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搬迁到新址的县中医院,布局合理、环境优雅、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极大改善了百姓就医环境。11月14日,竹溪新闻网组织新闻记者、网友集中开展了“探营中医院”活动,并举办“探营中医院”摄影、征文有奖征集活动,以促进中医文化发展,展示特色医疗技术,挖掘中医人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推动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本网特开设网友“探营中医院”专题,集中展示新闻记者和网友的摄影和征文作品,敬请关注。
孟正圣
秦巴山下,在鄂陕大道与竹溪广场公园之间近三十亩的空间里,县中医院的门诊大楼与住院部大楼拔地而起。这两座高楼犹如太极两仪,成为鄂、陕、渝三省市边陲重镇医疗行业的新地标。
门诊大楼大厅,气势恢宏,充满中医特色和中国文化魅力。四个粗大的红色圆柱,撑起两层楼高的大厅,花窗镂空的实木吊顶,与四盏杏黄色的圆灯,给人久违的民族气派,显得异常亲切与温馨。二楼镂空的花窗似的栏杆,与吊顶浑然一体,人们从大厅上二楼,给人庭院信步之感,犹如徜徉在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之中。左右两侧,是古铜色的浮雕。分别是人物,典籍文字。医圣张仲景的雕像特别显眼,体现中医之要的望、闻、问、切散落有致地分布在浮雕之间。其他医书圣典的点睛摘录,或篆或楷不一而足。
后面的住院部大楼,与此呼应相得益彰。从名医堂木质弧形镂空的朱色圆门到各楼层木制的标识牌,从先进的仪器设备到楼道间的病人扶手,无不彰显深厚的人文关怀。
这是中医院的第二次华丽转身,这是鄂、陕、渝三地人民的福音,这是大医精诚济苍生的腾挪用武之地。
李代辛 摄影
龚世军 摄影
一
中医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从张仲景、华佗、孙思邈到李时珍,一部部优秀典籍,一代代中医名家,都为我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丰富了灿烂的中医文化。
我县也是中医辈出的地方。解放前有詹云、颜克荣、颜铭、刘成哲四大名医;解放后有颜少丹、王荣山、刘松如、黄骥、黄驯、黄骏、颜伯英等名医。现在获得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等高级中医职称的有郑传华、贺茂华、雷兆明、孙波、高岚、杨明菊、杨广智等,其中当以郑传华为代表,他是十堰市唯一进入第三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项目成员,全国吸纳成员仅511人。其中湖北省占20人,仅武汉市就拥有13人。整个十堰地区才一人,可见其金贵。
话说,当年名医颜铭给一个财主的四岁儿子看病,他见孩子病歪歪的,把脉也不见有其他病症,便确诊为“相思病”。众人不解,先生解释说,相思病,是对人对物的一种强烈的依赖感。在颜铭的启发下,带孩子的奶妈才想起前不久孩子把一个砸核桃的小银锤锤儿掉到水井里去了。
财主请了十几名壮汉,一桶接一桶地把井水挑干,终于在井底淤泥中找到银锤锤儿。孩子见到银锤锤儿,恹恹欲睡的双眼,即刻明亮起来,不久便愈,活蹦乱跳。原来奶妈经常用小银锤锤儿给孩子砸核桃吃,孩子也经常看经常玩,日久生情,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的缘故。
颜铭,清?光绪五年出生。医德高尚,为人耿直,善用党参,自嘲“颜党参”。《竹溪县志》载:“铭先生在解放前治病,对于药店以伪代真,以劣充优,短斤少两,唯利是图的不道德行为,总是深恶痛绝。鉴于此,每于处方签上批注‘各味另包’以便捡识药物真伪。”先生在谢世的前一天,就诊治愈了左溪农民王纪余的肺病,处方至今保存。先生高尚的医德与传奇故事,至今流传乡里。
出身中医世家的颜少丹,是颜克荣三公子。他天资聪颖,潜心研读岐黄,是我县最著名的中医之一。县志载,建国初,南山地区梅毒严重,少丹自创“三仙丹”,传授给卫校老师,再指导学生制出大量成品,亲帅180人医疗队,深入梅毒病区,统一使用“三仙丹”进行治疗,梅毒病得到有效控制,并出乎意料地控制了疥疮的流行。
