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教育局开展德育“四项教育”活动探微
通讯员徐俊陈龙兵
为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指示精神,从2011年起,竹溪县教育局结合教育特点,积极探索新时期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新途径,迅速在全县中小学启动了以经典教育、安全健康教育和感恩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大教育行动”,形成了通过教师先受教育带动学生受教育、学生先受教育带动家庭成员受教育、家庭先受教育带动社区受教育的“三先三带”教育模式,同时,我们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2014年,将文明教育纳入活动范畴,形成了以经典教育、文明教育、安全健康教育和感恩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四项教育”活动,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实现了“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的良好效果。
一、开展“四项教育”活动的背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弘扬传统文化,建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和矛盾的凸显期,学校要把传授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竹溪教育局一班人认为,矛盾凸显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原有的管理体制机制和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不适应。前者需要改革创新,后者需要改造教育。学校是专门从事人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机构,所以加强新时期人的思想教育,学校应该责无旁贷,大有作为。而反思我们的教育,过去的学生,今天的成人,大量存在着理想信念缺失、思想道德滑坡等问题,有的生产假药假酒假食品等,残害人民;有的仇富、仇官、仇学校,甚至将罪恶的双手伸向无辜的孩子。他们今天的行为与他们过去在学校里打下的道德根基不牢是有关联的。再看我们今天学校里的学生,他们不懂孝道,不懂礼仪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甚至公费到国外留学,学有所成后不知感恩,不懂得回报祖国。今天的学生都是明天的成人,必须抓紧对他们补好思想道德教育这一课,以正本清源;同时也要抓紧对现在的社会公民补好思想道德教育这一课,以标本兼治。
学校和社会如何同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呢?我们认为:突破口应该是学校,最有效的抓手应该是学生。因为他们一头连着学校,可以接受系统规范的教育,另一头连着家庭,可以很便捷、很融洽的把自已所学传给家庭成员。基于这种思考,我们决定通过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和学生主力军的作用,构筑一条学校德育通向社会教育的高速路。
去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考察时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从媒体上看到相关报道后,随即作出批示:“总书记强调的是教育中的重大问题,删掉古代经典诗词,会伤及中华民族文化的‘祖根’。”并要求省教育厅认真学习领会,结合我省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切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省将从明年秋季开始,在全省所有中小学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地方课程,每周1课时。
综上所述,我们在全县中小学开展的以经典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四项教育”活动适逢其时,大有必要。开展“四项教育”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治本之策,是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要求,是提升全社会人文素养的最好载体。
二、“四项教育”活动的内容、思路、方法和目标
“四项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经典教育、文明教育、安全健康教育和感恩教育。其中,经典教育包括国学经典教育和红色经典教育。前者内容主要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四书五经”等。后者主要以读红书、诵红诗、唱红歌、赏红片、讲红色故事为主。文明教育主要包括生态文明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等。安全健康教育主要是结合安全健康教材进行安全健康知识教育。感恩教育主要包括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党和感恩社会等。
