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扶贫花开向家汇——竹溪县财政局精准扶贫工作纪略

时间:2016-09-01 16:21:16      字体:  打印  播放

 竹溪新闻网讯  青山如黛水如玉,穷山奏响致富曲。如今,行走在水坪镇向家汇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入组入户,新改造的房屋和新建的小洋房不断增加,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美丽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三年来,向家汇村按照全县精准扶贫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围绕“摘穷帽、拔穷根”这道难题,用真情、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脱贫致富之歌。

为了总结推广向家汇村的精准扶贫工作经验,县财政局金融贸易研究组四位同志,到向家汇村实地调研。刚到村头,巧遇正在检查精准扶贫工作的县委书记余世明,他要求我们通过调研多提建议意见。反复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的关键在于精准。作为贫困县而言,要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紧紧盯住制约贫困的瓶颈问题,以钉钉子的精神着力予以解决,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殷殷深情结对子,纾难解困暖民心

向家汇村是县委副书记、县长柯尊勇的联系点,他与该村的贫困户王敬忠、王青荣结为“亲戚”,帮助他家理思路、定计划、兴产业,争取早日脱贫致富。他经常了解贫困户生活、生产、收入来源等情况,鼓励他们在镇村干部及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指导帮助下,发展适合的致富产业,实现持续稳定脱贫。

柯尊勇率先结亲帮扶,为工作队树立了榜样。县财政局班子成员、全系统股级以上干部73人,与该村166个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结了亲,还要常走动。县财政局机关干部按照局党委要求坚持每月至少走访联系户两次,落实扶贫计划,推进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加快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精准扶贫。村支部副书记梁修意说,自打添了好亲戚,向家汇热闹了,村民们脱贫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基础建设提速快,脱贫致富有信心

过去的向家汇,人户住在半山上,群众在出行、饮水、居住条件等方面十分困难,如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是扶贫工作队必须破解的难题。驻村工作队通过走访群众,广泛调查研究,影响村民脱贫信心的“三大难题”被工作队盘得清清楚楚。

一是“居住难”。贫困户中,有97户住在土木结构、石板瓦的危房里,提心吊胆的将就着住。针对危房问题,工作队专题向局党委作了汇报,和水坪镇及县直相关部门协商,危房改造工程迅速启动。至2015年底,共改造危房一万多平方米,屋顶全部换上了灰色的琉璃瓦。严昌根是个勤劳的庄稼人,过去一家五口住在天穿地漏的危房里,脱贫信心被一点一点的侵蚀,在财政局工作队帮助下完成了危房改造,他逢人便说,党的政策好,财政局的同志好,致富我有信心了。

二是“出行难”。向家汇村地域辽阔,原来只有一条机耕路,晴天满身土、雨天一脚泥,生产资料进不来,农特产品出不去。村民的期盼就是工作队的方向。工作队在局党委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285.5万元,对通村通组道路进行了全面建设,硬化水泥路6.5公里,拓宽主干道4.8公里,新修桥梁两座、加固加宽桥梁一座。

三是“饮水难”。向家汇有水源,却没有钱扩建水厂、增设管道,饮水困难、安全并存。村民大会上,财政局筹资、村民投劳的建设机制得到通过,共投入改造资金约30万元,铺设管道890米,1098人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在已经建好的安置点里,我们随手打开一个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

工作队发现并着力解决的三个问题,恰好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共性问题,不仅贫困户受益,其他农户也从中分享到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的红利,在提高贫困户脱贫信心的同时,也夯实了精准扶贫工作的群众基础。

集聚民智绘蓝图,产业承载致富梦

“摘穷帽、拔穷根”,选符合村情的骨干产业是关键。

要以群众增收为核心,必须把产业发展起来,推进精准扶贫。

凝民心,聚民智,出宏图,县长柯尊勇多次带领县财政局、水坪镇、县直相关部门深入向家汇村现场办公,认真分析研究财政局工作队向群众发放问卷汇总归纳的68条意见,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以桃花岛景区建设为核心旅游扶贫等产业。

秉承“环境优先、村民受益”的理念,按照“旅游、扶贫双轮驱动、相互支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景区建设”的发展思路,把工作队着力点放在规划和招商引资上。

桃花岛景区的商机和该村精准扶贫的态势,不仅感动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免费为桃花岛景区提供设计服务,也同样得到社会投资者的认可,通过分段招标,湖北泰泽、十堰鑫淼农林科技等公司成为景区建设投资主体。

