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攀比对照检查材料“修改次数”是形式主义心态

时间:2014-07-08 09:08:36      字体:  打印  播放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笔者发现一些领导干部在撰写“四风”问题清单、批评意见清单和对照检查材料时,过分的强调修改的次数,如“对照检查材料我至少修改了20次,你修改了几次?”,“批评意见我修改了15次”,一些工作总结、汇报材料中也自是得意地写明“截至目前,已经完成28稿……”等等。诸如此类,过分在意、强调和攀比“修改次数”、“修改轮次”的争论一直延续着,此消彼长,一些人之间相互较劲。

笔者认为,相互攀比“修改次数”,此风不可涨,必须遏制。党员领导干部过度强调对照检查材料“修改次数”是应付、“闯关”的思想在作怪,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

毛泽东说:“形式主义害死人”,形式主义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细数形式主义的种种表现,都有一个基本特征“扎扎实实走程序,认认真真走过场,只讲原则,不想办法;只要轰动,不计成本;只图虚名,不求效果。”对照检查材料有个性和共性的部分,它是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向组织的一次严肃的思想汇报,是一次向党和人民说的心里话,也是自己和自己的一次心灵对话。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修改次数只是能从表面上看出你上报对照检查多少回,被返回重新修改了多少回,修改的轮次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校对、审核的认真。然而笔者看到有的人第一次上报来的稿子,被返回审核时提出了一些意见,希望领导干部在修改下一稿时能分析的更深刻一些,结果第二、第三稿匆匆报上来,敷衍了事,“修改次数”是增加了,攀升了,但发现内容非但没修改,而是选择直接把“点出来”问题全部删除;一些人不但不虚心接受修改意见,还发脾气,认为是折腾人,即使修改了,也是满腹牢骚和怨气,这样的对照检查也毫无深度,停留在表面,达不到见人见事见思想的目的。

“精雕细琢始成器”,撰写和修改对照检查材料的过程,就是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要着重抓对照检查的内容,放下思想包袱,触及灵魂,敢于正视“四风”问题,领导干部不能图虚名、求轰动,而不注意实效。修改对照检查材料要重质量,防空虚,要主动联系个人成长和工作经历,对照历史先贤、革命先辈、时代先锋和身边的正反典型查找问题,主动把自己摆进去,从灵魂深处进行剖析,抓住要害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务实管用的整改措施;要抓关键,重实效,防变味,撰写对照检查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重点突出、内容实在,剖析深刻、触及灵魂。避免写成工作总结或述职报告,反对评功摆好、讲套话、官话和虚话,杜绝讲成绩洋洋洒洒、不惜笔墨,讲问题遮遮掩掩、不痛不痒、不深不透。

习近平说:“无论是正在开展第二批活动的单位还是已经告一段落的第一批活动的单位,都要在改进作风上讲认真,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能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影响活动健康发展。要采取有效措施,举一反三,防止和避免活动走形变味、做成夹生饭。”撰写和修改对照检查材料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速度服务精度,以质量为首要目标,不图虚名,只追实效。坚决摒弃只追求“修改次数”而不注重对照检查质量的应付心态,要自己写,讲真话,有深度地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为召开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夯实基础。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