主要思路是实施“两补”:即学校先为学生补好思想道德建设这一课,然后通过学生再为家庭去补思想道德建设这一课。
方法是推行“两员”:即要求学生在学校先当学员,回到家里再当教员。
总目标是:“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具体目标是促使师生及其家庭成员,不孝的变孝,不善的变善,不诚的变诚,不和的变和,不美的变美,不学的变得爱学。
三、“四项教育”活动的具体做法和要求
1、建立机构,实行领导带动。为了确保活动有序开展,县教育局先后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三大教育行动”的实施方案》、《关于“开设道德讲堂深化四项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相关领导为副组长,各乡镇中心学校、县直各学校、局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统一组织全县活动的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活动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同时要求各乡镇中心学校和县直各学校都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抽调专兼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要求校长任组长率先带头研究和抓好本校“四项教育”活动。
2、精心组织,实行全员发动。一是精心组织“三大教育行动”启动仪式。2011年3月18日,全县首场“三大教育行动”启动仪式在水坪镇文化广场举行。随后,各乡镇和城区学校相继举行了启动仪式,动员广大师生干群积极参与。二是多渠道进行宣传。我们充分利用《竹溪教育》、《竹溪教育网》,通过专版、专栏等形式,对活动及时跟进宣传。各学校利用学校文化园地、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开办活动专栏。各学校的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和校园网都开辟有活动专题。三是组织编印了《感恩教育读本》,免费发放给全县每一位师生,内容涵盖《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红诗、红歌、红色故事、感恩故事等。该读本被作为学校经典教育和感恩教育临时教材,进课堂、纳入教学常规。近年来,大部分学校都以“四项教育”活动为主题,结合地域文化等方面内容编写校本教材和地方教材。如县一中编写有《健康教育》;县二中编写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明读本);实验中学编写了《经典诵读》、《学生安全知识手册》;实验小学编写了《七彩童年》、《孝廉忠诚—廉洁故事读本》;新洲乡中心学校编写了《文明礼仪读本》;中峰镇、汇湾镇、泉溪镇、丰溪镇、向坝乡等学校都结合竹溪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等内容编写了地方教材。
3、因势利导,实行校家联动。师生在校学习“四项教育”活动内容是职责任务所在。学习后只需顺势推向家庭和社会,就可取得良好效果。为此,我们坚持做到“五进”,即进学生教材,进教师课堂,进社会活动,进家庭教育,进考评体系。在日常工作中要求达到“五有”,即有档案记录、有活动安排、有宣传氛围、有成果展示、有制度保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采取校家(企)联手、校村(企)联合、部门联动等途径,充分利用家长会、村委会、干部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对“四项教育”活动进行宣讲。全县完全小学以上的校长,每人带头联系一个村,办一个“四项教育”活动示范点,使“四项教育”活动在全县燎原。学校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请家长听《弟子规》专题讲座、评选表彰“书香家庭”等形式促进家校交流,鼓励家长参与经典诵读,进而影响改变家长日常行为习惯。
