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记者走基层•精准扶贫行:情系桑梓播希望

时间:2016-03-24 09:27:21      字体:  打印  播放

春耕时节,在水坪镇洛家河、麻河塘等村的牡丹基地里,不少群众正忙个不停。

去年初,水坪镇阎家坝村的外出创业成功人士余以珊,投资兴建了牡丹基地。目前,牡丹基地已初具规模,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又一产业,余以珊也成为百姓眼中的能人。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从北环路进入“宽界”公路,经过塔二湾村,前行不久就进入了洛家河村,因为“宽界”公路的提档升级,沿途各地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已经显现。继续前行,到达原来的洛家河村小学所在地,成片的牡丹基地就在眼前了。

余以珊为方便建设牡丹基地,将原洛家河村小学的校舍简单装修后作为办公地点,聘请的技术员、管理人员平时就居住在这里。在院子里的两块空地上栽的牡丹,枝条上已经长出了嫩芽,沐浴着早春的阳光雨露,正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余以珊介绍说,洛家河村、麻河塘村一河两岸可视范围内的熟地,绝大多数地块儿都栽上了牡丹,春季苗木长势旺盛,现在即将进入苗木管护的关键时期。正月十五一过,就要组织人员进行管护,聘请的技术员也会尽快来上班,指导除草、培土、修排水沟等。

去年年初,水坪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支持下,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出创业成功人士余以珊回竹溪投资。余以珊成立光菊牡丹专业合作社,在洛家河、麻河塘两村新建牡丹示范基地。该镇抽调镇村干部组成专班,深入百姓家中广泛宣传,动员百姓通过加入合作社、流转土地等方式支持建设牡丹基地。

据水坪镇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累计流转土地2000亩、已栽植1280亩,去年有750户参与了基地建设,带动周边的洛家河、麻河塘、鸳鸯池、茶亭子四个村百姓就近务工增收,直接带动了168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此基地的建成,为该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创业有成情系家乡

25年前,正值壮年的余以珊外出打拼,凭着艰辛的努力、过人的胆识、诚信的待人,逐渐有了一番自己的事业,在十堰注册成立了十堰丰富商贸有限公司,在农副产品、汽车配件、建材、钢材销售、房地产等行业逐渐崭露头角,也积累了较为可观的资产。

随着年过六旬,守住当前的创业成果,从此过上安逸的生活,曾一度成为余以珊的生活方式,他也曾自驾小车悠闲地跑遍了十堰及周边地区好玩的地方,甚至是全国各地知名的风景区。

“人老了就想还乡,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变的思乡情结。县委、县政府一直在真诚的号召竹溪人回本地创业,我就逐渐萌发了回家乡做点事情的想法。我也要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帮助百姓脱贫致富尽一份力量。”采访中,余以珊的思乡情结,着实让人感动。

几年前,余以珊在电视节目上了解到,山东菏泽、河南洛阳等地的牡丹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并且前景十分广阔。想发展牡丹产业的念头就逐渐萌发了,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他就开始收集有关牡丹的各方面资料。

随着深入了解,余以珊发现,牡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若从牡丹进入《诗经》诗歌算起,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了。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散文《爱莲说》中就有“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的语句。

笔者了解到,吸引余以珊关注牡丹的还不仅于此。“牡丹浑身是宝。”现在,余以珊也快成了“土专家”,向笔者介绍的过程,足以见得他是狠下了一番功夫。牡丹是多年生落叶灌木,属于木本植物,大量栽植可起到涵养水源、保护水土的作用,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牡丹色、姿、香、韵俱佳,花大色艳,花姿绰约,韵压群芳,是观赏植物中的上品。牡丹也是重要的中药材,以根皮入药,称丹皮,有抗菌、抗炎、抗过敏、抗肿瘤、止血、祛瘀血、清热解毒、镇静、镇痛、解痉等活性,还能促进单核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加免疫器官重量。牡丹也是一种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油用牡丹耐旱耐贫瘠,适合荒山绿化造林、林下种植。

