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竹溪县兵营镇银杏村小学内蒙古籍资教教师刘际男
通讯员 李思忠杨程付延峰
“叮叮叮……”6月23日上午,清脆的下课铃声打破了山乡的宁静,位于大山深处的兵营镇银杏村小学校园变得热闹起来。操场上,一位戴着眼镜、外表文弱的老师领着一群孩子踢毽子、打羽毛球,现场其乐融融。
这位老师就是不远千里来到竹溪县资教、被当地村民誉为爱心使者的内蒙古籍教师刘际男。
刘际男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乌兰不浪镇。2010年,刚满24岁的刘际男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毕业,他不顾父母和亲友反对,报名参加了“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被分配到兵营镇中心学校资教。来到兵营镇中心学校后,他听说偏远的银杏村小学更缺老师,便主动要求到银杏村小学工作。
刚到银杏村小学时,刘际男负责五、六年级数学和英语教学工作,并担任班主任。“刘老师,我口渴了,能不能到您的寝室喝口水啊?”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男孩站在刘际男寝室门口,怯生生地问。“进来吧,老师给你倒水喝。”通过聊天,刘际男了解到,学校条件有限,学生们平常很难喝到白开水。此后,他每天在寝室里备好凉白开水,并且告诉学生,谁想喝水,可以随时到他的寝室去喝。
2011年,刘际男带一、二年级数学课,二年级有个叫袁翡的寄宿生经常感冒、头痛。每次袁翡生病的时候,刘际男都会及时打电话和他的家长联系。袁翡家住距学校8公里的木瓜坪村,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刘际男的电话每次都是袁翡母亲盛进翠接的。接触多了,刘际男和盛进翠渐渐熟悉了。由于农活忙,盛进翠经常委托刘际男带孩子去学校附近的诊所看病。那年10月,袁翡父亲打工回来,夫妻俩专程赶到学校向刘际男致谢,盛进翠说:“兄弟,孩子在学校,劳你费了不少心。如果不嫌弃,今后你就叫我‘姐’吧。”
农村学校经费有限,缺乏体育设施,孩子们课间活动项目非常单调。刘际男利用周末去了趟县城,买回了50多个毽子和几副羽毛球拍。从此,学校的操场上增加了孩子们踢毽子和打羽毛球的场景。
慢慢地,孩子们喜欢上了刘际男这位来自远方的老师。有孩子说:“刘老师,我觉得你还不够严肃,不像我们的老师,倒像我们的哥哥。”还有学生经常从家里带来红薯、花生、鸡蛋……偷偷往他办公室抽屉里塞。刘际男说:“山村的孩子纯朴、天真、坚韧、好学,我爱这里的孩子。”
银杏村小学有3间教室,只有80多名学生、7名老师,采用复式教学。学校距县城70公里,而且山路难行,不通网络,老师们的业余生活枯燥、乏味。晚饭后,老师们经常聚在一起,给刘际男讲当地的风俗、民情,或者领着他去附近的山上看风景。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校长李杰和徐俊老师等轮换着接刘际男去家里做客。
刘际男从小习惯吃面食。李杰知道后,安排学校炊事员经常给刘际男“开小灶”,蒸馒头、下面条,让学校的伙食尽量满足他的口味。
刘际男是学习机械设计专业的。三年多来,有多次走出大山去城市就业的机会,但都被他放弃了。他说:“我在这里有哥有姐,学校的同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乡村是我事业扎根的地方,我一定要将资教行动计划进行到底。”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