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县委书记余世明深入南部乡镇调研

时间:2015-06-16 16:12:12      字体:  打印  播放
竹溪新闻网讯(记者胡雪丽、通讯员颜黎明613日至14日,县委书记余世明轻车简从深入泉溪、向坝、桃源、丰溪就精准扶贫、生态产业、百里“三廊”、重点项目、基层党建等工作进行调研。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统战部长蒋波随同调研。


在泉溪镇瓦房沟村调研产业基地建设

在泉溪镇了解群众房屋改造情况

精准扶贫各项优惠政策群众知不知晓?目前各村推进情况怎样?带着对山区群众浓浓的关怀,每到一乡镇,余世明都带着急切的心情直奔部分村组农户家中、田间地头、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与困难群众、村致富带头人、经济组织牵头人、基层党员干部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相关政策落实及工作推进情况。
“今年魔芋种植及面积有多少亩?扩大种植面积土地怎么来?亩产量估计是多少?商品种芋市场销路怎么样?合作社发展还存在哪些急需解决的困难……”在泉溪镇瓦房沟村郑发琴的魔芋示范基地,余世明看着与玉米套种且长势良好的魔芋后,心中甚是高兴,他指出,农村就应该有这样敢想、敢为的能人带领周边农户一起创业,并勉励她要继续以专业合作社为中心,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努力建成样板式的魔芋示范基地,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为社员和群众带来更多的收入。


在向坝乡调研重点民生项目


在向坝乡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座谈
政策再好,落实是关键,精准扶贫不仅要靠能人大户带,而且各村“两委”班子成员更要做好示范带头作用,既做政治上的引导人,也做经济上的“领头雁”。家住桃源乡桃源村梁具财因家庭经济十分贫困,至今未娶妻,仅靠家中四亩地赡养年过六旬的父母,但在该村村书记、也是该村致富领头人谭兴富的帮助下,如今也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在与梁具财细心攀谈中,余世明了解到,原来从前年起,谭兴富就把面前这位憨厚的农户列为自己重点扶贫帮扶对象,鼓励梁具财自己动手种烟,并帮他制定致富计划,免费为他请技术员、雇佣劳动力、购买农药化肥等。到烤烟到烘烤时节,谭兴富将收获的烤烟都拿到自己的烤烟炉里烤好后给梁具财送去,2014年,梁具财年收入达13000多元。“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在帮扶贫困户时,谭兴富还经常利用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阵地,组织群众观看农业实用技术等科技片,提高群众自身脱贫致富的本领,如今,在谭兴富的带领下,该村大部分群众都掌握了一两门实用技术,涌现出20多名致富带头人。余世明在听了其事迹后,感动且欣慰的说,“真正的好干部是百姓口中常说的、心中常念的,谭兴富就是我们老百姓的好干部,并希望他继续带着对百姓的身后感情深入群众、带着技术服务群众,把思想行动落实到富民增收上来,争做常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多做利民之事的模范,带领更多百姓脱贫致富。


在桃源乡调研核桃、烟叶产业建设


在桃源乡桃源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
发展优势产业是推动一个地方经济发展重要举措。在桃源乡杨寺庙村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现场、泉溪镇瓦房沟村谭远山土鸡养殖场、丰溪镇西米河村陈兴方养牛场、丰溪镇桃花山村赵华富养蜂场……余世明在看到各乡镇通过积极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绿色产业后,心中甚是欣喜,他指出,产业是我们发展的基础和目标,也是我们增加群众收入的根本措施,各乡镇要结合自身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和整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要求,针对乡情地貌、土质、气候等特点,着力培育适合自身地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型绿色生态产业。
“随着交通瓶颈的改善和打破,作为绿色崛起南部重镇,我们各乡镇党委、政府在思考什么?有哪些好的发展谋划?”每到一乡镇,余世明都召开党政领导班子座谈会。座谈会上,余世明对各乡镇党员干部常年扎根山区,爱岗敬业、坚守阵地、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表示肯定。下一步,希望各乡镇要结合本乡镇特色,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加速建设民生项目,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探索社会治理和核心价值观培育等。


在丰溪镇调研烟叶产业建设


在丰溪镇西米河村养牛场调研
在向坝、桃源等重大项目建设现场,余世明指出,乡党委、政府要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经济的“牛鼻子”,将其时刻写在纸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各项目建设高瞻远瞩,科学规划,突出便民、为民等实用性;要确保安全施工的技术组织到位,切勿因抢夺天时而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在保质量、安全前提下,要倒排工期,加快工程进度,减小因施工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关于精准扶贫工作,余世明指出,精准扶贫没有绝对的重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之分,各乡镇党员干部要多走进群众中间,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到贫困户身上,对只要有脱贫的愿望、动力和能力的贫困户,都要根据相关政策进行全力扶持和帮助,为他们寻找解决困难的好办法、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要培养贫困户致富的志气和能力,动员家家户户致富,不能穷志气。同时,要把握大批青壮年回乡机遇、利用招商引资等办法,将有意愿回乡创业青壮年作为乡镇村创业主体、市场主体进行培育,把他们变成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变成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力军,真正做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此促成我县整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早结硕果。关于百里“三廊”建设,余世明指出,各乡镇要结合地域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和乡间风味,选择适合乡镇本土气息的文化进行建设,同时,利用完善的配套设施将各景点串联起来,使其形成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乡土风格,为前来南部乡镇游玩的客人留下“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美感,为离开竹溪的客人留下“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牵念。
调研中,余世明还就如何做好基层党建、加强社会治理等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