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推进“双回归”工程工作纪实
1月31日,武汉十堰商会竹溪分会在汉成立,近200名在汉创业的竹溪籍企业家共庆这一盛事。原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熊吉平,原中南民族学院校长雷兆海,原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文鑫等一批竹溪籍知名人士通过不同形式向商会成立表示祝贺……浓浓的乡情架起了情感连接的桥梁,融洽的气氛促成了投资意向的酝酿。
近年来,竹溪县大力实施“双回归”工程,通过乡情感召、项目招商和政策激励等方式,积极引导和吸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农村实用人才回归家乡,投资兴业,支持家乡建设,形成了人才回归、技术回乡、项目回移、资金回流、信息回馈的良好态势。
乡情感召架起人才“回归桥”
“家乡还有许多有困难的人,迫切需要我们每个出门在外的人去帮助。我是农民家庭出生的儿子,我想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家乡那些急需需要帮助的人们。”海南三亚凤凰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宪云是这样说的,更是抱着感恩的心,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修学校、建索桥、设基金、印读本……据不完全统计,仅近几年来,他就为家乡教育和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累计捐赠资金过千万元。
在该县,像曾宪云这样外出创业成功的人士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该县常年在外务工和创业人员超过8万人,其中个人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创业成功人士达2000余人。
为吸引这些成功人士回乡创业,该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巧打“亲情牌”,以乡情为纽带,开展县乡村“三级联动助回归”行动,架起了一座座回归的“桥梁”。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回归办”,并依托县工商业联合会、竹溪商会和流动党支部,先后在北京、武汉、深圳等地,组织举办项目招商洽谈会,吸引在外创业能人回归投资兴业;各乡镇坚持走出去,与在外成功人才交朋友,推介发展项目,积极邀请在外人才回乡看变化,共议家乡发展大计;各村利用春节、清明等人才返乡时节,组织开展“走进美丽家园”、“乡里乡亲话乡情”活动,为“迎回归创新业”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项目招商打造人才“创业港”
锂离子电池、数码高清摄像头、纳米碳酸钙、光伏发电……走进竹溪县金铜岭科技工业园区,一个个科技项目让人惊喜。
竹溪鸿亨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显力、湖北力莱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立平、湖北满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贺超……一艘艘能人“回归帆”使人振奋。
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生产项目正式落户、人福生物科技产业园正式投产、梅子贡中药材提取生产线正式运行、大明物流农贸广场建设完工……一张张重点项目建设“成绩单”令人鼓舞。
近年来,该县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实际,紧紧围绕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建设生态宜居文明县城、山水旅游园林县城、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四个定位”的工作要求,筛选确定重点招商项目,建立重点项目库,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组建招商小分队外出招商、节会招商、以商招商、亲情招商、驻点招商等招商方式,扩大竹溪优势资源的知名度,探索建立了“人才+资金+项目+服务”的招商模式,生物医药、农特产品加工、商贸旅游、城市建设、电子科技等领域60多个重大项目相继落户该县。
同时,针对大批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和外出务工人员信息源广、传递快等特点,该县回归办组织开展了“我为家乡提供一条有价值信息”和“引一个项目”主题活动。据统计,仅2014年,全县外出成功人士为家乡提供就业信息900余条,提供就业岗位3500多人次,提供致富信息1800多条,招商信息300多条,全县共招商引资41.1亿元,与去年同期增长67.1%。
政策激励扬起人才“事业帆”
投资难、融资难、创新难、盈利难、落地难以及创业平台困扰之忧、公司组建困扰之忧、子女就学困扰之忧、项目办理困扰之忧、生活安居困扰之忧这“五难五忧”,是人才回归创业过程中最容易遇到的共性问题。
为此,该县先后出台了《回乡创业暂行办法》、《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制定了“三优两免一简”优惠政策,推出了促进全民创业措施“二十条”。同时,县回归办建立了“信息库”,共采集、完善竹溪籍在外地成功创业人士相关信息1600多人次,为有影响力、投资规模大的人士还建立了专门的个人创业档案。“我们能想到的,县委、县政府已经为我们办好了,我们没想到的,也为我们想好了。有这么好的发展环境,我们对做大做强企业充满信心。”谈及回乡创业感受,竹溪县天翔茧丝生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彩霞如是说。
在该县的基层党组织中,还有这样一支生力军,他们懂经营、会管理、有资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活跃在新农村建设的战场,带领乡亲们一步步走上共富之路。
踩新桥村在外创业青年万克军加入党组织后,主动返乡投资成立了竹溪鑫盛物贸有限公司,吸引邻村300多名富余劳力实现了“门口就业”。2012年村支部改选,他高票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该村多次荣获市县表彰。对有着丰富基层工作经验、深得群众信任的退休干部,该县采取适当的方式返聘到村担任主职干部。2013年,县委对历任几届村“两委”工作受阻的洞沟河村、关垭子村和枫树岭村,集中返聘了3名退休干部到村兼任“第一书记”。通过返聘干部的积极工作,彻底扭转了几个村管理被动的局面。
“把农村优秀人才发展成党员,把农村党员培养成村干部”、“返聘退休干部到村任职”是该县实施“双回归”工程的又一系列重要举措。2014年,全县共培养了58名外出务工青年加入了党组织,其中38人已纳入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返聘40余名退休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有效地加强了后进村整治工作。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