4、创新载体,实行活动拉动。从2012年开始在中小学师生中广泛开展了“国学大讲堂”活动。通过引导师生研读《弟子规》、《论语》、《诗经》、《孝经》等国学经典,在教师中培养一批宣讲骨干,在教育局机关设立中心讲堂,各学校设分讲堂,定期开办国学讲座;采取骨干教师引领普通教师,教师引领学生的办法,推广普及国学教育,提升师生文化素养。累计开办国学讲堂100余场次,覆盖了全县中心小学以上所有学校,县教育局中心讲堂举办讲座22场,现场听众达2500多人次,在全县上下营造了浓厚的研读国学、宣讲国学氛围。各学校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了“经典伴我行”读书讲座、诵读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各具特色的活动。县城关中学要求教师人人背诵、人人践行,以身示范带动学生受教育,针对学生特点,自编学生行为规范《三字经》来规范学生言行。县一中、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等学校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扎实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家规家训进校园”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全县各校充分发掘经典诵读的德育功能,创造性地将经典诵读融入体育、音乐和美术教学中,通过腰鼓、武术操、手抄报、诗朗诵、歌舞等多种载体,让学生更有效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落实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各学校将经典诵读作为课题进行研究,省级立项课题“经典诵读”课题研究成效显著,县教研室被评为省级经典诵读课题研究先进单位。
5、强化激励,实行典型推动。通过教育和引导,培植一批典型,强化激励措施,引导活动向纵深推进。2011年,组织评选五星教师(孝老爱亲星、敬业奉献星、学习创新星、勤奋守纪星、爱生如子星),五星学生(孝老敬师星、顽强拼搏星、悔过自新星、诚实守纪星、全面发展星),五星师生家庭(孝老敬亲星、兄弟和睦星、邻里互助星、诚实守信星、守法致富星)予以表彰。2013年,县教育局在中小学开展了以学生讲品德、教师讲师德、干部讲政德为主要内容的“三德”教育活动。通过在全县定期开展评选“美德少年”、“师德标兵”、“道德模范”活动,发现一批道德典型,为师生树立了身边的楷模;通过在学校开办“道德讲堂”,举行颁奖典礼、演讲赛、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教育活动,学习典型事迹,宣讲道德礼仪;通过在班级开展“十星评选”活动,用身边的人和事作为德育教材,激励学生争当标兵,实现了让每一所校园都有标兵、每一个班级都有先进、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典型的目标。其中,天宝乡中心学校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十心+十星”的德育教育新途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校的《“心星”相印》德育案例分别受到省、市、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表彰。通过典型引领,全县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央视一套、《湖北日报》等多家媒体聚焦“竹溪最美乡村教师”吕祥华、汪远海、吴作堂、郑建彬;边上学边照顾年老多病的爷爷奶奶的“美德学生”刘培君;重拾孝心、孝老爱亲的颜家海、谢爱华、郭东升;致富不忘回报乡亲的好人代表李孝芝等感人事迹。
6、知行合一,内化重在行动。“四项教育”活动重在行动,贵在坚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春风化雨,躬行当下才能产生最佳教育效果。为此,我们要求师生按照知行合一的要求,认真落实“读、讲、写、做、劝”五字诀:即要求学生每天回家把所学的经典教育等“四项教育”内容读给家长听;把领悟的道理讲给家长评;把参加“四项教育”活动的收获、体会记录下来,给父母、师长等写感恩书信;按照所学的思想道德规范,如孝道礼仪要求等做给家长看;对家长身上暴露出来的不良言行规劝家长变。这样每日、每周、每月长期坚持做下去,带动家长不断受教育。我们还统一印发了《我与家长共成长》学生假期道德实践作业,要求学校把每天给父母端茶盛饭、做家务、劝父母改掉坏毛病,每周给父母洗脚,每月给在外打工的父母、亲友写信等道德实践内容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感恩善举和成长感悟。活动开展以来,受到了全县师生及人民群众的真诚欢迎。学生在家庭,主动为父母长辈捶背、洗脚,每月给在外工作的父母(亲友)写信;在社会,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和“环保”、“城管”、“交警”等假日小分队,从规劝家人、邻里不文明行为做起,在改造自己的同时,改造家庭和社会。
四、“四项教育”活动取得的成果
通过学校德育推动群众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坚持方能见效的工作,因为领导的重视、师生支持、群众欢迎,实现了“行动在校园师生受教育,行动在家庭亲子受教育,行动在社区邻里受教育”的良好效果。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一致支持,使这项活动变成了全县干部群众的一致行动。2011年3月1日上午,县四家主要领导亲自研究,下午县人大、县政协分别召开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会,专题讨论“三教行动”推广问题。3月12日,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下发的《中共竹溪县委关于加强新时期群众教育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意见》,把教育局开展的“三教行动”写进了创新社会管理的文件,使“三教行动”变成了全县干部群众的一致行动。竹溪县委、县政府充分肯定,县教育局是县委群众思想教育的倡导者、先行者、丰富者和践行者。十堰市政府曾以《参阅件》的形式全文刊发《筑一条学校德育直通社会教育的高速路——竹溪县“三带”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向全市推介这一做法。
