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祖胜
水中可居者曰洲。位于秦巴山区的竹溪县,有一个以洲命名的一个乡,称为新洲,高山有洲不可多见。过去我曾多次来过新洲,它以水而名,以水而兴,如今来到新洲,又以水而变,新洲更新。下游潘口电站截流蓄水,新洲由山区变库区,碧水蓝天,一望无际。仅仅只有五年左右的时间没有来过这里,新洲居然变成了一个如诗如画、如痴如梦的水乡。
(一)
阳春三月,阴雨蒙蒙,站在乡政府门前,乡党委书记汪再体不停的给我们介绍,看着宽敞的水面,过去的老集镇、公路、桥梁全部淹没在水中,眺眼望去,群山环抱,绿水成荫,湖光山色,浑然一体,远方的小船若影若现,一幅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傍晚时分,夜幕降临,火树银花,这是在水上欣赏新集镇夜景的时候,集镇的夜色倒映水中,成排的路灯,别致的建筑,错落的街道,美不胜收,我们乘坐在人工划浆的小木船上,真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一行几个爱好书画摄影的朋友,看到眼前的情景,一边不停的按着相机快门,一边发自感叹,如果不亲自来到这里,还以为在香港拍下的照片。在集镇南侧,有一座横跨南北的大桥,就是竹溪第一桥之称的新洲大桥,在这里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当年毛泽东那首气势雄伟的诗篇:“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璧,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第二天清晨,我们寻找久负盛名的三盛院水中位置,沿路两边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奇石,这是当地老百姓在淹没前从河里搬上岸的,以后再也找不到这种石头,十分珍稀。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新洲烂泥湾村半山腰上的一片金丝楠木林,站在这里,视野更为开朗,一望无际的碧水。触景生情,我脑子里仿浮出现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那首《望洞庭》的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原来座落在山涧庞大的古建筑群三盛院淹没中后,现在只是山尖上的松树林露出水面,好象白银盘里一只小小青螺,诗人当时描绘洞庭湖的美景,与今天的新洲相比也不过如此。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新洲不仅有眼前的自然风光,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又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既有古老纯朴的水运文化,又有美妙动听的地名文化。
(二)
新洲人杰地灵,留下很多民间传说和传奇故事。樊梨花,是中国流传盛广、闻名遐迩的一位传奇人物,传说唐太宗贞观年间,与丈夫征西时途经新洲乡泗河畔,并在此地停留休息,所以后来人们将此地命名为“樊停”。当地村民因此而感到非常自豪。正在上初一的当地学生朱航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爷爷曾经给他讲过的樊梨花的故事,“当然是真的,我爷爷说是一代代传下来的”。这不仅仅是传说,樊梨花美丽无双,武艺高强,敢爱敢恨,以德报怨的形象,更是中国妇女倡导的一种自强独立的伟大精神。
位于竹溪、竹山两县交界的泗河与堵河交汇处竹溪新洲河畔的三盛庄园,是鄂西北最大的古民居,始建于清嘉庆末年,距今有200多年历史。三盛院占地一百余亩,规模宏大、工艺精湛、远近闻名。建筑结构为同式三幢并列,一进八重48个天井,房屋千余间。门前置青狮白象,四檐雕虎画凤,门窗户扇连环花雕,并有传统戏剧中的人物及风景花卉,现存古建筑面积2045平方米,1987年被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盛院”一名的由来,有人说庄园的主人叫王三盛,有人说王三盛是对王氏兄弟三人的尊称。其实,王三盛只是庄园主人的尊号而已。据载:王三盛本名王英魁,为四川的一个富商,当过铜匠,卖过豆腐,渐发家,在许多集镇开铺面、收山货、购日杂,四川大宁、湖北河口、黄龙、郧阳,陕西白河都有收购点。在从马家河烂泥湾路过时,认为现三盛院所在地风水不错,便买下了那块地,用来修建庄园。庄园竣工后,按照古时的风俗,应该给庄园起个名号。有人建议叫“三盛院”,取意为人盛、财盛、粮盛,王英魁觉得不错,就定名为“三盛院”,后来人们也将王英魁尊称为“王三盛”。
从“三盛院”而上三公里,便是翁家大院。据说,整座大院建于清朝末期。鼎盛时有房屋上百间,为县重点保护文物,已被湖北省文化厅列为潘口电站淹没区重点保护文物。大院雕栏画栋,古朴端庄,保存较为完好。建房人魏久福,为“王三盛”之一的王英魁的岳父,曾任湖北省参议员,出资修建过汉口到襄樊的铁路,创办烂泥湾完全小学等,为当地著名乡绅。
