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县域教育质量升级版
通讯员 王海波 陈龙兵 魏祖成
7月8日,中考成绩揭晓,竹溪县兵营中学中考综合排名由去年的第16名提升到第4名。“兵营中学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是县实验中学优秀‘启明星’团队的带动和学校自身不懈努力的结果。”竹溪县教育局副局长周跃忠说。近年来,为破解县域教育质量不均衡的问题,竹溪县教育局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在全县各校实施以强带弱的连片教研及教学管理模式,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倾力打造县域教育质量升级版,实现了城乡教育质量一体化。
特色教研为教学质量提升“造血”
5月22日,泉溪镇中心学校一行7人在校长的带领下,到天宝中心学校进行了交流互动,两校就教学管理问题、区域教研活动、骨干教师走教等话题交换了意见。这是竹溪县实施校际间联手,促进区域教学管理均衡发展的新举措。
竹溪县为切实解决城区、乡镇、乡村三级学校之间教学质量不均衡问题,实施了“整体联动、区域联片、校际联手、教研联合”的教学管理“四联模式”。建立了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城乡学校教学管理干部轮岗交流和乡镇之间骨干教师走教机制,破解了学校师资配置、教学教研的瓶颈。
竹溪县教育局根据教学和区域实际,将全县15个乡镇和4所县直中小学划分为五个教学协作区,组织实施“联手备课、联片教研、联校监测”的“三联”教学活动。探索推行“城乡互动、片区联动、校际合动”的城乡教学“三动”机制。协作区学校的教学管理实现了“五统一”,即统一教学常规管理、统一教学资源、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考试评价、统一组织教科研活动。
为培养一批教学骨干教师,发挥其引领作用,开展了“培训工程”、“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活动,通过创建“名师工作室”和师徒“结对帮扶”活动,帮助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以强带弱的连片教研及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了薄弱学校从靠他校“输血”到提高本校“造血”功能的转变,在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彰显。
课堂改革为教育内涵发展“增氧”
“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就会充满活力,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学得轻松、踏实,这就是课改的魅力。”竹溪县天宝乡中心学校校长万国斌说。6月25日,该校“三疑三探”课堂改革经验在《湖北教育科学》杂志上集结发表,这是该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新成果。
自2010年起,竹溪县教育局按照“一校一特色、一科一教法、一师一风格”的总体目标和“全面推开、典型引路、重点突破”的基本思路,制定了《中小学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成立了推进课程改革的领导小组,对全县各学校推进课程改革的情况进行了跟踪指导。在全县各校征集优秀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县实验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的课堂教学模式、县城关中学“四环式” 的高效课堂模式、县实验小学生本理念下的阳光课堂“四步式”教学模式、天宝乡中心学校“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改革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全县共申报立项省市级课题66个,有38个课题已完成了预定的研究程序,省级立项课题“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课对接”的研究成果丰硕,竹溪县教研室被评为省级经典诵读课题研究先进单位。
搭建科研平台,县教育局先后选派100多名骨干教师和校长赴外省市课改名校参观研修。通过开展“四优”竞赛、教师“技能大赛”、课堂教学“定等评价”、“同课异构”、举办校长“课改论坛”,召开课改现场推进会,建立城乡学校捆绑式结对帮扶等多种活动,有效带动了薄弱区域、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建设,三年来有36位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素质教育为学生幸福成长“补钙”
“倡导阳光体艺,开展第二课堂,落实快乐阅读,让学生舒展生命,张扬个性,把学校变成了孩子们十分留恋的乐园。”7月2日,在竹溪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上,督导组对新洲乡中心学校的学生素质教育给予充分肯定。
大力倡导“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在全县各学校坚持开展“三操”(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和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竹溪县实验小学以课间活动为载体,积极创建活力课间;水坪镇中心小学大课间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一边做操一边背诵《弟子规》、《千字文》等国学经典;城关中学坚持“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打造魅力大课间。
丰富的“第二课堂”是学生个性张扬和发展的平台。各学校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走在校园里,有嘹亮的歌声,激烈的篮球活动,优美的舞蹈,花样繁多的跳绳,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们兴致勃勃,灿烂的笑容写满了快乐和自信。“综合+特长”的素质教育模式,已在全县各学校全面推开。
开展“经典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幸福成长扬帆。各学校充分发掘经典诵读的德育功能,创造性地将经典诵读融入到体育、音乐和美术教学中,通过腰鼓、武术操、手抄报、诗朗诵、歌舞等多种载体,让学生更有效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
竹溪县以特色活动为引领,以快乐学习为宗旨,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升。逐步形成了一批“阳光校园”、“快乐校园”、“艺术校园”、“书香校园”和“科技校园”。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