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省水利厅“三万”活动工作组在我县开展工作纪略

时间:2011-04-11 08:20:29      字体:  打印  播放

躬身草野问民生
——省水利厅“三万”活动工作组在我县开展工作纪略
记者李著巧通讯员蒲耀泉柯辉

万物吐新绿,迎春花正艳。在这个春天里,“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如同春日暖阳,滋润着竹溪大地,温暖着群众心田。
从3月上旬开始,一支支省直、市直和县直单位的“三万”活动工作组相继进村。来自省水利厅的工作组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躬身入农户,倾听百家事,化解万户忧。工作组干部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用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温暖民心,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启迪民智,用一件件亲为的实事化解民优,与人民群众建立起“鱼水之情”。

访民情别离都市入“陋室”

4月6日,是清明节后上班的第一天。一大早,记者前往水坪镇采访,在前进村偶遇省水利厅“三万”活动工作组组长、副巡视员易家庆。看来,这个假期他们都一直坚守在村了。
“因为清明节期间返乡人员较多,我们可以扩大走访面,了解更多的情况,在更广的层面上了解群众关心什么、期待什么、盼望什么。”易家庆这样对记者说。
其实,省水利厅工作组“别离”省城已经一个多月了。全省“三万”活动电视电话会后,省水利厅党组迅速安排部署,成立了以王忠法厅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任命了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副巡视员易家庆为组长,抽调了4名优秀干部组成“三万”活动工作组,于3月6日赶赴我县。这一来,就是三个月的工作时间;这三个月,他们将远离省城的繁华都市,步入山村的农家院落。
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部署,省水利厅工作组联系我县水坪镇前进、阎家坝、水坪街、杜家沟、洞子沟5个村。从3月7日开始,工作组就在前进茶场的“陋室”里安顿下来:了解各村的基本情况;编印惠农政策宣传手册,发放队员联系卡;召开村民座谈会,制定工作计划;调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安全饮水、农业生产等情况;进村入户宣讲惠农政策,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各项工作一环接一环地开展,而涉及农户的家长里短、政策疑虑、实际困难等不仅一项一项地记在了工作组干部的民情日记里,还深深地记在了他们的心里。


走访群众


着眼小事问民生,细微之处见真情。前进村二组村民周德根是一位年近60岁的老人,因为家庭贫困,至今仍住在上世纪80年代自建的土坯房里,由于年久失修,房屋破乱不堪。易家庆在进村入户时获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与一熟识的企业家取得联系,企业家随即答应出资为老周修缮房屋。之后,易家庆一直记挂着老周的房子,多次前往督促维修事宜。老周动情地说:“要不是党的好政策,我咋活得到今天哟!对现在的政策我是一百个拥护!”老周告诉记者,尽管自己比较困难,但是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有水利厅工作组的关爱,有镇村干部的爱护,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今天,党的好政策温暖着每一个人,像老周这样困难的农民都对生活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感激之情,而还有一些比老周富有的人却“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对此,易家庆说:“竹溪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加强新时期群众教育、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活动与省委、省政府‘三万’活动一脉相承,特别是开展以‘进农家、唱红歌、读经典’为主要内容的加强群众教育活动很有必要,找准了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工作组在入户走访时发现,有些村的农户房前屋后拾掇的干净整洁,而在公路、河边等地方乱丢乱倒垃圾。这种看似细小的不文明行为,不仅影响村里的环境卫生,而且影响村民的文明意识的培养。因此,工作组把加强群众教育也纳入了工作重点,工作组干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和教育着驻地群众。

送政策和风细“语”解心结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现在,农民在“种田不交税、上学不交费、看病能报销、养老有保险”的优越条件下,对党的政策如何评说?省水利厅工作组带着这个问题进村入户送政策、摸实情。
“宣讲政策一定要有全面性,不可断章取义,片面理解。要在宣讲政策的同时,把涉及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中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找出来,为上级科学制定政策提供依据。这是我们工作组的主要任务之一。”易家庆这样告诉每一位工作组干部。
有人说,倾听是一门艺术,而倾听群众“发声”就要有耐心。省水利厅工作组把这门艺术运用得恰到好处。他们在送政策的过程中,耐心倾听群众的声音,耐心解答群众的疑问,耐心解决各类矛盾。
工作组在了解惠农政策落实时发现,一方面,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了,但是宣传不够,少数群众甚至拿了钱还不知道名目;一方面,有少数群众因为对政策的一知半解或者是理解上的断章取义,而心怀不满,更有怨声载道。每逢这时,工作组干部总是仔细地听群众诉说,然后细致地讲解政策,就这样解开了群众心中的一个个“疙瘩”。
前进村七组村民甘本才,因为对有关政策的了解不全面,认为他年近90岁的父亲没能享受低保补贴是“村干部整人、不做好事”,对村干部意见很大。当工作组走访到他家时,他一度产生抵触情绪。于是,工作组干部拿出宣传手册,听他介绍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马上电话咨询了镇政府民政所,并与村干部进行沟通。原来,按照规定,农村老人年满90周岁以后,可以享受低保补贴。但甘本才的父亲是按照当地风俗,以“虚岁”计算年龄,认为自己已有91岁,这与民政部门的统计用“周岁”计算年龄不相符,所以未能纳入补贴对象。据该村干部介绍,他们已经知道老人的情况,并打算待老人4月5日年满90周岁后立即申请报批。经工作组干部一解释,情况明了,心结也解开了,老甘一家对干部也信任了。
无独有偶。村民周某也因收养孙子的问题找到工作组反映,请求工作组帮助。组长易家庆亲自查找政策、咨询部门、联系协调。当得知周某因不符合收养政策的有关规定而未能遂愿时,多次上门为其解释相关政策规定,并一起寻求解决之道。
近水知鱼性。易家庆说,做好农村工作一要有责任心,二要有耐心。正因如此,找工作组解决问题的群众“突破”了5个村的范畴,而工作组干部总是笑脸相迎,热心释疑。他们犹如缕缕春风拂过群众的心田,更像丝丝春雨孕育绿色的惬意。


与镇村干部座谈

办实事掏出诚心换“民信”

与群众建感情、立信任,是“三万”活动的基本要求之一。
省水利厅工作组驻村以后,从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事情着眼,从项目、技术、管理、信息等方面入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赢得了当地干群的一致赞誉。
周新是阎坝生姜种植大户,但“生姜根腐病”一直束缚着产业规模的扩大。省水利厅工作组得知后,及时与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取得联系,3月21日,农业专家专程前来为生姜“会诊”,现场讲解生姜的种植、管理、治虫培根等技术。工作组组长易家庆经常到周新的蔬菜基地里,与农民朋友一道除草、培土的同时,了解社情民意。他鼓励周新流转农户成块连片的土地,把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周边的群众共同致富。
“有工作组的帮助,有镇政府的扶持,我有信心把蔬菜基地建好。今年我计划把生姜基地面积扩大到300亩。”周新向记者描绘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