选准了投资项目,余以珊耐心说服妻子筹措资金,果断回到竹溪,经过多方实地调查研究,最终与水坪镇政府达成一致,选择在洛家河、麻河塘等村首先建起2000亩核心示范基地,再逐步往临近的鸳鸯池、茶亭子发展,后期如果有精力的话还准备向周边的塔二湾、独松寺村发展。

带动百姓脱贫致富

新建牡丹基地刚刚一年时间,其带动效应已经显现,当地百姓已见到明显实惠。

洛家河村贫困户李尚全已经66岁了,平时也就是夫妻俩在家生活,儿子一家在外地打工,经济条件也不宽裕,常年没有在家里。在当地、乃至我县的广大农村,都是一个典型的因年迈、缺劳力而贫困的家庭。

去年,李尚全主动把土地流转出去,然后又就近在牡丹基地里“打工”,李尚全一个人就挣了六千多元的工钱,家庭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尝到甜头的李尚全,今年正月十五还没有过,就主动要求到牡丹基地干活了。

洛家河村党支部书记许昌华说,去年,该村一共有近百户贫困户直接参与到基地建设,全村一年收入务工费十二万多元,有效带动了很多贫困户增收。村“两委”干部也是大力支持余以珊的,主动和一家一户协调签订土地流转手续、帮助组织劳力按技术员的要求管理苗木,让那些无法外出找到挣钱门路的老人、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增收。

麻河塘村的贫困户也同样尝到了甜头。该村党支部书记席友金介绍说,去年大多数都是他亲自组织劳力的,因为劳动强度不大、又可灵活安排出工时间,再加上工钱合理、结算及时,只要有用工需求,很容易组织到劳力。杜先明一家2人去年在基地干活,就挣了两万多元,全村90多户仅务工费累计就挣了50多万。

据余以珊聘请的专职管理人员曾义成介绍,去年两个村累计用工1.9万个,为了支付土地流转费用、苗木款、务工工资、管理人员工资等各类费用,余以珊在县农商银行贷款200万,腊月二十以后陆续发放,直到腊月二十九除夕当天一早才从竹溪回十堰过年。

余以珊公开承诺有“三不欠”,即不欠土地流转费用、不欠农民工工资、不欠外地种苗款。去年,余以珊还出资80多万,自己组织施工队伍和施工机械,在麻河塘村新修了4公里通村公路,淳朴的当地百姓十分支持,修路无论是占用了谁的土地、菜园、山林,都不要丝毫补偿,施工进行到谁家附近,都会主动准备好茶水,甚至做饭招待工人。今年,余以珊还计划捐资新建麻河塘村村委会前的一座桥,并对村委会门前的场地实施硬化。

今年,鸳鸯池水库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这是个重大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大大缓解因龙坝水库水源不足造成的城区生活用水紧张问题。县委、县政府还将把鸳鸯池水库项目建设打造成旅游的胜地,并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机结合,整体规划水库下游沿线六村的旅游发展规划,余以珊的牡丹产业发展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以“鸳鸯湖、牡丹园”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区的规划下,这里成片发展的药用牡丹将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县委、县政府也将采取有力的产业发展支持措施,鼓励余以珊按照旅游发展规划设计,除了继续扩大药用牡丹种植规模外,还要在新勘测设计的公路沿线,重点栽植观赏牡丹。

采访中,笔者也对余以珊的牡丹产业充满信心和期待。在未来的2至5年时间里,在“鸳鸯湖、牡丹园”的旅游发展规划指引下,从北环路入口到鸳鸯池水库沿线的塔二湾、洛家河、麻河塘、独松寺、茶亭子、鸳鸯池这六个村将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一跃成为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余以珊在这里发展的牡丹产业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他的家乡情结也将融入到艳丽的牡丹花中,给当地百姓带来无限欢乐。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