新中国成立之时,颜少丹就接掌了颜氏“恒丰正”药铺。他深得中医真谛,制方严谨,颇具匠心。用药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力避过于苦寒、辛热的中药,先生还经常品尝药物滋味。唐?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少丹有一颗感同身受的心,可谓是用药精微的苍生大医。
“文革”期间,他也要接受“改造”。相传安康地区某司令员,三月不进汤米,靠喝葡萄糖维持生命,先后在西安、武汉,遍延名医,均无起色。后再汉访到竹溪名医颜少丹,经时任县委书记的王锦奎批准,少丹起方用药,只一副下肚,上吐下泻。原来几个月前司令员一不小心,将一汤圆哽到胃里,积食日久之故。于是少丹,在荆襄三秦之地,声名日盛。
1976年2月28日晚,颜少丹出诊西关刘家,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溘然长逝。数百名干部职工、居民和家乡父老,含泪为他送葬。
解放初期,竹溪分东、西两乡,官方医务人员共11人。医务工作人员多为吸收各药铺老板。颜少丹、王荣山为西区负责人,刘松如为东区负责人。刘松如之子刘骥群承家传医术,任职水坪,开办县河医院五处,到最边远的富溪河从医。刘骥群开山弟子曾业文,阎坝人,师从多年后参军,退伍时要求到富溪跟随其师,继续学医,时县缺乏管理人才,到县药材公司负责。闻名于外的竹溪制药厂,为其所开创。那是一个药真价廉的制药厂,后曾退休,药厂破产。当时水坪最著名的中医有陈隆庆、陈隆燮两兄弟。1955年,县医院正式成立中医门诊部,吸纳名医颜少丹和陈隆庆。1961年,县委行文确定颜少丹、王荣山、付之陶等10人生活上享受高级知识分子待遇。县政府确定老中医陈隆庆、夏仲午、梁复生等每月享受粮、肉、豆各三斤的特殊待遇。同年,政府决定颜少丹与县长崔一民一起吃中灶。黄龙东沟王明星八十年代中期在县医院任职,也是一代名医。听说喝酒时被人用酒醉花所害,后饮酒就精神失常。尽管这样,还经常有人向他求医问药。
葛晶荣 摄影
二
自颜少丹之后,又有“三黄”兄弟名声鹊起。黄骥为县中医院第一任院长,其弟黄驯,为少丹之婿,坐镇二门诊部。
黄骥卸任后,贺茂华掌勺中医院,是境内知名中医。
现中医院副院长郑传华,是全国知名的中医专家。他89年分到中医院,是竹溪县第一个分配到卫生系统的本科生,他见证了中医院的两次华丽转身。
据中医院相关数据记载,主任医师郑传华坐诊中医院,每年仅处方就有一万四五千份,而竹溪县城也才十来万人口。他二十几年如一日,其仁心医术,造福了多少苍生。
张先生,42岁,广东小榄某学校教师。头发片状脱落1年有余。经多家医院检查各种指标均无异常,先后用多种内服、外用药物治疗无均无疗效。接诊头发脱落面积超过80%。脱发区头皮光亮。身为教师,登台讲授,以光头示人,苦不堪言。诊断为斑秃,民间俗称鬼剃头。郑传华认为脾肾不足,气血瘀滞所致。治疗以补肾健脾,益气活血为法。用何首乌、 黑芝麻、熟地等药共研细未为丸,日服三次。四月之后,头发乌黑浓密,完全长好了。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通常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不能治疗危急重症,多数中医对危急重症也是望而却步,主任医师郑传华却成功地使病危患者起死回生。
吴志贵,64岁,蒋家堰镇土城子村2组人。全身皮肤色黑晦暗,大肉已脱,形容枯蒿。双肺痰鸣,碌碌有声,却无力咳嗽,呼吸孱弱无力。因反复咳嗽,痰动则气促30余年,病情加重伴发热,于 2014年2月8日入住中医院ICU病房。
胸片意见:慢阻肺并双侧肺感染性病变。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并感染;慢性呼吸衰弱;多器官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入院后治疗3天,病情及各项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好转,家属因家庭困难,恐人财两空,选择放弃治疗,患者家属按医疗常规履行各种签字手续后,办理出院手续。郑传华听说后不忍其坐以待毙,为其开中药3付,让其回家后服之,以慰不忍之心。
病人回家服药后病情好转,已经能咳嗽,咳出痰来。并能进食稀粥。病人家属于山穷水尽的绝望之处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于是又来中医院办理入院手续。在郑传华医生精心诊治下,吴志贵不久康复出院。
两个月后随访,吴志贵体能状态已经恢复到病前水平,生活能够自理并能从事简单的家务劳动。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前院长黄骥、贺茂华,还是现在的副院长郑传华、雷兆明,只要是医术高明,功底深厚的中医,都是满面红光,举止儒雅之人,就像得道的大德高僧一样,修为愈高愈加慈悲祥和。
