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县委、县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在全县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整县推进工作。全县精准扶贫整县推进工作会召开后,各地各相关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加强领导、制定方案、抓好落实,精准扶贫整县推进工作有序推进。为此,《今日竹溪》、竹溪新闻网、微竹溪从即日起,推出“精准扶贫整县推进”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扶”出一片新天地
——蒋家堰镇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纪略
年初以来,蒋家堰镇围绕建设“特色产业大镇、生态旅游名镇、边贸经济强镇”总体目标,坚持“结对帮扶、产业支撑、大户带动、政策帮扶”四轮驱动,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镇群众正迈向康庄大道。
倾真情党员干部实施结对帮扶
针对2822户915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该镇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将金融扶贫、扶贫搬迁、民政救济、大病救助等惠农强农政策汇编成册分发各村,召开各类会议50余次,张贴宣传标语80余条,出动宣传车20余次,发放“给农民朋友一封信”等宣传资料350余份。对全镇帮扶人员作了具体分工,实行正科级干部包3户、副科级干部包2户、普通干部包1户的办法,采取“一户一策”模式,将各村认定的贫困户分门别类,根据贫困户主要贫困原因,划分为住房条件差、子女就学困难、大病大灾、重度残疾、发展产业缺项目资金等5种类型,围绕不同类型,制订具体帮扶计划,实施结对帮扶。
“要不是镇村干部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一把,我们全家算是毁了。”7月6日,黄石头村敖家财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64岁的敖家财,全家4口人,妻子与二儿子均患病,全家没有收入,妻子和儿子还要花大笔钱住院治疗,敖家财对此一筹莫展。得知这一情况后,镇村帮扶干部采取社会救助和增加收入两种方式进行帮扶,一方面为他申请办理了低保,并对妻子和二儿子实施医疗救助,使其住院治疗费按新农合规定比例报销后,每年还可一次性解决1000多元的医疗救助金;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当地药材产业大户敖勇,将4.1亩土地进行流转,并让其在药材基地做除草等管护工作,年可挣1.6万元工资。
在敖家坝片区关垭子村扶贫搬迁点,一幢幢新修建的两层小楼房格外显眼,宽阔笔直的硬化道路连通着家家户户,一排排太阳能玻璃管在阳光下熠熠发光,见证着该村扶贫攻坚取得的明显成效。这其中有一住户叫刘文洪,他今年53岁,患有多种疾病,每年打针吃药的费用都在1.5万元以上,妻子在家务农,两个儿子在外务工挣的钱仅够为他治病,日子过得异常艰辛。在此次精准扶贫工作中,镇党委书记马勇将其安排在村里从事环卫工,负责敖家坝片区5米道至7米道索桥以上的卫生保洁,通过与村委会签订协议,每年有9600元保洁工资,同时通过联系当地药材产业大户敖勇,让他在药材基地从事管理,收入上万元。
家住莲花村二组的贫困户钟华,2007年在陕西一家铁矿打工时,右腿被石头压坏,钢板至今没有取出,因房屋是土坯结构,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想建新房又缺少资金,为此,他没少落家里人抱怨。镇村干部及时伸出援手,为他争取了危房改造资金,同时联系县邮政银行,替他担保申请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如今,钟华建在村委会附近的新房已破土动工。
扶真贫产业支撑增强发展后劲
减贫脱贫,关键在产业。围绕贫困户缺劳力、缺技术、无增收产业现状,全镇32个帮扶单位、115名帮扶干部在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改变过去“扶贫就是送钱送物”观念,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将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全部投入到产业的“建、种(养)、管”,通过产业帮助群众增收脱贫。以“建设特色产业大镇”为契机,先后发展核桃基地1.6万亩、药材基地1万亩、珍稀苗木基地1万亩。以益盛园牧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生猪养殖1.5万头,以佳兴魔芋食品有限公司、运华魔芋专业合作社为示范,巩固发展魔芋散加工户380户,年收购鲜魔芋3735万斤,加工魔芋角498万斤,加工魔芋精粉249万斤,实现产值8280万元。全镇现有2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力长期在药材基地务工,年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珍稀苗木基地年均安置劳力2200人,带动周围2200多农户年收入增长1500元以上,培植生态产业科技示范大户118户,组建专业合作社15个。“家家都有产业园、户户都有增收点”局面业已形成。
