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网友“探营中医院”?:大医精诚润桑梓

时间:2015-01-19 09:11:24      字体:  打印  播放
——记县中医院党支部副书记、主治医师杨广智
记者胡雪丽
编者按:搬迁到新址的县中医院,布局合理、环境优雅、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极大改善了百姓就医环境。1114日,竹溪新闻网组织新闻记者、网友集中开展了“探营中医院”活动,并举办“探营中医院”摄影、征文有奖征集活动,以促进中医文化发展,展示特色医疗技术,挖掘中医人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推动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本网特开设网友“探营中医院”专题,集中展示新闻记者和网友的摄影和征文作品,敬请关注。

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他努力学习,发奋图强;面对患者的痛苦,他想着的是患者的渴望;面对患者的求助,他总是用美妙的语言为其带去福音和希望。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使其受到县内外众多患者的赞誉。他就是县中医院党支部副书记、主治医师、湖北省中药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十堰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杨广智。
14日,记者来到县中医院三楼名医堂采访了杨广智。

“选择医学,就选择了一条永无止境的学习之路,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积累深厚的理论知识,才能在临床道路上走得稳健和踏实。”
1965年出生于兵营镇明家梁村的杨广智,其父亲杨福华是小有名气的医生,自小受父亲从医之术耳濡目染的杨广智,在家庭经济有限的情况下,励精图治,立志要成为像父亲一样有名的中医师。
1984年,在一家人省吃俭用下,杨广智的父亲将其送到县卫校学习半年后,恐医学理论知识浅薄,又送至湖北中医学院学习。次年7月,从医学院毕业后,杨广智不顾山区工作条件艰苦,坚持来到兵营镇白沙卫生所从事临床医疗工作。
选择医学,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积累深厚理论知识,才能在临床道路上走得稳健和踏实。来到白沙卫生所后,为了尽可能的满足山区人民的需要,杨广智将休息时间全部用来读书,努力提高业务能力。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加之平日里父亲的悉心教导,使得杨广智在临床医疗技术水平上得到不断提高。
1987年,汇湾镇周家湾村的一名周姓患者,被一家医院误诊为胃癌,病情日复加重。在一位兵营朋友的介绍下,该周姓患者的家人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其用木架抬去兵营杨广智所在的卫生所。杨广智开始按书上所说,以西药疗之,但效果甚微,病人除喝粥汤外,每沾辛辣食物病情便复发如始。
“西药效果欠佳,中药是否能有效果呢?”杨广智决定用中药一试。他结合自己所学的理念知识,再根据周姓患者的身体状况,调整处方用药量。三副中药后,周姓患者全身疼痛感消失,两星期后,便痊愈出院,以后20年里该病再没复发过。
因理论知识深厚,临床水平不断提高,在基层的二十年中,杨广智先后被安排到天宝、汇湾、丰溪等乡镇主持乡镇卫生工作,每到一乡镇,其所管理的医疗卫生事业皆取得显著成绩,受到各地老百姓的广泛称赞。

“医生要用精湛的医疗技术,想方设法为病人治病疗疾,这应是每一个学医者最终目的。”
1999年冬,杨广智在天宝当值班副院长时,偶碰一村支书为其父买药,杨广智顺手接过村支书手中的药方,在询问病情中,杨广智告诉村支书,处方开的药效果不大,常吃虽有效,但终究治标不治本。因当时杨广智才到天宝当值不久,很多人并不信任他的医术。但看在杨广智说的有理有据的份上,村支书便请杨广智到家里对其父进行诊断。
来到家中,杨广智看到一70多岁老爷子瘫痪在床,不省人事,在经过诊断后,杨广智便告诉村支书,其父是“中风”之病,只要住院喝几副他开的中药病便会好起来。考虑到村支书的家离诊所路较远,老爷子又上了岁数,杨广智便每天抽出休息时间到家里给老爷子治疗。后经三副中药调理,老爷子便苏醒过来,并恢复了意识。随后,杨广智又根据老爷子的身体状况,逐日调整药量,不到半个月,老爷子便能站起来扶墙缓步行走,经过调理和修养,最后能下地劳动了,家人甚为感动。
“村支书父亲的顽固疾病,被一名新来的医生治愈”的消息不胫而走。此后,各乡镇只要知道杨广智的邻里乡亲,一有大病小痛便来找他。
2004年,丰溪一病人,头疼厉害,持续反复发作10年,在当地治疗却没多大疗效,便慕名拜访杨广智。杨广智细心诊断后,喝完三副中药,病痊愈。病者家属喜极而泣,“我这病到其他大医院花了几千元都没有效果,到杨医生这儿没花到100元就好,真是名副其实的好中医。”该病人头疼之病直到现在从未复发过。
从兵营到天宝,从天宝到汇湾然后到丰溪,最后调到中医院。辗转三十年中,杨广智掌握了丰富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经验,对常见病和多发病能熟练处之,运用中医药治疗内科、儿科、妇科、皮肤及男性常见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精湛的医术,为慕名前来寻他看病的人解除了痛苦。

“做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水平、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有视病人如亲人的良好医德。”
1988年的寒冬,汇湾镇周家湾村一小孩,持续两天高烧,家人因心存迷信,疑被鬼魔缠身,便借火枪放于床头且昼夜烧香禀告,病情不仅丝毫未见好转且还明显加重。在小孩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家人便连夜奔赴杨广智家中,恳请其为儿诊疗。因当时乡镇卫生所条件较差,人员配备非常紧张,当时杨广智所在诊所只有他一人,一边是需要看护照料的一老年病人,一边心急如焚的病患者父亲,如何办是好?考虑到住院老人病情已转好,且是夜晚,只要不打扰病人休息且赶在天亮之前回来便是,在再三考虑下,杨广智便骑着自行车,根据病人家属所提供的地址,打着手电筒,趟过一条冰冷的小河,一路来到30里路外的患者家中。在经过仔细诊断后,杨广智发现该小孩是患重度感冒。于是,根据孩子的病情状况,杨广智给其打了两针,半小时后,昏迷中的小孩便苏醒过来,后连开三副药服后,气色甚好。
杨广智视病人如亲人,处处为病人着想,急病人所难,帮病人所需的良好医德让他的名字享誉县内外。用病人的话说,“能结识到这么好一名好中医,是我们的福分。”
兵营老家一病人,因对杨广智的医术佩服得五体投地,无论是家里的父母、子女生病,还是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生病,他都第一个推荐到老杨这里。看病仔细,且对症下药,收费又不高,疗效好,何愁之有。
丰溪几个病友,因为家庭、工作原因,而搬离外地,只要家里有大人小孩生病,便打电话咨询杨广智,杨广智不仅为他们解惑释疑,还认真开出药方,以短信的方式无偿发给对方,让远离家乡的人心里暖意阵阵。
采访结束时,几近下班,记者看到,名医堂杨广智的办公室里又来了很多等待其看病的老百姓。我们知道,这个中午,杨广智又要在办公室忙碌的度过……

记者手记:“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获得再多的荣誉也比不上老百姓的赞誉。”大医精诚润桑梓,杏林春暖满溪城,从医三十年来,杨广智用奋发图强、爱岗敬业的精神,用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努力践行着全心全意为家乡人民服务的思想,展示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伟大情怀,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