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于10月29日闭幕,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公报勾勒了未来5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蓝图,明确了改革的推进路径。为准确理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观点、新思想、新举措,从即日起,县委宣传部理论科特摘编专家权威解读,以期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好地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同时也欢迎读者畅谈学习体会,积极为竹溪十三五规划建言献策。互动供稿邮箱:yq9719@163.com。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之六:
开放:内外联动实现共赢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中国持续三十多年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对外开放。展望未来,在“十三五”以及更长时期,“开放”作为核心发展理念之一,将为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提供永续动力。
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
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通过开放型经济走向全球经济的中心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中国经济的各方面将与“开放”紧密相连,全球资源会被“请进来”,到中国参与配置,而中国也将“走出去”参与全球资源配置。
中国改革开放从东部沿海地区起步,积累了深厚的开放经验和优势。五中全会指出,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
中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具备全球品牌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中国跨国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它们拥有先进的公司治理模式、研发创新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为“中国制造”赢得美誉度和全球影响力。
新时期开放战略聚焦东部沿海地区的同时,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腹地。五中全会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直处于开放“末梢”的中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蓄势待发,向着对外开放的新前沿迈进。
“一带一路”是开放的,源于古丝绸之路但不限于古丝绸之路,地域范围上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穿越非洲、环连亚欧。“一带一路”开放共赢,吸引各国共同参与,将为中国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一带一路”涵盖多个合作领域,包括多种合作形式,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双向的开放在‘十三五’期间会形成一种新的开放格局。这是顺应我国从吸引外资大国到对外投资大国转变作出的决定。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全会提出的“坚持开放发展”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中国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还进一步明确了实施该战略的路径: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无疑,这一理念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构建中国开放发展新格局指明了方向、思路和着力点。
历经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然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国棋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竞争方面,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国际竞争由整个产业链的竞争转变为在产品某个环节、任务和功能上的竞争;国内生产要素方面,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要素成本不断提高。中国传统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近年来,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和新任务,中国致力于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2013年,习近平出访中亚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建设“一带一路”摆在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三大任务之首。此外,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韩、中澳、中欧以及亚太自贸区等多双边贸易投资协定等区域合作机制都在积极推进之中。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并明确了具体措施,如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推进双向开放,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等。如中国提出打造“中巴经济走廊”经济大动脉,南起瓜达尔港,北至中国新疆喀什。
这些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对“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促进世界经济合作,都将产生重大深远影响。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