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闻网讯记者刘安西 通讯员孟正圣 郭承国)电影《草原枪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红遍大江南北,享誉世界。但是人们并不知道它的作者就是从鄂西北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军旅作家沈凯。三、四十年代,一个家产颇丰的世家子弟怎么走上革命道路,又怎么从京城主动要求到新疆,在新疆写下足足影响了几代人的《草原枪声》?
沈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新疆分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协会会员,天山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编剧。
沈凯的身世之谜
新中国天山电影制片厂首席编剧沈凯,本名戴维贤,满族,生于1932年2月5日,湖北竹溪县龙坝塘坊村人,现在也叫肖家边村。其父戴溪,是塘坊戴家大院的大财主,听说龙坝上游和靠近龙坝的平利一带,大部分的田地都为戴家所有。戴家仅老宅就有三处,戴家大院、大院河对岸有棵古树,以树为基点建了一院房子,还有县城邮电街那一片。
今年入伏的那天,我们走访了戴家大院。这是一个土墙木楼泥瓦的建筑群落,据说有二十四个天井,曲廊回环,雨天不沾一脚泥。上面是木楼,楼门相通,隔而不断。传说抓兵拉夫的来了,人只要向上一躲,就可以免遭一劫。戴家大院由此可见规制宏伟。正门门楼楼牌上有“耕读传家”四个大字,这是中国农村有见识人家“耕读”思想的体现。
整个大院坐落在犹如圈椅的一弯青山之下,位置正好在落座处。大院前面是巍巍两峰相拥相扣,大院右边的山,四峰相连,犹如笔架,再加竹溪河蜿蜒而东,真是山清水秀、藏风聚气、钟灵毓秀之地。
沈凯的父亲戴溪,按族谱上是戴猛士。当年在武汉求学,与武昌大家闺秀“林八小姐”林青澜相恋,因林家是个大家族,当时结婚的条件必须定居武汉。作家沈凯就是出生在武汉。几年后,戴溪的岳父去世,他们才回竹溪,戴溪在县里供职,家属则住在戴家大院。沈凯的父亲,由于在大城市里读过书,见识过人,支持革命。曾经打土匪、出逐伪县长帅云屏。李先念部队驻扎龙坝的时候,主动让出一院房子作为指挥部,那栋房子的门头上,现在还有红五星。戴溪生有六子,老大戴凤章,老三戴维贤,就是沈凯。
老三为什么改名沈凯呢?
据沈凯五弟戴书瑞之女说,当时我家的成份高,只有我四姨奶家是教书的,四姨父姓沈,过继给沈家,所以改名沈凯。当时我奶奶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并且说她父亲戴书瑞也曾过继给林家,我奶奶这样做也是为了她的孩子能有一世平安。
现在,在十堰职教集团任教的戴女士,是不愿意提及过往的,她说:“都是过去的人和事了,对我家来说已经尘封几十年的记忆,不想再去揭开它,只想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我充分理解她,有些事对局外人来说可能是感觉不到,但对当事者来说,可能是上两代人惨痛的记忆。我们站在后山上,看戴家大院,充满了过去的瑰丽和沧桑。
走出深山参加革命
沈凯14岁到竹溪黉学馆(现竹溪一中)读书3年。当时黉学校长是郭醒,教授他们国文的是竹溪知名人士柳汉瑜,同班同学有县一中退休老师王兆祥。柳汉瑜抗日战争时期,曾参加掩护中共鄂中特委陶铸从应城汤池派到竹溪的中共党员聂之俊开展地下工作。三十年代末,柳汉瑜和聂之俊创办《抗日建国半月谈》,沈凯在竹溪读书,从老师那里就接触了革命,从此播下革命火种。
即将毕业时,沈凯被湖北省体育运动会选为运动员,半年后考入安康八高,安康八高是与郧阳八高齐名的省级重点高中。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个思想在鄂西北是根深蒂固的。当沈凯十六、七时,他家给他张罗了一门亲事,姑娘是一位姓刘的女子,端庄大方,不失为小家碧玉。当沈凯从安康回来后,父母就逼其成亲。婚后一周,就返回学校。
这一年,国民党军队强征学生入伍,沈凯在被征之列,后随国民党军队入川编入学生军,所在部队起义后于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曾在西南军区王震所在部队任宣传员、第二工作团文工团、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文工团任创作员。1952年9月,在北京电影学院编导系学习,于1954年毕业。毕业后在北京电影剧本创作所任见习编辑。
沈凯开始在解放军西南军区工作几年后,与第一任妻子解除包办婚姻,后来在革命工作中结识了湖南姑娘况运魁,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结为伉俪。生有三男一女。况运魁,现年85岁,身体清朗,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沈凯是从世家子弟中走出来的革命者,在近四十年的革命历程中,他经受了很多磨难,家属也被株连。但他始终没有动摇过对党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他在工作上一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革命的熔炉里,不断地锻炼自己、成长自己,成为部队里一杆好抢,文化上一杆好笔。
自愿从京城到新疆
沈凯1954年北京电影学院编导系毕业后,因为成绩异被留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1955年,沈凯同志怀着满腔热情,主动争取,毅然离开北京舒适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艰苦的边疆农场。在新疆沈凯曾任兵团农七师宣传科文艺助理员。1975年在奎屯师范学校任教员。1979年6月调天山电影制片厂任编剧、文学部主任。
他为什么要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新疆呢?