“精准扶贫,就是由过去‘大水漫灌’到现在‘精确滴灌’,通过大户带动、发展产业,促使贫困户能够持续稳定增收。”镇党委书记马勇介绍道。
针对以往产业基地因“重建轻管”导致农户受益不明显的现象,该镇围绕全镇核桃基地管护,多次召开由村干部、产业大户、专业技术人员等参加的“诸葛”会,为提高农户积极性,确保管护到位献言献策,探索出由各相关村安排专人赴丹江口市、郧阳区等地学习专门管护技术后,组建专班,通过与村集体或者农户个人提供有偿服务的形式对核桃进行专业管护。同时,鼓励由村干部带头流转土地,开展管护,为贫困户通过产业增收夯实基础。“待核桃丰产期,每棵核桃树挂果30斤,每斤按市场价15元计算,每棵核桃树有450元收入,按每亩种植20棵标准,亩均收入9000元,管护16000亩,就有1.4亿元收入,无论是对发展村集体经济,还是增加农户个人收入,都十分可观”,镇政府干部谢志涛说。
动实招大户带动拓宽就业渠道
为增加农户增收渠道,蒋家堰镇创新“土地向大户流转、产业向规模提升、人口向片区集中”发展模式,利用亲情招商,引导外出成功创业人士敖勇、彭寿高、梁光益等人回乡创建特色产业,采取土地流转、聘用做工形式,带动群众致富。敖勇注册成立湖北秦巴药谷晨康药业有限公司,投入3900万元,流转土地5000余亩,建成中药材核心基地和林药间作示范基地1100亩,辐射带动周边近300户1200人发展药材产业4000余亩,年支付农户土地流转费49万元,支付200多名农户做工工资110万元。彭寿高创建竹溪锦源绿化造林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流转土地6700亩,投入3500万元,发展红豆杉、美国红火箭等珍稀苗木63万株,以每亩坡耕地350元、水田500元的标准与农户签定16年的租赁协议,承诺每年向流转土地农户提供50个劳动日,按工时付薪酬,按照每天80-100元工资计算,农户每年至少可以挣到4000多千元劳务工资。梁光益创办益盛园牧业有限公司,发展生猪养殖,年出栏生猪5000多头,并且配套建起沼气工程,免费给周边300多农户供气。
大户带动就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就业门路、缺少增收渠道的有效途径。敖运华作为全镇魔芋加工“领头雁”,每年秋季组织劳力实施魔芋初加工,不到2个月的加工时间,就能带动就业70余人,其中黄石头村扶贫户9户,最高工资突破16000元;肖高林、敖家寿等26户扶贫户长期在林药间作基地大户业主敖勇基地里务工,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见实效政策帮扶强化多方投入
围绕“宜居村庄、清洁生产、安全饮水、畅通路网、优化环境、美化乡村”六大工程,蒋家堰镇积极争取扶贫搬迁、危房改造、金融扶贫、通村路、河道治理、安全饮水等项目,通过捆绑项目资金,实施危旧房改造1100户,为3户产业大户、54户贫困户争取扶贫贴息贷款350余万元用于发展产业、改善居住条件,新修通村路27公里,治理河道6.7公里,建蓄水池3座,铺设自来水主管道12000米,解决320户1460人饮水难。
在扶贫项目,特别是扶贫到户项目上,蒋家堰镇改变过去“年初实施、年终验收支付”方式,将项目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进行细化、分年度实施,确保取得实效。徐家沟村2014年新建核桃基地500亩,涉及农户260户953人,涵盖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7户557人,为强化核桃基地管护,早日实现产业增收,村委会与260户农户签订4年核桃管护协议,每亩每年按100元标准用于核桃除草、治虫、施肥等,将20万元扶贫到户资金分4年支付,每年底由镇政府组建专班根据农户管护情况兑付相应资金,确保了核桃能够正常生长挂果。
去年镇政府得知关垭、秋沟等村50余户贫困户想养殖黑猪,但苦于无资金技术的情况后,主动与关垭古长城脚下的竹溪秦巴土猪专业合作社业主、大学生村官龙韬取得联系,双方一拍即合,签订黑猪养殖“以奖代补”协议,政府将争取的5万元国烟扶贫资金,按每头黑猪补助500元标准支付给龙韬,用于支持他帮助贫困户养殖黑猪,龙韬再与50多户贫困户签订黑猪养殖协议,免费为其提供仔猪、养殖技术,并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收出栏猪,促使贫困户在掌握一技之能的基础上,一年增加5000多元纯收入。
关注微竹溪,关心大竹溪!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