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有关讲话感想
王先奎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这部著作,辑录了习近平总书记2002年至2006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的重要报告、讲话、文章和批示。其中,2003年12月30日,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对“群众利益无小事”、“心无百姓莫为官”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精辟论述,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群众观。在当前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学习这个讲话,感触很深,启发很大,在此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群众利益无小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是胡锦涛同志2003年“七一讲话”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他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习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对这个观点的深刻内涵作了进一步深化,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一是要站在国家、集体的层面和高度看待群众的事情;二是还要站在群众的角度看待群众的事情;三是解决不好群众的事情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从国家层面看,群众的“小事”事关国家、集体“肌体”健康,那么,群众的“小事”当然就不是小事了;从群众的角度看,群众身在最基层,身边除了琐事、平常事,还能有其他什么事?因此,群众的琐事、平常事就是群众身边实实在在的大事、要事、急事、难事;对群众的事情解决不好,会影响到群众的情绪和生产生活,群众的情绪和生产生活都受到了影响,那群众的利益还能不受影响?因此,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没有一件是小事。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社会基础。习总书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群众观,深刻阐明了“民为帮本、本固帮宁”的大道理。联系价格工作实际,从老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到群众看病、子女上学;从稳价惠民政策的落实,到价调价控、涉农收费清理等等。这些事情无不牵动群众的生产生活,无不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无不是群众身边的大事、要事、急事。如何抓民生之本、解民生之急、排民生之忧,值得我们认真思考。通过学习领悟习总书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群众观,我们深感责任更重、压力更大,落实稳价安民政策,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
“心无百姓莫为官”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说:“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的疾苦为已任”。“以百姓疾苦为已任”就是要把关心群众疾苦作为第一责任,做到这一点,对老百姓就要有同情心,有真感情。有同情心,才能为老百姓着想,才能了解老百姓的疾苦;有真感情,才能担负为人民群众办事的职责。习总书记在讲话中逐一列举了范仲淹、郑板桥、杜甫、于谦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这些民忧而忧、民乐而乐的先贤,为官清廉,体恤民情,在今天仍然值得学习和推崇。没有他们那种亲民忧民帮民的博大情怀和经世治乱的理想抱负,为官想有所作为就是一句空话。所以,习总书记说“心无百姓莫为官”。
“心无百姓莫为官”的群众观,我理解有两重意思:一是对老百姓没有同情心,做不了官、做不成官、不要做官;二是心里对老百姓没有真实感情,做不了事、做不成事、不要做事。感情是检验党群干群关系的试金石。在当前践行群众路线过程中,深入群众、探访民情、端正已身、与民亲近,身体力行、为民谋利,其关键就是要培养对人民群众浓厚的感情。对人民群众有同情心,对老百姓的疾苦就不会视而不见;对人民群众有浓厚的感情,为民谋利就能落到实处。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在这段讲话最后,习总书记说:“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与这一句相关联还有一句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要成就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要解决难事必须从容易的做起。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群众观,告诉我们做大事必从小事入手。其实,小事和大事都是相对的,大事往往寓于小事之中,不抓具体小事,大事也无从谈起。小事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对待群众的事情,要有重视小事的态度、关注细节的认识、真抓小事的作风、抓实小事的精神,把小事做细做透,“细中见精”、“小中见大”。我们有些人对群众身边的小事看不上,有极少数干部只想做“大事”,明白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道理,只要立足真心、倾注真情,顺民心、解民忧、惠民生,抓实做细群众身边的每件小事,就一定能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习总书记这个讲话篇幅不长,语言平实,逻辑严谨,内涵深刻。告诉我们:群众的事都是大事,对群众要有感情,千万莫把群众的小事不当回事。要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群众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学习不精、理解不深,不妥和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