特。在清朝的时候,用桐子壳、豌豆壳烧成灰再与硬柴灰一起用水泡一周,再用三到四匹棕衣过滤四次,澄清,然后兑3%至4%的陶泥浆搅匀即可。上好的釉成绿豆汤的颜色。到民国的时候,出现了一种硒矿,在碓窝里捣碎,用水淘洗,取表皮一层,澄清取釉,再兑草木灰与陶泥浆即可。
手工制陶是一门完全凭口传身授传承的技艺,选土、拉坯、加工、干燥、上釉、烧制等虽算不上复杂,却需要在不断的研习、实践中慢慢体会才能掌握。一个好的制陶师傅,要练好几年,陶器的形状、厚薄全凭眼力、手力和悟性,要练到手心合一才可以。悟性差的,一辈子也练不好。好的制陶师傅就是魔术师,只需一抔土,就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陶器,真是神奇之极。
问人:“毛家窑”还能走多远?
土陶制作,纯手艺活。“毛家窑”土陶源于230多年前的清代初期,而盛行于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传统的土陶器虽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工艺价值,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土陶已日渐式微,正逐步淡出人们的生活。
1956年,县政府在毛家窑建立了县属大集体陶瓷社,定编33人,统一转商品粮,隶属轻工业局。次年产量达到8.46万件,比1949年增长2.6倍,到1961年,产量增长到11.4万件。
2003年,由于生产成本过高,烧柴费用过大,“毛家窑”正式停止生产。现在土陶器基本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土陶匠人大都闲置了祖传手艺,年轻一代也无心学习和传承传统烧制技艺。再说现在连窑场都没有了,即使想学也无从学起。当年土陶手艺匠人有几十户、一百多人,如今仅剩几户,其中工匠只有十几人。面对这种形势,必须迅速采取措施对“毛家窑”土陶烧制进行抢救和保护。
我们跟毛远山谈到这个话题,他说:“传统手工艺,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在我们这代人手上丢了是个亏欠。”
“是的,不能丢。但是又怎么捡起来呢?”我问。
他沉思良久,说:“首先政府要重视。现在土地都到户了,建厂、取土、资金都需要政府支持。土陶遗产,作为个体传承是无法实现的,最少得一班人,没有七八个人是无法传承下来的。”
“这个要慢慢来,同时还要看市场,”我说,“除了政府行为之外,你还有那些切实的想法?”
没想到他说土陶还能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我县地处鄂西北边陲,三省交界之地,“毛家窑”是鄂西北秦巴地区唯一曾经生产陶器的地方,人们都有亲切而美好的记忆,城市里的大人小孩都感兴趣,可以开个土陶体验馆或陶吧之类。
我在深重的忧虑中,似乎看到了一丝亮色。
很多民间宝贵的手艺,都面临着传承的问题。我觉得除了对外宣传外,还应该配合当地的旅游产业,开辟各种制作体验馆吸引游客参观,让好奇的游客们也动手试试,吸引人们的兴趣,还能解决收入问题。另外,除了保留传统特色外,还应该研究如何改良制作工艺,适当增加一些现代元素和创意,能不能由实用性向观赏工艺性方向发展,比如,花色品种的改变,造型的变化,釉面的种类,色彩图案等。
传统工艺品在精不在多,应该重点宣传那些真正的制作大师和其家族, 每一个制品都刻上制作者的名字,打出手工世家的品牌,可参考那些紫砂壶的制作大师,在陶器上铭印落款。
目前,有关部门正积极申报“毛家窑”陶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开始重视“毛家窑”的精神及文化价值。但是“毛家窑”能走多远,已经熄灭了的230多年的“窑火”能否重新点燃?“毛家窑”的传人毛远山心里没有底,我们也没有底。我们希望“毛家窑”的“窑火”能薪火相传,承载着鄂西北人民历史、文化与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永远地走下去。
成品陶罐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