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希望所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让城镇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是城镇建设、发展、治理的价值所在。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握城市工作新形势,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以“六城联创”为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统筹城乡,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完善规划体系。规划是龙头、是指南,必须以规划科学引领城乡发展。要创新规划理念,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乡规划全过程,既要坚持“全县一盘棋、规划一张图”,又要结合实际,彰显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倡导后现代、绿色生态、可持续理念,尊重自然历史风貌,把绿色发展理念变成绿色发展规划和绿色建筑、绿色“作品”。要推进多规融合,按照“乡村风情、城市品位、各尽其美、城乡一体”和“全县一张图、一乡一幅画、处处是景观”的要求,科学编制城区、集镇、村庄、片区和安置点规划,推进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保、全域旅游、易地搬迁等规划“多规合一”,建立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统一的规划体系。要“刚性”执行规划,规划一旦经过批准就要严格执行,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张蓝图干到底、一茬一茬干下去,防止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
统筹城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生态城镇。“城,所以盛民也。”城市的核心是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统筹城乡的价值取向。无论是城市、集镇、村庄还是安置点,都要按照城市发展的要求来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区:要加大城市综合片区、棚户区、专业市场、地下综合管廊以及地下停车场建设改造力度,加强城乡道路、绿地、游园、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乡镇:要积极抢抓竹房城镇带建设政策延长、范围扩大、扶持力度更强的机遇,大力推进片区和生态家园建设,打造生态、舒适、便捷、干净、和谐的人居环境。村庄:要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和新农村建设,以“绿、净、齐、富、厚、和”为目标,创建一批生态家园、宜居村庄,把新农村、安置点建设的既美丽、又宜居,还有乡土风情。
统筹城乡,必须坚持优化服务,提高管理水平。“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群众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聚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正能量。要延伸创建范围和领域,在全县全面开展“六城联创”,推进创建工作向乡镇、中心村、片区延伸,鼓励引导各乡镇、村场和社区组织开展各级各类创建活动。要完善城市治理体系,以“互联网+”思维,加快“智慧竹溪”建设,创新城市管理与服务,重心下移、职能下沉,提升居民素质,既要修好“内心的青山”,又要维护好“自然的青山”。
统筹城乡,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改善城乡环境。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突出抓好水质保护,实施新一轮“清水行动”,加大中小河流综合治理,规范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运营和管理。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深入推进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改善农村环境质量。要深入开展绿色乡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园等系列创建活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让城乡发展再现绿水青山。
城乡统筹就是要改变和摈弃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推进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实现城乡互动、良性循环、共同发展,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郑一平)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