沧桑巨变,新洲更新,潘口电站的兴建,当年这两座大院里气派和风流己经荡然无存,沉没在一片汪洋之中,但历史仍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世代相传。
新洲,在这块土地上为新中国的建立留下了不少革命者的足迹,当年李先念率新四军进入大西南,数百名新四军战土在新洲南花、郭家洲等处安营扎寨,住留数日后,整装出发,途经兵营、天宝等地,翻山越岭,到达重庆境地。年近八旬的新洲移民贵老先生至今仍记忆犹新。
(三)
新洲物华天宝,楠木、奇石、中华蛟母,被誉为新洲“三宝”。构成了新洲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最为名贵的是金丝楠木,被称为“贡木”。2010年10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摄制《圆殇——圆明园被焚150年祭》纪录片时,慕名到湖北竹溪县新洲乡烂泥湾村摄制我国目前现存最大的金丝楠木群落。金丝楠木材质硬重,色泽橙黄,纹理淡雅文静,质地温润柔和,光泽感犹如绸缎,收缩性小,有阵阵幽香,水不浸、蚊不穴,经千年不腐不朽,历久弥新。据《博物要览》中记载:“金丝楠出川涧中,木纹有金丝,材质细密,松软,色黄褐微绿,向明视之,有波浪形木纹,横竖金丝,烁烁可爱。”木纹呈金丝光泽者,通称金丝楠。金丝楠,其美异常,盖世独一,自古便是皇室建筑用材,因而有“皇木”之称。北京故宫午门、阙左右门、左右顺门和西六宫之一的永寿宫等处使用的木材,就有出自竹溪县的楠木。竹溪县新洲楠木群为我国所罕见,属国内之最。楠木林里怪石林立,泉水潺潺,盘根如织,天然成趣,新洲烂泥湾村民视楠木群为村中之宝,自觉加以保护,村规民约中明令规定禁止任何人采伐和损坏楠木。数十年来,甘守清贫,不少好物者出高价购买楠木均遭拒绝,楠木群未受到任何伤害,新洲金丝楠木己成为一个名胜景点,到此旅游考察者络绎不绝。
得自然造化之功、孕奇山异水之妙,奇石又是新洲一宝,新洲为汉江奇石源产地,其石质坚硬柔润,故称“釉光青”,属奇石中的珍品。“山无石不险,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人无石相伴不静”。新洲奇石更有百看不厌赏心悦目之感,观赏新洲奇石给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多少年来新洲奇石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淘宝”。以石会友,陶冶情操,历史悠久的新洲奇石文化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时期,爱石、赏石、藏石这一高雅艺术,进入了城乡千家万户。
新洲还有一宝就是中华蚊母,中华蚊母是中国特有植物,分布于奉节至秭归段的长江沿岸,以南岸居多,在竹溪新洲随处可见。中华蚊母,树干低矮,其状各异,叶片翠绿泽亮丰润,千姿百态四季常青,是制作盆景的极佳树种,十分珍贵,若放一盆于室内,极显得主人的高雅与修养。
(四)
新洲山峦层叠,沟壑密布,四水归一。县内三大水系汇湾河、泉河、竹溪河汇集于此,是竹溪的一条最大河流,也是过去唯一的一条黄金水道。有水运就有码头,位于竹溪河与泉河交汇处的郭家洲,曾是竹溪县有名的水运码头,素有“下有老河口,上有郭家洲”之称。上游的泉河、汇湾河流域的大小竹排木排集并于此,在这里组合成大排,伴随着大小船只,成群结队,吆喝阵阵,此起彼落,浩浩荡荡,气势恢宏,,场面十分壮观。从郭家洲顺水而下,途经黄龙滩、老河口,直达汉江,运往武汉、长沙、广州等地。竹溪南山乡镇及兵营、县河的大部分农副土特产品都是船运和放排,这里的不少老百姓过着船民生活,以船为生以水为伴。当船顺水而下的时侯悠闲自得,但返回的时候则逆水行舟,“一步你一步一叩首,在纤绳上荡悠悠”的艰难前行。
在郭家洲的周围,水面樯帆林立,舟楫穿梭,一派繁忙。河岸街巷棋布,交通四达。虽以棚户、吊脚楼居多,仍热闹成市,商业繁盛。河流、船舶、码头、商贸、纤夫、吆喝声,构成了浓郁而纯朴的水运文化,这一文化现象,延续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到潘口电站建成蓄水,这里由重点移民区变为重点淹没区。
走进新洲,所到之处,新洲的每一个村名都美妙动听,更有趣的是每个村名都带有三点水或与水有关,全乡十八个村,一村一景,一村一个故事,一村一个传说。如潭口河,紫金洞,观音堂,白云寺等等。如果把这十八个村连串起来,简直就是一首田园诗:“紫金洞口有南花,潭口河岸是新发。观音堂上白云寺,杨贺孟吴四大家。凡停河边板凳岭,鲁溪鲁滩两个村。双龙起舞腾洄洋,烂泥湾里王三盛。”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人都讲究逐水而迁,傍水而居,面水而住。一个地方,有了平静的江河、蜿蜒的溪流就有了生机。多一泓清水,就多一些灵气,多一份娇媚。愿新洲的明天山更青,水更蓝,洲更新,人更美。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