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子 墨
猕猴桃竹溪人俗称洋桃,是我县南部乡镇高山上的一种野果,近年来凭着绿色纯天然味道甜美的“高山”品质,它倍受人们青睐。正是这些小野果圆了泉溪镇马家坝村48岁的贫困户喻青山脱贫致富的梦想。
2月17日是正月初十,在农村还是过年的时候,记者前往采访喻青山。沿着羊肠小道,爬过两个山梁才到达他家。途中和同行的村干部攀谈中,了解到喻青山致贫的原因是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恶劣,他一个人要赡养父母和有智障的岳父母共四位老人,光靠种地,条件着实难过。
初春的泥土刚刚融化,一脚踏上去,就像踩在软软的棉花上。半山腰上,喻青山家在村子里住的最高。三间土房堆满了生活起居用品,唯一的电器是一台老式电视机。在屋后山坡上,记者见到了正在苗圃基地里打理洋桃苗的喻青山。“开春了天气一暖和,这些苗苗就要移栽到地里,没得时间去走亲戚,都忙这去了!”浓浓的乡音从这位纯朴的农村汉子口中说出让人顿感亲切。他边干活儿边和我们拉起家常。
马家坝村是全镇居住条件较为艰苦的村子之一,村里的土地大多是坡地,零散分布。村里的劳力大多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近两年喻青山没有外出务工,在家一边种地一边照顾四位老人。他和妻子每年要喂三头猪,辛苦把地种好,也只够家里吃,日常花销、孩子读书都紧张的很。把三间土房建成砖房,来个人有个干净的地方坐,是他和妻子最大的梦想。
看着村里由于外出务工很多土地被闲置,喻青山想找一个适合的项目把这些土地都用上。2014年他和哥哥一起外出考察市场,在四川省广元市看到1斤9个猕猴桃就要18元的时候,他心动了。“这东西我们那叫洋桃,山上到处都是,一块钱都不要,当时我就想回来把村里地里都种上洋桃,肯定赚钱。”谈起最初的抉择,喻青山两眼神采奕奕。由于本地洋桃苗产量低,土地流转和资金不足等问题,他一度搁浅计划。
2014年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在镇扶贫工作队调查摸底中,喻青山被核定为贫困户。“有脱贫致富的干劲儿和好的项目,就要大力支持。”了解到他的实际情况后,工作队为他分析市场前景和项目的实施计划后,协调村委会和金融部门为其解决了基地和部分资金的难题。当年,喻青山流转村里土地80亩,从四川调回种苗与本地猕猴桃苗嫁接后,按照考察学习来的经验,建起标准化的猕猴桃基地,成了该镇发展猕猴桃产业的第一人。
“基地全是标准化建设,用水泥砌桩,围上钢丝网,种苗顺着网攀爬生长,网下面还可以过小三轮车。”谈起已经初步建成的80余亩基地,喻青山颇为自豪。去年第一年基地内少量苗挂果,嫁接后接出的果实个大、味甜而且产量大增,卖了1万多元。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有6户贫困户开始发展洋桃种植,并成立了竹溪县石庙子瑞山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合作社计划把洋桃规模扩大到150亩。
“全部挂果后,仅鲜果一项一亩可以净赚5000余元,如果再包装或者加工后在网上销售,利润更高。”对于基地的未来发展,喻青山非常自信。谈起目前最大的困难,他说扩大规模资金缺口大,产品包装后在网上销售,还必须取得相关认证手续。
在镇扶贫办协调下,喻青山的这些问题找到了解决办法:把先前的贷款还清,再以合作社的名义办理数额大一点的贷款,由政府贴息。由镇扶贫办协调相关部门办理认证手续,并联系镇上农村淘宝店网上代销产品。记者还得知,喻青山家已被列为今年易地扶贫搬迁计划,目前镇政府正在选址,今年有望搬进新家。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