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探寻竹溪古文化③:溪城遗址“活化石”——东门

时间:2016-09-27 09:35:53      字体:  打印  播放

编者按:竹溪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时至今日,遗留下来的古迹也很多,如古村落、古宗祠、古城墙、古寨、古街、古桥、古井、古树等等。

历经沧海桑田,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历史特色的古迹,或隐于古村幽落不为世人所见,或藏于深山密林轻易难寻,或默默无闻任凭日出日落......这些历史文化古迹所散发的神秘的魅力,像磁石般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为此,县委机关杂志社组织记者实地探寻、深入挖掘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并从即日起,在《今日竹溪》、竹溪新闻网、微竹溪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推出专题系列报道,敬请关注。今日推出《探寻竹溪古文化》系列之三:溪城遗址“活化石”——东门 。

竹溪新闻网讯:明成化十二年,建竹溪县城。知县曾熙,筑土城,开东,西,南三门。也就是说,竹溪县东门始建于明成化十二年。

东门外为竹溪河水绕行怀抱,溪水自城西来,城南抱,绕到城东门去北去,基本上把县城抱在怀里的。 经过近600年的沧桑变迁后,早已是旧貌不多存,如今仅剩下东城门及其城墙16.1米。余则城墙、护城河、城门楼、亭等,已全无踪影,城墙之外的东关街旧名新姿。

同治版县载:泰山庙,东门外。积庆桥:县治东关外。前明弘治年间,知县傅亨昌建。祟祯二年,节推许公望斗摄县事重修。康熙十一年,山水陡涨,冲决无存。(普安桥即积庆桥)邑令宣葆光,徐如浩重修。邑人李昌平有记,见《艺文》。观音阁:县东二里,明弘治年建,康熙五十一年重修。

山环水饶,旷野平畴,倚郭眺望,娱目骋怀,诚胜境也。旧县四市,其中东关市即在东门外,市场游玩之时,可见泰山庙,观音阁。今天泰山寺无存,观音阁即今天的观音阁,只余长长的一条旧街样子而已。

东门外是河,河对岸是龙山。龙山即诰轴山:县东数百步,山势自南而来,横拥水口为县之内关,昔人以“龙山横诰”为八景之一。山上有地母庙,药王供菩萨的殿堂,同时也有早期修建的“五峰书院”(可惜这些现在只能站在东门边遥想了)。

东门外之河,现存也不存在了。只是余一池清水,名月弓池。月弓池:东门外南侧。原为竹溪河河道。一九五八年在地母庙处劈山将河水改道,把旧河道四连连垒石砌坎成人工水池,池形如新月,故名月弓池。中间修一水泥桥,名月弓桥。面积40亩。

进东门,街道直行,钟鼓楼耸立于东门街正中。未至钟鼓楼时,北向两叉,临近东门外为小巷子,临近钟鼓楼的为大巷子。大巷子与钟鼓楼处原有一寺,丰登寺。丰登寺:邑令曾熙建。

而钟鼓楼,却是另一个故事。谯楼:在东门外,旧有楼,不知创自何代。旧志载,前明弘治间,邑令伍公夔,铸铁钟,楼圮,而钟亦移之文昌阁。嘉庆八年,邑令徐公如浩,就旧址筑台建楼,塑魁星像,并拨入铺房三间,以为香火之资。士民额其楼曰:“徐公楼”。(溪中流)

3

1

7

4


小巷子


大巷子


6

8

9

10

11

2

55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