在文章里,他曾这样写道:“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剧本创作所任编辑,但我却一心想按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去做,坚决要求长期地无条件地到祖国边疆去生活、去工作、去干一番事业……”。从他23岁踏上新疆这片土地,到他56岁长眠于天山脚下,33年的艰苦岁月,他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合格的战士,同时成长为一个卓有成就的作家。他在基层辛勤耕耘也得到丰硕的收获。长篇小说《古玛河春晓》初稿是在看管粮仓的风餐露宿中,伏在小油灯下写成的。1956年他的第一本著作同读者见面。1959年,他的第二本书《边疆海燕》出版。1977年被誉为“军垦战士教科书”的长篇小说《古玛河春晓》问世。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1年,他的另一部小说集《不寻常的狩猎》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他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古玛河春晓》、《金勒麦斯山口》,中篇小说《天山北麓种棉记》、《边疆海燕》等。他的这些作品都真实地、生动地反映了边疆人民和军垦战士的生活。三十多年来,沈凯同志以史牛、凯歌、天山鹰为笔名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许多诗文、小说和纪实文学。有的被译成外文出版,有的被改写成连环画,有的在电台连续广播,有的应读者要求再版。
1979年,沈凯调到天山电影制片厂后,创作热情更加高涨,接连不断地写出了《阿斯勒拜克》、《草原枪声》、《伞花》、《滴泪驹》、《阿佳尔历险记》等大量的电影文学剧本,有的已搬上银幕。
值得一提的是作家在新疆虽然是蜚声文坛,但他依然心系故土,对家乡尽量帮助。在新疆创作了讴歌竹溪山水风土人情的散文《美丽的故乡》。当他得知老师柳汉瑜要写军史文史《难忘的西进》时,他主动邀请老师到新疆,并陪老师到兰州、西安等地,实地采访,并把自己认识的领导和战友介绍给柳汉瑜,帮忙收集了不少资料。还有在侄女母亲患病期间,亲自回来接侄女到新疆读书,悉心照顾,为家乡培养了人才。他侄女在新疆期间,他还经常讲侄女在老宅爬古树的经历和趣事,言语间充满了对故乡的眷念与怀想。
在全中国打响《草原枪声》
《草原枪声》是沈凯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1980年由孟庆鹏执导,搬上银幕。《草原枪声》是我们这几代人最熟悉的电影之一,应该说具有世界的声誉。朦胧的夜色中,苏联境内一匹快马朝着国境线上的铁丝网飞驰,背后响着追捕的枪声。骑手阿斯勒拜克飞快地跃过铁丝网,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哈拉苏草原上。阿斯勒拜克是在一次勘探边境草场时,被苏方越境特务绑架过去的。阿斯勒拜克被绑架后,受尽折磨凌辱,几次想越境回祖国,均未能实现。这次能顺利越境,是因为苏方为了掩护其早已隐藏在草原上的特务,有意放过来的。隐藏在哈拉苏草原上的苏方特务苏尔坦伪装积极,骗取了正直的阿斯勒拜克的父亲哈里及群众的信任,并与阿斯勒拜克的未婚妻卡丽帕结了婚。阿斯勒拜克回来后,苏尔坦大造舆论,制造事端,利用了哈里等人纯朴、正直、热爱祖国和对苏联霸权主义的仇恨心理,使乡亲们对阿斯勒拜克产生怀疑。后来,在县委的领导下,群众逐渐觉醒,苏尔坦看到将要暴露马脚,就孤注一掷,利用转场的机会,在路过雪山口时,企图将人畜劫持过境。阿斯勒拜克早已察觉到这个阴谋,但他既说服不了群众,更说服不了他的正直的父亲哈里。万般无奈,阿斯勒拜克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赤手空拳与武装特务展开一场殊死搏斗。敌特苏尔坦妄图只身越境,逃之夭夭,被阿斯勒拜克开枪击毙在边境线上。敌人的阴谋在英雄的边疆人民面前破产。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之前是史无前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1980年是刚改革开放的第二年。在新时期的开启之年,能够看到《草原枪声》的彩色宽银幕电影,其惊喜、震撼、视觉冲击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相当贫乏的时代,看这样情节跌宕起伏的电影,无异于给全国人民上了一道精神大餐。时隔36年,说起《草原枪声》,我们都还记忆犹新,如数家珍。说它是新时期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牌意义的作品,也一点都不为过。
沈凯,是从我们鄂西北走出去的军旅作家,他的影视作品感动和教育了几代人,文学作品也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他秉承了故乡山水的厚重坚韧与清秀灵动。
中国共产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新疆分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协会会员、天山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编剧沈凯,因病医治无效,于1988年2月16日在乌鲁木齐,不幸逝世,享年56岁。在沈凯同志的追掉会上,天山电影制片厂如是评价:
“沈凯几十年如一日,对文艺新人,积极培养,热情扶持,即使在自己眼病很严重的情况下,也没忘记为他人阅稿、改稿。他一生为人正直、光明磊落,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在病发的前几个小时还在工作。他的身上有一种干事业的执着、不贪图安逸享乐的精神,尤为人们称道。”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