二是师生由衷欢迎、积极参与,使师生们的心灵及言行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6年前,带着几分冲动,祖籍山东东平的郑建彬,报名到竹溪资教,并极力说服曾患白血病的女友赵红侠一起前往。6年间,走与留的分歧差点让他们劳燕分飞。在《弟子规》“恩欲报,怨欲忘,报欲短,报恩长”的影响下,他从英国考察归来后,仍然说服妻子,继续留在新洲乡教书。6年间,他们从情侣变成夫妻;6年间,他们开启了大山深处孩子封闭胆怯的心扉,带活了学校,为学校和个人带来诸多荣誉……
蒋家堰镇小坝子小学教师颜家海,因小时患脊柱炎腰不能伸直,一直埋怨父母没及时医治,对父母很少关照,甚至搬离父母住进城里。学校开展“四项教育”活动后,他主动搬回老家和父母一起住,而且给父亲洗头、洗澡、喂药。他说:“是《弟子规》唤醒了我,我要用行动弥补过去,让父母晚年活得开心快乐。”
蒋家堰镇中心学校学生李爽,父亲和二叔家因为边界发生了矛盾,时常吵架。2010年,二叔没和她家商量就在她家房前的空地上建起了新房,妈妈就经常找茬和他们吵架。后来二叔干脆在屋后建了一堵高高的围墙,把两家彻底的分开。从此,兄弟两家真的成了“仇人”。李爽回家教父母学习《弟子规》,当读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时,就想劝两家人和睦相处。于是,她与二叔家上五年级的弟弟商量,各自劝劝自己的父母,一段时间后,兄弟两家不再吵架了,二叔也主动把围墙拆了。
三是群众热情赞赏、积极配合,使师生家庭和社会风气正在发生良好的变化。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带动一方社会,引领社会风气不断好转。县河镇大路沟村村民明安林盖房时,挖屋基挖断了通往邻居明昌平家的路,当时两家为赔偿问题,闹到了村委会,心结一直未解。在县河镇中心学校读书的儿子明道骏,回家和他一起学习《弟子规》,当他学到“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时,想起了与邻居的矛盾。于是,他主动到明昌平家,真诚道歉,并出资300元将路基填起来,还承诺等自家新房盖好后再帮他们把路硬化,两家人之间的心结顿时化解。建房时,明昌平还主动跑去帮工。
65岁的李孝芝,从向坝乡政府退休后,成立了轿顶山煤业有限公司。沐浴着党恩,享受着幸福的他,在“四项教育”活动中,主动与学校师生同学经典。他多次到向坝乡中心学校给师生上感恩课,结合亲身经历和读书体会,劝诫学生要及时行孝,知恩图报,反哺社会。先后出资20多万元,改善全乡学校办学条件,投入资金30多万元,建立教师教学奖励基金和优秀学生助学基金,对该乡双桥籍考上二本以上大学的学生,每年分别资助5千至1万元。
五、深化“四项教育”活动的工作思路
近年来,我们把“四项教育”活动与学校常规教学有机结合,立足校内扎实让师生受教育,面向校外依托学生向家庭辐射教育,做到了不加重、亦不影响学生课业,实现了德育教育的实对实,防止了形式上的大而空,从学校突破,以学生为抓手的一条学校德育通向社会教育的高速路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要建立此项活动的长效机制,防止注重短期效应,时紧时松,就会前功尽弃,必须持之以恒的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014年12月25日至26日,县教育局局长郑传宝在县实验中学、长安学校等地专题调研德育工作。他对新学期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下一步,我们计划进一步深化“四项教育”活动,将此项活动拓展为以安全教育、经典教育、感恩教育、文明教育、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五项教育”活动。继续念好“读、讲、写、做、劝”五字诀,打好“组合拳”。坚持做到“五进”,即进学生教材,进教师课堂,进社会活动,进家庭教育,进考评体系。在日常工作中要达到“五有”,即有档案记录、有活动安排、有宣传氛围、有成果展示、有制度保障。为抓好此项活动我们将在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二是在创新思路上下功夫,结合实际,创造性抓好这项工作,创新思路,创新办法,做到常抓常新;三是在打造特色上下功夫,努力将“五项教育”活动打造成为竹溪独特的德育工作品牌;四是在取得实效上下功夫,不搞形式主义,通过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让师生、家庭和社会在活动中都得到实惠;五是在健全机制上下功夫,用机制作保障,将学校德育教育不断推向深入,全面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