在桃花岛景区建设工地,我们看到了桃花岛景区雏形。4.317公里的景区道路砂石路面已经铺就,景区大桥正在铺设桥面,河堤加固加高工程已完成20000立方,观景台、休憩亭、农家乐、农舍有条不紊的建设之中,景区规范化1500亩蜜桃基地苗木全部栽植到位。同行的村干部告诉我们,桃花岛景区总规划投资约8000万元,全部建成后,桃花岛水面扩大到500亩,预计日接待能力达300人次,提供就业岗位120余个,村民不仅有土地流转的收入,还有就业、旅游服务、售卖农产品等稳定的收入来源。桃花岛景区成为承载向家汇致富梦的重要产业。

让农民在熟悉的环境和领域脱贫,这是桃花岛景区建设的核心理念,要“摘掉穷帽子,拔掉穷根子”,必须把与景点相辅的当地优势产业做起来。

在局党委、镇党委政府支持下,该村先后组建了茶叶、核桃、蜜桃等三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把土地、林地流转给合作社,收取一定的租金,同时在生产基地打工,有一份劳务收入,就以贫困户明昌根为例,其家3人,明昌根长年外出打工,父亲明帮怀肢残,母亲李强英语残,其父母二人常年给蜜桃合作社生产基地打工,保守收入2人月平均1500元,年收入可达18000元,预计当年可以实现脱贫。目前,村里新建的标准化蜜桃园、核桃园、茶园等已初具规模,漫山滴翠,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在合作社机制下,生产效益迅速提高。村支书郭元贵介绍说,村上改造和新发展茶叶600亩,合作社统一管理之前,茶叶基地亩产鲜叶不足100斤,现在达到300斤,效益增加了两倍,巩固和新发展核桃基地1500亩,引进陕西杨凌蜜桃专业合作社发展蜜桃基地1500亩,向家汇村人均基地面积达到2.8亩,村民人均增收300元。据统计,如今向家汇村养牛大户徐远友、李吉太等10户,规模养鸡户严与平等,目前,在全村掀起了产业致富的热潮。

易地新居歌盛世,扶贫花开谢党恩

“摘穷帽,拔穷根”,整体脱贫、一个不落是关键。

工作队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基础上,确定了易地搬迁户,实现搬出“穷窝”、拔掉“穷根”的目标。

毛中垭安置点共安置10户20人,家家门前都贴了红色的对联,对联是搬家那天,县委副书记、精准扶贫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师利龙现场书写的,“异地新居歌盛世,搬上高楼谢党恩”、“异地搬迁结硕果,精准扶贫开红花”横批“共奔小康”等,写出了搬迁户的心声。迁移户郭伟承告诉我们,房后还有后院坝,每户都可以分到一个猪圈鸡舍,家家用上了煤气灶、自来水。更具匠心的是,安置点西头,是刚改造好的村办茶场,紧邻的300亩茶园正好是安置点的背景。安置点的农户平时在茶场打工,就业有保障,还有一份不菲的收入。使易地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金家湾安置点是“统筹谋划,整村推进”的范本,共安置30户、124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的方式规划建设。安置区内外道路、安全饮水、景观河堤、体育健身、文化广场、学前教育等基础设施,都在建设之中。还有塘湾安置点52户,208人。

安置点建设巧妙地植入了集镇建设的理念,同时与蜜桃、茶叶、核桃等产业基地建设相映成趣,基地既是安置点的背景,又是安置点村民生存、脱贫、致富的载体。

截至目前,向家汇村搬迁入住的安置点1个,共10套房屋、涉土500平方米,安置农户10户20人。基本完工的安置点1个,可安置农户30户124人,正在启动的安置点1个,计划安置52户208人,今年年底可完成全部搬迁任务。

安置点建设不仅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居住困难,还带来了村容村貌的变化,呈现出“十里桃花望不尽,绿树绕村看白云”的美好景象。

驻村工作队,用真心真情和汗水换来了向家汇村的变化。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农户166户770人,是全县重点贫困村。2015年,96户407人实现脱贫,脱贫率58%。

精准扶贫是系统工程,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保障。要突出整村推进、扶贫到户,全方位、多层次让群众充分参与扶贫各环节工作,群众缺什么就扶持什么,扶贫扶到点子上、扶到根上,就能调动广大群众的致富热情。

如今的向家汇,致富有产业,发展有支撑,生活有盼头。我们坚信,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在县委、县政府和精准扶贫指挥部的正确领导下,有着坚韧、勤劳的向家汇人,精准扶贫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牛章富 唐义成 余修勤 肖 骥 陈 斌 李 磊)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