副主任医师雷兆明,卫生部“113”急症学科带头人。“113”工程,就是全国一百名国家级学科带头人、一千名省级学科带头人、三千名县级学科带头人的工程,中医院孙波、高岚均在其中。我专门拜访了雷医生两次都未能一谈,一次是忙于招聘考试,一次是周六查房。尽管院务繁忙,但是他的医德医术却有口皆碑的。
关某,女,75岁,家住龙坝镇。双手颤抖不停六年,在家不能洗衣、切菜做家务,甚至连吃饭、喝水都困难,自己痛苦异常,家人也非常着急。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看过多名医生效果不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几欲自尽。在雷医生的精心调养下,经过一年半中西医结合系统的诊疗,症状消失,生活劳作自如,精神容颜俱佳。
颜某,男,36岁,城关镇人,患返流性食道炎二年,反复发作不愈,自觉心烧、倒酸水,每晚两三点钟加重,难受的要命。在某西医院服用几千元的西药无效,经过雷医生的中药汤剂、丸剂系统调治,半年后完全痊愈,至今五年没有复发。
中医院重点科室有针灸康复科、骨伤科、肝胆科等,像重症科严文军、外科戴敬义、内科李茂海、口腔科熊吉美医生,都是学科骨干与带头人,他们的医德医术、为人还是名气都是县内同行中的翘楚。由于本人对医疗卫生不甚了解,还有许多为人们敬仰的大家未能记述,我除了万分崇敬之外,还深表歉意。
三
小荷青青菖蒲苍,沽酒买肉包雄黄。艾叶飘香车前子,好接姑婿过端阳。
榴花朵朵五月红,枇杷累累杏子黄。农家小院常相聚,红蔊轻酌蒜泥香。
这两首名叫《端午》的小诗,是我今年端午节写的。妻子的娘家,那里山清水秀,古风犹存。家家户户,割艾蒿,插菖蒲。感触颇深,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乡村。
我把小诗挂在微信里,中医院二门诊部主任魏伟看到了说,诗写得好,而且还有中医中药味。我不知道有没有中医中药味,只知道“红蔊轻酌蒜泥香”淳朴亲切,只知道王老吉跟我们这儿用车前子熬水加红糖一样,只知道在田埂山边,稍一转悠,就可以找到很多诸如艾叶菖蒲车前子之类的东西。
什么叫中药材资源丰富,我想大概就是这样吧。
身处秦巴山区的人们,从小就跟这些东西打交道,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怀有深厚感情的原因之一。正因为有这个客观基础,我县的中医事业才得以迅速发展。
我们可以想象,1986年的春天,被别人做工作戴上竹溪县中医院院长官帽的黄骥老中医,是如何蹒跚地走在老广场(现在十字街新合作的位置)到卫生学校(现在的新桥头)路上的。一个搬运公司老职工见了黄骥问:“老哥,你干什么呀,这么大一夜了?”
“呵呵,刚跟卫校借了两间教室,明天我们医院要开业呢!”这是黄骥老先生洪钟大吕的声音,充满了一位老中医的底气与底蕴。
这个声音,久久回荡着,打破了竹溪城深夜的宁静。
一切从零开始。中医人凭着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和执着,硬是用坚实的臂膀托起了竹溪中医事业这片天。
1990年,中医院搬到建设路。在这里,中医院得到长足的发展。它已成为一所中医特色显著、现代医技功能全面、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的现代综合性中医院。由于技术过硬,服务质量好,北京、陕西、重庆、武汉等外地患者也纷纷慕名而来。医院先后被授予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二级优秀中医医院、湖北省二级甲等示范中医医院以及最佳文明单位、百姓放心医院、价格诚信单位、消费者满意单位、十堰市“十佳急救站”等荣誉称号。
搬迁到新址的县中医院,环境优雅、风格独特、设备一流、功能齐全,极大改善了百姓就医环境。医院倡导中医“精、诚、仁、和”的核心价值,突出中医特色,吸收现代科技,弘扬中医文化,是鄂、陕、渝三省市边陲的现代化中医院。
中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一个台阶,中医人砥砺奋进,共同铸就“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的品牌。在华丽的转身之中,唯一不变的是苍生大医的情怀。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